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台型公司转变
2012年9月,张海君上任北演董事长时有些悲壮色彩。50余名员工,全年只做了几个项目,项目要么体量很小,要么投资上千万元,而投资越大的项目,亏损越严重。
“上任前,北演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低谷。领导说,你的任务就是让北演别再亏损。我想,如果北演在我的手上垮掉了,真是承担不起这个历史责任。”回忆当时情景,张海君记忆犹新。
详细了解了公司的现状和结构后,张海君认识到,若扭转困局必须转变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拓宽业务渠道、推进股权改革、激活员工活力。
“让北演停止亏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裁人增效,留十几个人,一年承接一两个政府项目就能养活自己。但我希望在扭转困局的同时,为北演谋求更好的发展。”张海君说。
随后,北演开始了3年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根据自身特质和优势,确定清晰的发展方向:实施品牌化、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原创剧目、剧场运营、品牌演出、公共文化四大业务领域,加速拓展艺术教育、文化版权等业务形态,实现从演艺项目型公司到平台型公司的转变。
在公司的管理机制上,以公司、团队共同成长为目标,探索激活团队成长的内生动力。公司领导带头学习,带领一线业务骨干,参照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将演出从策划、投资、制作、营销、推广、运营进行分解,在公司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内控体系。
为应对业务量成倍的增长,公司推出了“演出项目制作人”制。项目组单成本核算匹配绩效激励机制,大大提升了公司员工的干劲儿。
“随着公司业绩的逐步提升,大家从最初的质疑、担心,到逐步适应、认可,再到现在对未来拥有美好的畅想……”张海君感慨良多。
北演迅速实现扭亏为盈,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经营收入由2013年的3000余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近7000万元,2013年较以往实现大幅度减亏,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持续盈利;投资及承办项目由2013年的10个增长至2015年的30余个;演出场次由2013年的24场增长至2015年的400余场;观众人数由2013年的10万增长至2015年的40万;员工数量增加近1/3,员工人均收入增加约35%。
进军原创戏剧领域
从2013年开始,北演在继续加大投入、打造原有的“北京喜剧艺术节”等10余个优势品牌演出项目的同时,尝试涉足原创戏剧领域,陆续打造出《深水区》、《甄嬛传》、《生命密码》、《微时代之囏人》、《红线》、《弦舞蜻蜓》6部剧目。实验性小剧场话剧《深水区》入选2014年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资金创作型项目、“2015年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和第二届北京大学生小剧场戏剧节。
话剧《甄嬛传》由田沁鑫等知名艺术家担任主创,自今年1月初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以来已完成全国演出40余场,口碑和票房稳步增长,荣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评选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榜最具影响力戏剧类演出奖”。
北演今年推出的另一部原创大戏《生命密码》,由北演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打造,自今年7月开始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5座城市巡演73场,观演人数超过10万,实现近1600万元营收,200余万元利润,并入选了北京市文化局评选的“2015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剧目”。明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演出100场,并计划推出同名电影。
北演最新的一部原创话剧《微时代之囏人》是一部喜剧,即将迎来首演。北演计划把这部剧打造成原创系列品牌剧目,在北京青年剧场驻场演出,并计划向互联网领域拓展,推出同名系列网剧。
“两年做了6部原创剧目,绝大部分实现盈利,这在业内也算是个成功案列了。通过做原创,北演在业界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影响力,吸引到很多投资方来谈合作。未来的演出业一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一部高品质的原创IP戏剧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张海君表示。
探索运营院线连锁
为更好地拓展原创剧目运营空间,北演从今年开始尝试进军剧院运营领域,先后与北京青年宫和劲松电影院签署协议,合作运营北京青年剧场和劲松家庭剧场,并积极筹建“京津冀演艺院线联盟”,尝试从运营单一剧场到院线连锁模式转变。
从7月开始的北京青年剧场开幕演出季,上演了10余部剧目40余场演出。张海君表示,用3年至5年时间,将该剧场打造成集戏剧演出、戏剧教育、戏剧孵化相结合的青少年戏剧产业基地。
劲松家庭剧场是国内第一个以“家庭”为功能定位的专业性剧场。目前,北演已与国内外知名童话作家展开合作,以儿童剧演出为基础,辅以开发周边衍生产品,打造演艺亲子产业链平台。
此外,北演在今年通过公开招标承办了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等公共文化演艺项目。尤其是北演负责运营的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作为北京市本年度三大文化惠民项目之一备受关注。而下一步,北演拟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建“京津冀演艺院线联盟”,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10余家区域性演艺院线联盟规模。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张海君有着宏大目标:“将以演艺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演艺渠道平台整合为要素,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加速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登陆资本市场的目标,并实现年营收过亿元,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实现从演艺项目运营公司到演艺产业平台公司的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