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明 DAC 为何物之前,请先想象一个画面,喜爱的歌手在录音室中高唱着新歌,而你现在正用计算机播放着歌曲,从录制音乐到播放音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将模拟音源录制成数字信息,再由数字信息转换回模拟音源的过程,在一边享受音乐的片刻,也一边来了解 DAC 在这转换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吧!
模拟讯号 vs. 数字讯号
DAC(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又称为数字模拟转换器,是数字播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能将数字讯号还原回模拟讯号。不论以 CD、计算机或手机播放数字音频档案,都必须经由 DAC 的处理,才能将讯号送至扩大机进行放大,再透过喇叭将美妙的音乐播放出来。
「模拟讯号」与「数字讯号」的原理是什么,彼此之间又有哪些差异,究竟哪一种系统比较好呢?所谓的同步模式与异步模式是怎么一回事?本期所附赠的 USB DAC 又是什么神兵利器?且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为了复制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体验,人们发明了许多工具来记录影像、声音,早期的工具皆以「模拟(Analog)」的形式记录,如底片相机、黑胶唱片、卡式录音带等。近年来,由于数字产业的兴起,人们转而拥抱各种「数字(Digital)」工具,数字相机、CD、MP3 逐渐取代过往冲洗底片、将卡带换面的回忆。
究竟什么是「模拟讯号」,什么是「数字讯号」呢?
说明白点,「模拟」其实就是「连续、不可被量化」的意思。 模拟讯号不论在时间、空间与强度上都是连续的,每一个时间点都有相对应的讯号。造物者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诸如光影明暗、声音、温度等五感的体验,皆以「模拟讯号」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之,「数字」的特性则为「不连续、可量化」的。
这样说明或许还是有点抽象,可用图像来理解两种讯号的差异。图 1 左为模拟的影像,色彩是连续的,日常所见的自然美景以及相机底片皆属于模拟影像;中间则是以数字方式呈现的影像,将原始的影像切割成许多小区块,并在区块中填入单一色彩,藉此还原出真实的影像,计算机屏幕呈现的画面即为数字影像。
图 1 :模拟影像(左)、低分辨率数字影像(中)、高分辨率数字影像(右)。图/音响入门志提供
与真实的景象相比,要表现自然的渐层色彩,数字的呈现方式似乎略显不足,但若能用更多的信息量记录彩虹的轨迹,藉由更细的宽度、更多的颜色与层次去描绘色彩的变化,数字影像便可十分逼近模拟影像,呈现出如图 1 右方的效果,肉眼几乎难以分辨两者的差异。
回到音响应用的主题,数字、模拟音频转换的方式与图像原理是相同的,只要藉由更精细的层次去分割与组合,数字讯号经过转换一样可以达到几可乱真的声音表现,这一切成败与否与 DAC 息息相关,以下将更进一步的说明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转换。
模拟音讯的录制与播放
真实的声音讯号是一连串连续的「压力」变化,压力变化速度越快,表示音频频率越高,而音频的振幅越大,其响度越大(如下图)。
因此,记录模拟音频必须含有两大信息 —「时间与振幅 」,人们绞尽脑汁研发技术,便是为了能精确地记录并回放这两大信息。
早期的模拟录音工程利用机械式或电磁学技术,将音讯波形一五一十地刻在黑胶唱盘上,轨迹记录下「振幅」信息、旋转速度则纪录「时间」信息,属于模拟的纪录方式。播放黑胶唱片时,回放速度必须与原先的录制速度相同,如果播放时改变了速度,就等于改变了原来音频的频率,而音轨之起伏越接近原来的音讯波形,振幅的忠实度也就越高。
唱针依靠细微的振动还原唱片上记录的声音波形,那些波形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超威小刻痕(如上图)。在黑胶母带刻制、压制量产、唱针循轨回放等每一步骤里,只要有任何额外的振动、细微的灰尘或转速上的些微差异,都会构成原有音讯波形里没有的变异部分,也就会造成声音的失真。
模拟讯源的听感自然宽松,十分迷人,只是聆听环境的限制条件多,进入门坎较高,且难以完美复制。因此,播放简单、传输不易失真、容易保存与编辑的数字讯源逐渐变成当今音源制作的主流。要将模拟讯号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如何将数字讯号还原回模拟讯号又是另一门学问。以下简单介绍声音讯号是如何被数字化记录保存,而硬邦邦的数字讯号,又是如何转变为我们耳朵里听见的美妙音符。
模拟音讯的数字化
数字音频与模拟音频相同,在记录时必须同时保存原有的时间与振幅两大信息。
将音讯数字化最常使用的方法为「脉冲编码调变(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包括下列 3 个步骤:取样(Sampling)、量化(Quantizing)、编码(Encoding)。
所谓「取样」,是依据特定的时间单位,把音频切割成每秒数千到数万个片段,并选取音频里的时间信息(如上图中绿线);而「量化」则是把每一个取样点的振幅信息记录下来,并以数字表示(如上图的蓝点);「编码」则是把数字,转化成计算机看得懂的「0101…」以方便记录和保存。
由此可知,「取样」保留了时间信息,「量化」则保留了振幅信息。
在音频收录时,将模拟讯号数字化的机器称为「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音频数字化的档案是一连串的二进制编码数值,播放时须经由「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数字讯号重新转换成连续的模拟讯号,才能将讯号送入扩大机进行放大,再透过单体(喇叭)播放出来。
DAC 会将这些「字组」以同一参考时序转换,形成相对的电压或电流,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将讯号波形变得滑顺,恢复成原本的模拟音讯波形。可由下图来了解模拟音讯经过转换,变为二进制编码数值,再转换回模拟音讯的过程。
再谈取样量化与编码
收录音讯时取样的速度称为「取样率」,单位是 Hz,取样率 44.1 kHz 代表每秒钟对音乐取样了 44,100 次。取样率越高,所记录的音频波形就越接近原始讯号。如果希望能完整地记录所求的讯号带宽,则取样频率必须大于讯号频率的两倍,称为「奈奎斯特定理(Nyquest law)」。
人类听觉的带宽约为 20 Hz-20 kHz,理论上,以 40 kHz 以上的速度对声波进行取样,便能还原出 20 kHz 以下的声波。经过取样后,必须把每一个取样点的振幅信息记录下来,量化的级距分得越细,记录到的振幅信息就越接近原本的波形。由于计算机只看得懂 0 和 1,量化后,必须再把十进制的数值转换成计算机看得懂的 0 跟 1。
一个 0 或 1 称为 1 bit(位),2 bit 的 0 跟 1 可以表现出 22 = 4 种阶层的能量与波形差异,3 bit 可表现出 23 = 8 种阶层,16 bit 可以表现出高达 216 = 65,535 种阶层,而到达 24 bit 时,则可表示约 224 = 1,677 万种阶层。
1,677 万种阶层,这惊人的数字代表了数字记录时可达到的细微程度,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图形概念,音频记录时使用的位数越多,其在声音上的「分辨率」也越高。
观察量化级距分成 4 阶与 8 阶所得到的波形(上图的蓝色线条),可看出取样率越大、量化级距越细,则失真越小,所得到的波形也越完整。
现今的数字录音技术已可达 384 kHz / 32 bit,而半导体厂商也已经有对应的 768 kHz / 32 bit 的 ADC 芯片,由于以 96 kHz / 24 bit 或 192 kHz / 24 bit 所录制出来的音质已经非常优异,目前录音工程多使用此规格。然而,以 96 kHz / 24 bit 或 192 kHz / 24 bit 录制出来的音乐,所占的内存容量非常庞大,受限于储存媒介的容量限制,当转录制到 CD 时,档案规格会降至 44.1 kHz / 16 bit。
理论上,44.1 kHz 的取样率已可还原人耳所能听见的最高音,不过,人耳虽然听不见 20 kHz 以上的声波,却能感觉到细微的差异。经过实验证实,以 96 kHz 甚至是更高的取样率所录制出来的音乐,音乐听起来会更开朗透明,可有效提升整体的音质,此外,在收录时提高取样率,也可确保 20 kHz 以下的频段能更完美地被保存下来。
由于科技进步,许多玩家早已不满足于 CD 的音质,在线音乐商店纷纷推出比 CD 更高规格的母带音频档案。不过,有了 96 / 192 kHz、24 bit 高取样高解析的数字音乐档案,也要有同等级的 DAC 把它译码还原成模拟讯号才行,因此,购买时要特别注意 DAC 可支持的取样率与声音分辨率,不然空有高规格的讯源也是白忙一场。
如前所述,取样率与分辨率固然是越高越好,但高取样率与高分辨率伴随而来的就是较大的数据量,需要较大的内存来储存。以一首双声道录制、长度 4 分钟的歌曲为例,96 kHz / 24 bit 录制出来的音乐所占的内存容量高达 138 MB,就算是44.1 kHz / 16 bit,也需要 42MB 的内存空间。一般的随身装置并没有那么大的储存空间,为了可以储存更多的歌曲,各种数字档案的压缩技术便应运而生了。
全国最大的数码影像产品代理商之一
始于1949年
大昌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49年,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01828),大昌行是一家多元化的综合贸易企业,在大中华、新加坡及日本市场均奠定了稳固的地位。我们以中国为业务焦点、并将凭藉稳固的基础及广泛的分销网络,继续拓展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