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似乎是一个高投入、低风险的商业范本。根据《印象·刘三姐》总策划兼制作人梅帅元公开的数据,该项目前期投入7000万元,10年演出4000余场,观众逾1000万人次,门票收入约10亿元。虽然前期投入较多,但仅用三年半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在初期的高投入之后,由于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实景演出项目往往可以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而且衍生业务也能进一步拓宽其未来的盈利空间。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使得旅游+实景演出的商业模式有了众多的追随者。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如同为“印象系列”的《印象·海南岛》就成为了投资者的“噩梦”,这部前期总投资1.8亿元的大型实景演出,由于观看人数过少,票房收入与预期落差太大,在上演1年半后,投资方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就将55%的股权作价2750万元转让给了一家民企。如今,《印象·海南岛》每天的观众仅有500人左右,而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就达到300人,甚至出现过观众人数没有演员多的窘况,门票收入仅够维持演出成本。
实景演出一般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投资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其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和演出CD、VCD的销售。门票收入受到旅游的季节和天气影响,难以保持稳定,而CD和VCD则受到盗版影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看来,实景演出产业链短小,相关衍生品的开发还比较缺乏。
实景演出最大的风险是游客人数稀少或者游客不“买单”,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投资人就可能遭遇血本无归的窘境。
作为行业的“开山人”之一,梅帅元一直都在积极参与创作,既当制作人,有时也是投资人之一。梅帅元说,作为投资人,在对项目进行考察时,他越来越看重游客的统计数据:“因为有了游客,实景演出的门票收入才有保障。”
从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实景演出成功将带来高额的收益,但目前受制于盈利渠道单一,其背后的风险一直是投资者顾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