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音响企业称得上是数量最多的,尤其是广东省,但是称得上品牌音响企业的,恐怕屈指可数,而要说这些品牌音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可谓见仁见智。但不容忽视的是数量庞大的作坊式企业,以其低廉的价格,占领了大部分中低端音响应用市场,活得蛮滋润。
为什么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呢?
笔者通过与业内人士及不少品牌音响企业的交流及观察了解到,以下一些原因或许可以对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做出注解:
首先从小型作坊式企业层面来看。这些企业大都市场嗅觉灵敏,市场需要什么,他们立马生产什么;有什么新技术、新产品,他们立马模仿什么;你需要外观新颖、价格低廉的我们可以提供;你需要贴牌生产,我可以满足;甚至你需要回扣,我照样可以给……..这些贴心的服务,加上紧跟市场的需求,难怪打开了不少市场。
其次从一些国内品牌厂商的运作来看,实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些企业大都层级、部门林立,分工虽明确但缺少衔接沟通,目标不一致,难免扯皮;企业虽有技术研发部门,但限于财力,很难进行原创性的技术、产品研发,大都只能模仿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做些改良,玩一下概念;由于层级多,有时反馈一些建议、市场信息,在企业内部都要很长时间,别说报批、立项、认证等等一系列环节,没有一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正因为层级部门林立,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把工业化大生产的成本优势吞噬得一干二净,造成价格高企。这就是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不选择国内品牌厂商产品的原因。
再次,从市场及消费者层面来看,中国的市场分成二个极端,一个是高端大型项目,一般是政府或国企投资,钱不是问题,这一部分往往会选择进口产品,越贵越买,投资几百万上千万是常事;另一头是低端、小型应用项目,这些项目数量非常多。由于工程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选择低价产品,对用户能忽悠过去就行,剩下来留给国内品牌音响企业的市场空间就不大了。对品牌音响企业来说,难免造成价格拼不过作坊式企业,品牌拼不过进口音响产品。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此产生了,中国国内消费者心态的不成熟又加剧了这一现象,使得国内的品牌音响企业步履艰难。
公平的说,这些大的品牌音响企业不是没有意识到当前的严峻现实,只是尴尬的定位及企业的机构改革的难度,进展缓慢。所谓尴尬的定位,就是既要承受进口品牌产品的品质、品牌影响力的竞争压力,又要承受国内作坊式企业的价格竞争压力。
如何改?在笔者看来,进口品牌的影响力和品质以及低价产品摆在那里,短期内无法改变,用户的低价消费理念一时还难以提升,那么大的品牌音响企业唯一只能拼服务了。
如果大型品牌音响企业举起服务大旗,深耕服务这片蓝海,相信这是大有可为的。
拼服务,就是要单纯从产品提供者,转变为综合服务提供者,所谓综合服务就是从与客户沟通、方案设计、系统优化,一直到设备提供、安装、培训、售后等,想得周到,做得出色,而这些正是进口品牌厂商和作坊式厂商的软肋。
另外,成熟消费理念的培养十分重要,要知道,当今社会单纯卖产品是满足不了用户需求的,其实你需要的是能帮你解决某一方面使用需求的一个系统包括服务;单纯买便宜的产品,最后吃亏了的还是自己,“一分钱一分货”“天下不会掉馅饼”的道理你懂的。
当然,一个成熟的市场的建立,一个成熟企业的定位全赖于我们大家的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这当中没有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