前言: “视听嗅触感”是我们和环境发生交互关系的五种重要途径,其中听觉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劲爆的音乐能刺激运动神经并充分发挥人们的潜能,提升人体15%的耐力,运动时可以听音乐;上下班途中和午休时间,用手机听听音乐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放松方式,但如何应对交通环境中的噪音,又成了人们对于耳机降噪能力的新需求。 |
“视听嗅触感”是我们和环境发生交互关系的五种重要途径,其中听觉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劲爆的音乐能刺激运动神经并充分发挥人们的潜能,提升人体15%的耐力,运动时可以听音乐;上下班途中和午休时间,用手机听听音乐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放松方式,但如何应对交通环境中的噪音,又成了人们对于耳机降噪能力的新需求。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市场上的耳机品牌众多,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发烧级耳机价格在近7000元,包括普通耳塞、入耳式耳塞、浅入耳式耳塞、头戴式耳机、主动降噪式耳机等,让“门外汉”的我们难以辨别。怎样的随身耳机最适合你?
Test 1:
降噪能力:
主动降噪式更佳
也许你没有留意,在我们日常乘坐的公交车中,噪音分贝数可达到70分贝~90分贝,更别提飞机上的噪音了。嘈杂的环境不但严重影响我们的听音享受,如果把声音开得太大,长时间又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坏,因此,“降噪耳机”很有实用性。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降噪耳机主要分为“被动降噪”及“主动降噪”两类,“被动降噪”耳机依靠胶塞和结构进行隔音,在入耳式耳塞上包裹塑胶材质塞入耳道内,可以获得更好的密闭性,实现降噪隔音的效果,用户可以使用较低的音量来欣赏音乐。佩戴入耳式耳塞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因为胶塞同耳道结合更紧密,即使公车的有些颠簸也不容易脱落。
“浅入耳式耳塞”的隔音效果并没有“入耳式耳塞”那样明显,但当噪音不是太大时,已可以满足一般的听音需求。普通耳塞在安装了海绵套以后缝隙更小,降噪隔音效果也有所加强。“头戴式耳机”一般由皮质材料覆盖,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缝隙,防止过多的噪音进入耳朵。从实际测试中,当把“头戴式耳机”戴好以后,会感觉周围的噪音明显小了一些。
除了被动降噪技术以外,现在很多高端耳机都用上了主动降噪技术,降噪效果更好。主动降噪技术是从噪声源本身着手,设法通过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的相位倒过来,从而产生与噪音相位相反的频谱实现降噪。记者试用发现,当把耳机的主动降噪功能开启后,在公交车刚启动时,就是噪音最大的时候,也会发现降噪效果非常明显,即使没有播放音乐,也会感觉周围噪音小了很多。
Test 2:
佩戴舒适度:
拒绝“耳道异物感”
耳机不是戴一下就摘下来的用品,所以佩戴的舒适感觉还是比较重要的。常见的普通耳塞不需要插入耳洞内,也不需要像浅入耳式耳塞那样将耳塞单元全部放置在耳蜗内,只需在分辨清楚单元左右以后,直接佩戴即可,所以佩戴之初的感受是较为舒适的。
当播放音乐时,普通耳塞要想不受周围噪音的影响,音量必须保持在高位,而在高音量下长时间听音乐耳朵肯定会感觉不适。另外,因为佩戴方式是利用腔体卡住耳蜗进行固定,也较容易脱落。如果选择这类耳机,建议专门购买一些海绵套,增强佩戴舒适感和降噪隔音效果。
入耳式耳塞比较常见,一般会随机赠送很多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胶质耳塞,长度可以分为单节套和双节套,一般来说双节套的隔音效果要好于单节套,这种耳机虽然隔音效果较好,但难以避免的就是耳道中的“异物感”,长时间佩戴也并不十分舒适。
浅入耳式耳塞的感觉则好多了。由于它在佩戴时并没有像入耳式耳塞那样,同耳道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只是比一般的普通耳塞要更靠近耳道一些,因此佩戴的感觉较为舒适,也不会像使用普通耳塞那样容易脱落。
至于头戴式耳机并不需要像耳塞那样直接放入耳蜗内,而是直接将耳朵利用耳机单元封闭。但选择这类耳机时要留意内耳罩有没有凹进去,如果没有,使用时会感觉比较压迫耳朵,不适合半小时以上的佩戴。
Test 3:
音质效果:
头戴式音场更开阔
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看,耳机的音质效果包括高、中、低音的表现力以及音场的开阔感。普通的耳机如果腔体太过柔软,佩戴方式对音效影响很大,无法保证一致的听感,因此最好选择有一定外壳坚硬度的耳机。而更多的音孔能为动圈单元提供更多的空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低频和声场表现。记者试用发现,多数品质中高端的耳机的解析度都比较好,能够呈现清晰明亮的中高音,善于演绎人声和弦乐,而低音的表现力则需要更多的技术。一些浅入耳式耳机采用侧置单元设计,可以将振膜尺寸做大,将音质表现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诠释低音上,不管是弹性还是强度都非常不错。
在音质的方面,个人感受非常重要。最好亲自佩戴,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体验和选择,甜美的中频高频讲求如丝一般顺滑、细节充沛,感觉醉人心扉;一些头戴式耳机采用了“厚振膜”技术,空间感和动态表现有较大提升,声场开阔,结像定位自然清晰,具有很好的现场还原能力。头戴式耳机则在耳朵和耳机间形成了一个密封的环境,因此高音量的音频会直接进入耳内,集中传递到很薄的耳膜上,没有一点缓冲余地,听神经被刺激得异常兴奋,更适合呈现动态、瞬态性能、速度感。
品牌方面,以漫步者、华硕、Beats、罗技、BOSE、SONY等为主,SONY的智能降噪耳机的产品线比较丰富,各种价位都有;森海赛尔价格比较高,哈曼卡顿的外形设计独特,彰显了另类时尚。耳机不仅仅只是用来听音乐,它同样可以很时尚,换个色彩,感觉也完全不一样。
试用体验:
小白,咨询公司
“对于经常出差的我来说,降噪和音质还是首位的。相对于入耳式耳塞,头戴式耳机的效果虽然同样不错,但是便携性要差许多,我出差时还是选择浅入耳式耳塞比较多。‘降噪’的功能非常实用,可以很好地抵御飞机、火车、地铁、公交环境中的噪音。为了减少耳塞的‘听诊器效应’,我常常选择‘后背穿线法’,就是将耳塞线从后背拉上,减少耳塞线在胸前的晃动和摩擦。另外,建议常出差的‘空中飞人’选择带有飞机转换插头的耳机,更加便利实用。”
更多相关: 音响
文章来源:音响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