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放映”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牵手市民文化节,于“文化遗产日”期间推出的一个特别项目。四川北路公园广场作为上海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会场,自然也成为露天电影放映的首选地。对旧上海人事命运做出贴身临摹,与上海非遗“海派文化·弄堂风情”主题颇为契合的《十字街头》,6月14日晚率先在此做了放映;采用4K技术最新修复的《舞台姐妹》在电影节开幕式首映后,6月15日晚亦移师公园广场做了展映。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繁荣,2013年票房已突破217亿元,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电影消费市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日,适逢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组委会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对拍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经典作品《舞台姐妹》进行了4K技术修复,以此片揭幕,这不仅是接受此类修复的首部新中国彩色故事片,同时奠定了“修旧如旧”的一整套工艺路径和方法。电影自其诞生之初就具有独特的公益属性、社会属性,上海国际电影节亦是如此。红地毯“粉丝”招募、市民影评写作、影像艺术夜、社区电影节、露天电影放映等走进街头巷尾。
四川北路公园广场是一个开放式广场,周边车辆川流不息,人流往来不绝,放映效果并不能算非常理想,但也完全不影响观众“入戏”。从放映情况看,现场观众颇为享受这种形式。有些观众甚至说,“去趟电影院要五六十块,你们来我们家门口免费放,若成本太高,我们花十块钱看看也是很乐意的。”
为何选择露天而非室内做放映?最主要还是受益面宽,市民也喜欢这种放映形式。在此之前,上海各区县陆续也有一些露天电影放映,远郊地区尤为盛行,但这些散点式放映并未做到成系统和有规划。放映过程中,不时有观众询问市文广局工作人员,“露天电影还会有吗?接下来放什么片子?”对他们来说,两部电影,两场放映显然不够“解渴”。
“今年我们只是做试点,明年会推出更多电影做露天放映。”负责策划此次活动的市文广局重大活动办公室主任谭曙说,明年电影节期间,他们不排除在校园、居民区和远郊地区做露天电影放映的可能,一方面满足市民观影需求,另一方面对扩大电影节影响也很有益处。另外,今后放映的片子也并不局限于老电影,而是尽量按观众喜好从电影节展映片中挑选,“选择面会宽得多,也争取将露天电影放映作为电影节项目‘常态化’。”
除了音响、银幕、放映机、座椅等硬件设施的筹备,露天电影放映中,“公众安全”始终是谭曙强调的一个细节,“很怕拥堵、受伤、闹事的情况出现。”好在此次的展映现场通畅有序,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亦省去了他此前的担心。
电影节结束后,露天电影放映有无可能以更常态化的形式安置下来?谭曙说,负责牵头的市文广局主要还是起“示范”和“主导”的作用,“常态化还是发动各区县进行,比如我们负责片源和放映设备提供,各区县负责放映场地和安保,这样常态化机制才能发育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