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787-160
音响网(Audio160.com) > 行业资讯 > 音响信息(专业音响) > PMC二十年精彩回顾 Peter Thomas谈创业历程
PMC二十年精彩回顾 Peter Thomas谈创业历程
更新时间:2014-8-14 9:58:16 编辑:鱼儿 文章来源:www.hifitime.com 调整文字大小:【
[导读] 在PMC二十岁生日时,我们躬逢其盛,这次英国行参加一系列PMC二十周年纪念活动,Peter Thomas身为主人,也感性地回顾了二十年来创立PMC王国的历史.

在PMC二十岁生日时,我们躬逢其盛,这次英国行参加一系列PMC二十周年纪念活动,Peter Thomas身为主人,也感性地回顾了二十年来创立PMC王国的历史.在这篇报导中,我整理了Peter的演讲资料,与在英国几天当中和Peter对谈的内容,写下PMC二十年来的精彩回顾.
  PMC的公司名称其实是个专有名词,就是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意思是专门作「专业监听喇叭」的公司.Peter当年从英国Cantebury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之后,应试进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因为Peter是科班出身,所以进入音响研发部门,从那时候开始就和专业音响设计结下不解之缘.Peter在BBC工作了十四年之久,那时候认识了创立PMC最重要的工作伙伴,就是Adrian Loader.Adrian比Peter还早离开BBC,但两个人志趣相投,都喜欢设计音响,这项工作之余的乐趣埋下了创立PMC的种子.

Peter Thomas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担任专业音响工程师,从此与喇叭设计结下不解之缘.
  Peter说传输线式音箱并不是新鲜的设计,早在1965年A. R. Bailey在「无线电世界」(Wireless World)发表的技术文章,就已经有了基础理论,后来IMF的工程师John Wright依据相同的理论,设计出一系列传输线式喇叭.Peter说传输线式喇叭的理论讲起来并不高深,但是实际应用与制造却很困难,他和Adrian认为传输线式喇叭理论上很好,优於传统的密闭式音箱或低音反射式音箱,但市面上的产品声音表现却不尽理想,所以俩人开始研发新一代传输线式音箱.从什麽时候开始?1986年!Peter和Adrian画图请木箱工厂帮他们制作第一款原型喇叭(Proto Type),测试地点就在Peter家.

IMF可说是商业销售传输线式喇叭的先驱者,从剖面图可以看得出来传输线式音箱内部结构有多复杂.
  Peter笑说:「我们当时很多事情还不懂,所以第一个原型喇叭很失败.」不过称为BB1的原型喇叭,还是有贡献,至少把产品名称定了下来,Peter说:「我们希望做出『大喇叭』,而Big Box第一代产品确实很大,但很明显一看就知道不实用.」所以1986年这款BB1原形机很快地找到了它更好的用途:摆在后院里当作孩子玩捉迷藏的玩具.

1986年第一款Big Box的原型机,Peter说失败的试做品有很好的用途,就是在后院当孩子玩捉迷藏的道具.
  研发持续进行,接下来是BB2登场,时间已经到了1989年了,因为是业余研究,连喇叭测试都在后院进行.BB2一样是大箱子,测试用的是Tannoy单体,不过还是不理想,所以BB2之后还有BB3、BB4,而1990年的BB5终於完成.BB5的「最终测试」场地,就在BBC的录音室,Peter秀了1990年安装在BBC的BB5 XBD主动版的照片,他说BBC的测试很单纯,就是直接把新喇叭装到录音室里,在录音室的入口处会写清楚,这间录音室安装了某某品牌的新喇叭,旁边有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凡是进入录音室使用新喇叭的录音工程师,都要写下对新喇叭的意见,而且不需要具名,单纯就是写使用心得.Peter说这项测试很简单,但也很残酷,要是录音工程师不喜欢,那生意就免谈了.

1989年的BB2,测试还在自家后院,真是克难,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用的还是Tannoy单体.图中的人物就是Peter Thomas创立PMC的重要伙伴Adrian Loader.

最早进入BBC录音室的BB5 XBD,这些喇叭还在「试听」阶段,所有BBC的录音师都是「评审委员」.
  您说BBC的工程师们喜不喜欢BB5?当然很喜欢,所以Peter面临新的问题,BBC要他提辞职信.怎麽回事,Peter设计出新一代高性能监听喇叭,BBC却要它辞职?原来BBC算是英国的公家单位之一,规定员工不可以和公司有「生意往来」,换句话说BBC虽然认同BB5的性能表现达到他们采购的标准,但BBC却不能和员工买器材,所以Peter如果想卖喇叭给BBC,他就必须要辞职.Adrian早几年已经离开BBC,所以他没有这个问题,Peter没想多久,辞职信很快就递出去,和Adrian携手创立PMC.

1991年9月正式在伦敦Highams Park成立公司,这是第一代的PMC商标,同年他们开始参加英国音响展.
  PMC最早的工厂是Peter Thomas家里的车库,最早的BB5就是在那里研发完成,不过Peter离开BBC后花了一点时间筹备,1991年9月才正式在伦敦Highams Park成立公司.Peter接下来秀了另一张照片,那是一部配备正切臂的黑胶唱盘,Peter说PMC第一项产品并不是监听喇叭,而是黑胶唱盘,他说在离开BBC之前,他手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历史录音转录工作,要把BBC留存多年的老唱片转录为数位档,这项工作需要转速精确可调的高性能唱盘,所以当时他为这项专案设计了专用的黑胶唱盘,没想到竟成了挂上PMC招牌的第一项产品.不过第二项产品大家就很熟悉了,1991年BB5 XBD正式通过BBC审核,安装在Maida Vale 4录音室,成为BBC新一代主力监听喇叭.

1991年PMC工厂的外观,看来很阳春.

虽然PMC是一家专业喇叭制造厂,但他们推出的第一项产品并不是喇叭,而是黑胶唱盘,还是78转的可变速唱盘,这批唱盘是BBC订做的,用来把珍贵的老78转黑胶唱片数位化.

1991年底在BBC Maida Vale 4录音室安装的BB5 XBD,开启了PMC在专业录音市场的新页.
  1991年可说是PMC最关键的一年,不仅刚起步创业,他们亲手设计制作的BB5 XBD系统进驻BBC,1991年也应BBC的要求,设计了新款近场聆听监听喇叭LB1.同一年BB5被动式版本也问世,PMC正式参加了1991年在英国举办的音响展,开始在音响界初试啼声.很快的Highams Park的工厂不够用了,1992年他们搬到Wartford的工厂,这次离伦敦更远了一些,为的就是租下更大的厂房,以应付生产所需.1992年PMC又多了一项新产品AB1,产品线增加到叁款.

1991年问世的LB1是近场聆听的经典作品,后来还推出了许多「纪念版」,魅力十足.

1991年在Highams Park的工厂才不过一年的时间,很快产能就不敷所需,1992年PMC搬到Wartford的工厂,这次离伦敦更远了一些,为的就是扩厂增产.

1992年PMC还有一项新产品问世,就是AB1,这可说是PMC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二音路传输线式喇叭.
1993年PMC正式代理加拿大Bryston,取代原本PMC自己设计制作的扩大机.奇怪?难道PMC自家扩大机比不上Bryston?Peter说BB5 XBD主动版设计的时候,搭配的确实是他们设计的后级,但他们试用了Bryston之后,认为声音品质和他们所设计的几乎一样好,但Bryston提供了长达二十年的保固,这对PMC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在创业初期时,主要市场还是专业录音室,家用市场还没有打开,而专业录音室对保固非常重视,於是Peter决定放弃自己做扩大机,改用Bryston,也成为Bryston在英国的代理商.1993年PMC还推出了TB1书架喇叭、MB1叁音路监听喇叭,产品线越来越齐全.

MB1叁音路监听喇叭,1993年粉墨登场.

1993年推出的TB1书架喇叭,至今依然是入门PMC的优质之选.

1993年PMC正式代理加拿大Bryston,从此PMC的主动式喇叭用的都是Bryston.
由於BBC率先采用PMC,许多英国知名录音室也开始注意到PMC,1993年10月Metropolis录音室第一间母带处理录音室(mastering studio)成立,安装的就是BB5 XBD.随后合伙人Adrian飞往美国,带着PMC闯荡江湖,顺利打入好莱坞制片工业,1994年4月James Newton-Howard的录音室装上了全套PMC,成为PMC进入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第一步.说起James Newton-Howard录音室,或许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但是讲起在这里出品的电影配乐,那可就厉害了,譬如「危机总动员」、「灵异第六感」、「水世界」、「金刚」、「彼得潘」、「一日钟情」、「蝙蝠侠:开战时刻」等等,全都在这里完成,如果您是PMC的用家,下次不妨找这些片子来看看,说不定用PMC来搭效果特别好.

1994年4月James Newton-Howard的录音室装上了全套PMC,成为PMC进入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第一步.
  英国专业市场稳定成长,而Adrian只身前往美国好莱坞开疆拓土,让PMC的海外市场日益扩大,产能又不够了.1995年Peter另觅新工厂,搬到了Wekwyn Garden市,离伦敦又远了一点,规模又更扩大了.1996年PMC正式发布自家生产的75mm软半球中音单体,同一年也推出了Nomex碳纤维平面振膜低音单体.Peter说他们本来使用其他公司设计与制造的单体,但遇到了许多问题,最主要还是品管,有些单体送来PMC之后无法通过测试,退货或是成本损耗问题不大,但影响生产流程与速度却兹事体大,於是Peter着手设计自家单体.关於PMC自家设计与制造的单体,我们在另一篇「工厂巡礼」会有更详细的说明,这里暂且打住.

Adrian Loader与Peter Thomas在Welwyn Garden City的合照.Adrian带着PMC喇叭到美国开疆拓土,顺利打入好莱坞市场,可惜Adrian在1997年因为胃癌英年早逝,留下Peter独撑大局.

PMC好声的关键之一:自家设计、自家制造的高性能单体.
  接着Peter在简报中秀了Queens吉他手Brian May的照片,他说这张宣传照片是「意外的惊喜」.原来1998年Brain May录制新专辑时,录音室用的就是MB1,Brain May太喜欢了,所以在他家也装了一对MB1,而这张Brian May与MB1的合照,就是那时候拍的,对Peter而言意外的是Brian May根本没要求收代言费或广告费,纯粹是因为他喜欢PMC,所以很乐意为PMC做宣传.这项「活广告」效果很好,也才让做设计的Peter开始注意到广告宣传的重要性,此后Robbie Williams也买PMC,他们也没忘记请他和PMC喇叭一起照相做宣传.

1998年Queens吉他手Brian May买下MB1喇叭,高兴得不得了,留下和PMC喇叭抱在一起的照片,成了PMC的活广告,更棒的是Brian May没有收钱,完全因为他喜欢PMC,所以帮他们做广告.

PMC的名人堂还有谁?Robbie Williams!
  1998年PMC推出了AML1主动式监听喇叭,这款喇叭采用Nomex碳纤维平面振膜中低单体,而且搭载了Bryston主动式后级模组,也是第一款内建Bryston后级的PMC喇叭.这对AML1有故事的,称为AML,目的是纪念创业伙伴Adrian Loader,他在1997年因胃癌过世,所以这款监听喇叭就以他命名.在PMC第一个十年当中,可说是Peter与Adrian的奋斗史,而1997年之后,就是Peter一个人独挑大梁了.

这对AML1有故事的,称为AML是为了纪念创业伙伴Adrian Loader,他在1997年因胃癌过世,所以这款监听喇叭就以他命名.
  1999年FB1问世,这是PMC有史以来第一款家用落地喇叭,也代表PMC往家用市场进军的新开始.在此之前PMC并不是没有作家用市场,但大多和录音室专业型号「相通」,设计基本上一模一样,但家用版比录音室版好看一点,多加上了木纹贴皮,此外基本设计和录音室版几乎都一样,而FB1则设计上更注意居家使用,采用瘦高落地设计,底面积不大,方便在家里面摆放.
  因为业务推展顺利,PMC在Welwyn Garden的厂房又不够用了,2001年他们搬到Luton,离伦敦更远,厂房也更大了,而这次租用的厂房算够大了,所以一连十年PMC都没再搬家,不过这次我们去原厂看,比起我2006年去的时候又扩大了些,但却比五年前更显得拥挤,如果PMC生意再好一些,恐怕Luton这间厂房又要不够用了.我倒希望PMC生意可以再更好,等下次搬厂房的时候我又可以和代理商来采访一次了.

2001年问世的FB1在家用市场有很好的评价,PMC也更重视这一块市场,2002年再接再厉,推出DB1,体型迷你,但拜传输线式音箱之赐,可以重现超越形体的低频表现.2003年则推出IB2,是第一款采用Nomex碳纤维平面振膜低音的PMC叁音路监听喇叭,Peter说他们当时接到了一位有些意外的客户,就是日本JVC录音室,看来我们听的XRCD也和PMC有些关系.此外2003年PMC也多了一位重量级的客户:BBC Concert Orchestra在他们主要录音室Hippodrome安装了BB5 XBD.在家用市场部份,2003年也有重量级产品发表:叁音路的OB1,和FB1一样是瘦高落地型设计,底面积不大,但有足够的传输线长度,重现深沈且量感充沛的低频.

2002年推出DB1,尺寸精巧,但传输线式音箱赋予强大的音乐再生能力,随后2003年推出的IB1,成为日本JVC录音室的监听喇叭,看来我们听的XRCD也和PMC脱不了关系.

2003年四月,英国BBC Concert Orchestra成为PMC的用家,这是安装在BBC Hippodrom录音室的BB5 XBD.

OB1是PMC第一款瘦高落地款式设计的叁音路喇叭,以前这类PMC喇叭如FB1、GB1都是两音路设计,但OB1则和高阶监听喇叭看齐,采叁路分音,也用上自家设计的软半球中音单体.
  随后2004年GB1登场,延续FB1与OB1的落地款设计,但尺寸更迷你,可说是PMC尺寸最小的落地喇叭.同一年还推出「 」改款,型号包括DB1 、TB2S 与FB1 ,升级主要是分音器与单体更换,用家可以向PMC购买升级套件,把原本喇叭上面的零件换掉就可以了.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PMC不怎麽会做生意的那一面,他们认为喇叭箱体既然没有更动设计,为何不用套件升级就好,升级还可以避免浪费,原本好端端的喇叭箱也可以留着用.换成其他会做生意的厂商,肯定直接请消费者换喇叭.

2004年改版,用家可以买分音器与单体自行「升级」,真是懂得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好公司,不用买新喇叭,花小钱就可以升级了!
  2004年PMC持续在专业与家用市场齐头并进.2004年德国着名的Teldex Berlin采用BB5主动喇叭,而且不是两声道系统,而是多声道系统,用5支BB5主动喇叭做录音监听.Teldex Berlin为许多主流唱片公司做录音,包括DG、Sony、Virgin、Decca、EMI、Harmonia Mundi、华纳、环球唱片等等,都是Teldex Berlin的客户,如果您手上有这些唱片公司的SACD 5.1声道录音,可能就是出自Teldex Berlin之手,而多声道录音用的就是这套BB5主动多声道系统.同一年德国DG唱片在Emile Berliner也成为PMC的客户,看来这几家德国录音室有互通声息,看别人装起来不错,也会马上跟进.

2004年的两个重要新客户,都在德国,一个是Teldex Berlin,另一个则是DG旗下的Emile Berliner,都是古典唱片制作的世界级重镇.
  至於PMC的「名人堂」也持续增加.2005年盲歌手Stevie Wonder创立的Wonderland Studio安装BB5与AML1、2007年美国老牌歌手Tony Bennett在纽约的个人录音室买下LB1,2008年Prince在洛杉矶用来作曲的录音工作室也装了BB5 XBD主动式系统.

PMC名人堂还有谁?美国盲歌星Steve Wonder、老牌歌手Tony Bennett与摇滚歌手Prince.
  2006年我首度造访PMC工厂,当时发表了Wafer壁挂式喇叭,在非常有限的体积当中,PMC设计出可说是全世界最小的传输线式音箱壁挂喇叭.2007年则推出Free喇叭系列,采用无线传输主动扩大模组,可以丢掉喇叭线与讯号线,直接接收无线数位音乐讯号.我记得在当时有类似想法的设计还有Thiel,但Thiel一直到2010年才让自家无线传输规格底定,而PMC早在2007年就完成了无线传输技术,研发能力真是不简单.2008年还有EB1问世,是叁音路落地款大喇叭,采用大尺寸Nomex碳纤维平面低音单体,看起来就像是IB1长了脚,不需要额外的脚架.

Wafer不仅超薄,还可订做面网,高兴的话挂上自己的照片也可以.这Wafer可不简单,这麽精巧的尺寸,内中还是传输线式音箱,PMC果然厉害.
  2008年则是PMC家用产品变动最大的一年,几乎全系列产品全部改款,改称为「i」系列,内部设计变动很大,但外观变化却不大.从最小的DB1,一路到最大的BB5与MB2 XBD,型号后面全部加上了「i」.单体与分音器全面更新,外观则在细部更为强化,与录音室版完全区隔开来.2009年随后推出PB1i,首度在PMC叁音路喇叭上面看到「双低音单体」的设计.

「i」系列是PMC史上最大改版,从单体、分音器到细部修饰,都让家用系列的PMC越来越好听,而且越来越「漂亮」.
  在家用市场上的努力,2009更为明显,PMC推出了Fact 8落地喇叭,外观更为洗练简洁,细部加工更为细腻,虽然看起来还是有些传统,但已经是PMC旗下最漂亮的家用喇叭了!随后2010年再接再厉,追加Fact 3书架喇叭,我猜想接下来应该是中央声道版的Fact,这样多声道的版图就完成了.2010还有两样重要的新产品,一项是AML2的改版推出,一项则是Wafer平面壁挂喇叭,不仅可以壁挂使用,以方便搭配室内装璜,还可以定做特殊的面网,把喇叭当作装饰品.

2009年fact 8应该是PMC「最漂亮」的落地喇叭,完全针对家用市场设计,希望用更漂亮的外观吸引「好看」与「好声」并重的消费者.
  2011年PMC庆祝二十周年,纪念产品一样是家用喇叭,全新「Twenty」系列问世,这一系列四款喇叭我已经在产品发表会的报导中详细介绍过了,读者们可以回头参考这篇文章.而在录音室专业监听喇叭部份,PMC还推出了新的IB2S XBD主动喇叭,这是一款「全数位」主动喇叭,不仅可以接收类比讯号,还可以直接接收数位讯号,2011年8月才登场,设计观念非常先进.

2011年PMC庆祝二十周年,纪念产品一样是家用喇叭,全新「Twenty」系列问世
  二十年,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PMC用务实的态度走过二十年,从产品的发展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PMC的成长与转变.从录音室市场起家,PMC不擅长花俏的宣传,而是用扎实的技术来与市场沟通,而在家用市场部份,虽然移植自专业录音室喇叭,但随着PMC耕耘家用市场时间越久,他们越来越懂得制作「漂亮」的喇叭,但不管PMC变得多漂亮,传输线式音箱的设计精髓依然存在,用更漂亮的外观包装货真价实的声学设计,或可说是PMC最重要的品牌价值.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 非同凡响—EV在华30周年【专题】
  • 2014 BIRTV 展前预热产品大盘点【专题】
  • BIRTV 2014 打造企业创新发展优质平台
  • 企业对话 专业音响的民用化趋势【专题】
  • KV2 Audio:音频行业的先行者
  • 走进FBT  享受原汁原味的意大利之声
  • QSC:从功放制造商到音频解决方案专家
  • 六十八年风雨历程 成就sennheiser传奇之声
音响人物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音响资讯 | 本站动态 | 付款方式 | 关于音响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音响网 国际域名:www.Audio160.com 版权所有.1999-2014 深圳中投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邮箱:web@audio160.com  电话:+86-755-33018766  传真:+86-755-33010870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