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节庆晚会少了,剧院豪华且票价虚高,演出公司倒闭,演出市场呈现低迷状态,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演出业经营性收入,均陷入低谷。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演出业应该走向哪里? 中国演出业应该向何处转型?专家建议,应建立舞美技术与剧场技术标准化,将舞台美术与剧场技术中所包含的庞杂内容界定清楚,明确辨别有利于艺术发展、艺术创新的内容。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介绍说,剧院装修上的豪华和追求外观、造型上的奇特,从某种意义上,地标意义确已成为大剧院的第一重功能。而能够支撑现代大型歌舞戏剧巡回演出的大型剧场院线远没有形成,满足群众就近观演的群艺馆、文化馆剧场建设尚未真正开始。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很多昂贵而奢华的剧院却利用率不高。根据国际通行的行业标准,一座剧院一年的演出量应在300场以上,然而国内能达到这个数字的剧院不到10%。
“在当前的中国剧院管理中,正在涌现极其不正常的怪相。政府投资建设的剧院,然后每年再支付几千万元经营补助费维持其运营。”闫贤良如是说。
“禁奢令”是好事,然而许多专家强调,“禁奢”绝不能等同于断绝或减少舞美的资金投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抵制一次性大制作高投入,但也要推动舞美向现代科学技术转型,将钱用在“刀刃”上。
“从国际演出市场看,舞美是舞台艺术和舞台技术的最佳融合点,是推动舞台艺术创新的重要方面。融合越来越多现代高新技术的舞美制作,是激发舞台艺术感染力、影响力,甚至是创新舞台叙事方式的爆发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空间技术的舞台应用,都会催生崭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和表演方式。因此,舞美高科技研发的投入非但不能减少,反而需要进一步加大。”长期从事文化标准化研究的闫贤良说。 因此,“禁奢”首先需要将舞台美术与剧场技术中所包含的庞杂的内容界定清楚,明确辨别哪些是有利于艺术发展、艺术创新的内容,哪些属于不必要的、奢侈浮华的内容,即舞美技术和剧场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具体而言,符合科技发展趋势、能够促进艺术创新发展、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舞美投入是值得鼓励的;而那些空洞的一次性大场景、昂贵的个人包装等则属于不必要投资。”
闫贤良表示,提升演出业水平、扩大艺术消费市场的根本措施,是把政府资金大量地投入到艺术创作生产之中、投入到管理人才培养上,只有创作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生产出更多有故事性、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才能使舞台美术、剧院建筑,甚至演员明星都成为有内容的文化符号,从而铸造出一座剧院的软实力。
(文:秋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