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台设计的工作在布莱希特年代,曾被形容为“害羞的房客”。而到了今天,作为演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设计已经成为参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我们当下身处戏剧艺术发展的黄金岁月。单从2013年几个重要活动,就可以从数量上看出这种繁荣的局面。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艺术节上,仅舞台演出就有133台,分别参加评奖演出、祝贺演出和邀请演出,角逐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多达87台,比上届增加22台。在随后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上,有来自全国35个艺术团体和单位的29台参评剧目和6台展演剧目在苏州集中上演。目前,此类国家级重大演出活动中,主办方均为舞台设计设置了独立奖项,可见这一重要脚色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二、自二十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多元化。演出场所的观演关系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些致力于创新的戏剧艺术家继续尝试各种形式的演剧活动,更多追求场面宏大的歌舞剧、演唱会、庆典晚会和现场秀纷纷亮相。他们或是利用已有的大型建筑,或是在广场构建临时演出空间。舞台结构、灯光照明、音响效果等技术已不再是困扰演出的问题,而电视转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场馆类演出形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演出形式的变化,改变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判断。观众通过屏幕,对电视节目的主题体现、设计理念、构思创意、结构布局、视觉效果、技术使用、制作难度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与欣赏。在“大舞美”的观念下,设计师的业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宽广。
三、舞台美术的整体繁荣局面,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与舞台设计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约四十家。教育部在2012年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传统的“舞台美术专业”定名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此举意味着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了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对原有的范围进行了扩大和融合,强调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宽口径”观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为龙头,各省几乎都有本地“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形成了高端建设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大格局。近年来,随着专业教师的梯队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各个专业院校不停地产生出一大批有新思维和新形象的创作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还略显稚嫩,但它们的涌现为中国舞台美术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后浪推前浪的积极作用。
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与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共同主办的“广州(国际)演艺设备、智能声光产品技术展览会”,每年一次,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借用这个平台,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已经在此举办了三次舞台设计作品展。随着数码技术的进一步介入,演出空间设计已从戏剧舞台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给布景、装置、照明、服化、音响和观演关系等因素都带来深远的影响。舞台设计工作者是各种器材和技术的使用者,通过技术操作更加完美地展现艺术家的创意思考;而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则是舞台效果的保障者,他们在各个环节上相互衔接,共同给观众营造了美好的视听空间。学会与商会的这种合作模式成为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成功范例,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衷心祝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与“2014广州(国际)演艺设备、智能声光产品技术展览会”合作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