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1日,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中央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作曲郭小笛、中国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赵石军,再次穿越莽莽群山,来到了阔别多年的红河。而这一次红河重聚的意义,远不止采风这么简单。
5个月后,中国交响乐团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揭牌,中国交响乐创作中心云南创作实践基地揭牌座谈会举行,而红河采风的成果也汇成一台名为《云之南》的交响音乐会,为刚刚落成的红河大剧院揭幕。
两个创作实践基地
3个多小时的飞机,然后是7个多小时的大巴。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身体是累的,但心是热的。10月12日,经过10多个小时的奔波,关峡率领中国交响乐团一行于深夜抵达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10月13日上午,在清新的山雨中,中国交响乐团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在元阳县哈尼小镇揭牌成立,关峡、音乐家谭盾与红河州的领导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关峡介绍,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的建立将为更多的艺术家到红河采风创作搭建平台,为艺术家深入了解和感悟红河少数民族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激发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未来3至5年,中国交响乐团将分期、分批、分艺术门类组织艺术家来创作实践基地采风创作,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一带一路’等题材,打造继承与创新、民族化与国际化兼具的音乐会品牌,激励更多有担当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世界水准的艺术作品。”关峡说。
揭牌仪式后,关峡、谭盾与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实践基地进行座谈。席间,传承人不仅演唱了哈尼族祭祀时的古歌,还演奏了几种哈尼族乐器。极富特色的民族音乐旋律、饱含生命力的特殊节奏型和已近失传的手工乐器,引起了两位作曲家的极大兴趣,不仅谭盾好奇地玩起了哈尼族乐器,就连来过3次的关峡也感叹每次来都有全新的收获。
“来到哈尼小镇,听哈尼古歌,感觉梯田直通心田!”望着窗外雾中的哈尼梯田,谭盾感慨万千,“哈尼音乐很有特点,如果变成交响乐,将是了不得的创作。以后每年我都要和中国交响乐团的同事们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宝藏,把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衍化成新时代的声音,衍化成中国的好声音、世界的好声音。”
10月18日,中国交响乐创作中心云南创作实践基地揭牌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中国交响乐团党委副书记巩保江介绍,云南基地的建立将以省级基地辐射云南各州县多民族文化区,连通下属州县级创作基地,充分挖掘云南自然、历史、多民族文化优势,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与热情。
参与座谈会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说:“云南有民族优势、历史优势、自然优势、人文优势,这些都是艺术家挖掘不完的宝藏。创作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得到这些宝藏。我们任务重大,基地前途无量。”
一场交响音乐会
10月18日晚,中国交响乐团《云之南》交响音乐会在红河大剧院演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音乐家们红河采风的成果展示,也是历时13年才修建落成的红河大剧院的开幕演出。
当晚,指挥家邵恩健步走上舞台,以关峡的《节日序曲》拉开音乐会序幕。乐曲声中,篝火晚会上豪迈又俏皮的彝族男子舞蹈仿佛立现眼前,而当弦乐奏出昆明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螃蟹调》的旋律时,现场有不少观众跟着哼了起来。
紧接着,黄荟的《玩场》再现了彝族尼苏青年男女节日相聚,通宵达旦纵情玩耍的热闹场面。来自红河的青年歌唱家孙榕以一曲《哈尼人》歌颂了哈尼人千年开山造田成就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奇迹,而特意从美国赶来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孙扬则用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展示了建水孔庙中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倾倒全场。
音乐会下半场,取材于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阿细跳月》,令人感叹聪明的阿细人用只能弹出3个音的大三弦,配合五拍子的奇妙节奏,就创造出了这般纯粹而震撼人心的音乐。
之后,歌唱家陈俊华一身白底绣花长裙缓步走上舞台,一首爽朗明媚的《阿波毛主席》唱得人心暖融融。
关峡的《彝韵》继续彝族风情,而为音乐会压轴的则是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青年钢琴家黄紫楠身穿极富中国特色的黑色礼服稳坐钢琴前,以十指之力带来哀牢山的磅礴气势,令人顿感对自然敬畏之心,而展开部分的华彩乐段则以高超技巧为观众刻画了红河奔腾永不停歇的壮观场面。
节目单上的8首曲目一一演奏完,激动的红河人民用掌声和欢呼声感谢着所有音乐家的精彩演出。在观众热情的邀请下,邵恩三度返场,加演了一曲最是应景的《北京喜讯到边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