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演出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专业剧场演出总场次约为35.1万场,其中戏剧类7.6万场,占总场次21.8%;音乐类5.6万场,占总场次15.9%;舞蹈类4.1万场,占总场次11.7%;曲艺杂技等其他类10.1万场,占总场次28.6%;少儿专场演出7.7万场,占总场次22.0%。另外,年度观众也达到4.4亿人次,票房总收入为69.8亿元,相比往年提升幅度很大。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演出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但透过数据看实质,其实并没有那么美。
专业剧场一年的演出场次达35.1万场,这个数字看似不少,但我国有二百八十多个地级市,再加上4个直辖市,平均每个城市约1200场,每天只有3.3场演出供市民选择。而且在这个数字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重庆等几个大都市以及演出较为繁荣的二线城市应该占据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他省会城市又占剩下一半的多一半。因此在大多数普通地级市,每天能有一场正规演出就很不错了。
年度观众总人次为4.4亿,虽比往年有突破,但不及央视除夕春节晚会7.7亿收视观众的三分之二。注意前者为“人次”而不是“人数”,也就是说2012年全国至少有10亿人全年没有观看过正规演出,2012年度全年剧场演出的观众还不到央视一个5个小时的晚会收视人数的一半。
年度票房总收入为69.8亿元,与2012年美国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全球总票房相当。有意思的是,如果用这个总票房金额除以全年观众总人次,平均每人次票价仅为15.9元。以每场演出的平均票面价格为100元计算,我们很容易就能计算出每年以各种原因得以免费观看演出的观众人次。
对于各类演出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又可以看出:在国内可以演出的各种舞蹈形式,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等纯舞蹈种类,属于艺术程式化比较高、普通观众不太容易“看懂”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不多不算意外。曲艺杂技艺术的“根”在百人左右的小剧场,业内“超级巨星”又很少,因此场次虽多,观众人次和票房并不会太高。戏剧演出有着稳定的观众群体,在北京人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的许多话剧、戏曲剧目,都有着场场爆满的高上座率。但是话剧、戏曲演出无法搬到两千人以上的大剧场,总不能让楼上后排的观众用望远镜欣赏演员的表演。因此戏剧演出的火而不爆、红而不紫是符合戏剧表演艺术规律的。音乐类演出能够高踞票房之首,其主要贡献应该是来自各种“演唱会”。流行歌星令人咋舌的票房号召力是戏剧名角和相声笑星难以企及的,濮存昕、郭德纲在国内够红,但与周杰伦、刘德华等流行巨星相比,他们也只能算作“比较著名”的艺术家。另外无论是流行演唱会还是古典音乐会,其制作成本比其他舞台演出往往要高出许多,票价往往也更贵。因此音乐演出的高票房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盈利,很多票房过百万元甚至破千万元的音乐演出、演唱会仍然赔钱。少儿演出比古典音乐会更需要“政府扶持”,而且剧场少儿演出要有比少儿电视节目、动画片更强的吸引力,才能给家长和孩子一个关上电视到剧场来的理由。
近年来,全国各地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剧院。演出公司、演出制作从业者、演员、艺术家们也都为大众能够走进剧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质量上乘、贴近大众的演出是很难改变一个城市的生活习惯传统的。很多观众在精彩的音乐会结束时起立鼓掌欢呼,或者被经典歌剧感动得热泪盈眶。当他们离开剧院接受采访时也纷纷表示得到了巨大的艺术享受,下次一定要再来。但当“下次”真的“来了”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因为一部电视剧的大结局、一场球赛的现场直播、一场电视选秀节目的关键PK,甚至仅仅是因为天气不好而选择呆在家里看电视。我国内地特别是北方城市没有晚饭后出门活动的习惯传统,要改变这种传统生活习惯,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充分的理由的。将和剧院的“一夜情缘”延续为“长相厮守”,这不仅仅需要演出本身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稳定的质量,还要求很多相关配套设施的跟进。比如夜间公共交通和治安的保障、足够便利的停车场、延长餐饮业的营业时间等,在这些方面电影院线已经走在了剧场院线的前面。如果说现今剧场演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家里的电视机和麻将桌,未来的竞争对手则很可能是在管理上已经与国际接轨的电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