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再出两策推进供给侧改革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出两策:一是,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二是,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会议这样表述。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为代表的紧缩性改革,另一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制造业升级改革。政府鼓励和加大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投资力度会有效拉动固定资产三驾马车中的制造业投资,从而降低对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依赖程度,推动经济结构的再平衡。”
除了中国制造升级外,当天的会议还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并出台了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尤其要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带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二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开展允许无车企业从事货运和商户选择执行商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的试点;三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分享经济成长。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引导降低实体店铺租金。
“这些举措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冷链运输等都是贸易流通中的短板,政策的实施也可以起到‘补短板’的作用。”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依绍华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曾表示,中国流通成本是比较高的,大概是发达国家的一倍。因此,他强调,要下力气降低消费成本,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实,近两年国家非常重视“互联通+流通”,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商务部也先后出台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和《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此外,商务部此前印发的2016年电子商务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流通”。
据上证报记者了解,接下来“互联网+流通”仍会是政策关注焦点,商务部即将出台《“互联网+流通”行动实施的指导意见》。
【制造业四大领域谋突破】
装备制造业标准规划“过会”四大重点领域谋突破
标准被认为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更是装备制造业成败的关键。
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将引领“中国制造”升级。此次会议提及,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机器人领域专家贾培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标准是工业实力的象征,也是引领产业进步的方向。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我国主要还是引用国外的标准。”
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双向挤压”。通过行业标准引领产业方向,甚至通过标准竞争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
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会议认为,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就制造业的标准来说,贾培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般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标准战略有三个步聚,一是突破或掌握核心技术;二是技术专利化 ,即用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三是专利标准化,即把核心技术提升为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
记者注意到,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上也是标准的竞争。在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的8个优化行动领域中,标准化列于首位。
在行业专家看来,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实现市场和供应商领先战略的手段。
此次常务会议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去年,为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的实施,加快技术标准的研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工信部开展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工作。
“建立标准的关健在于自己能够达到标准,否则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我国在推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应更注重技术实力的突破。”贾培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
4月6日,德勤全球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在2016年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一。
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仍居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大国之首,但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经济放缓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挑战。而同时,德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等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总体制造业出口绝大部分的国家,自2010年以来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一直在上升。
德勤中国工业产品与服务主管合伙人董伟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政府已注意到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并正在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计划,同时落实相关举措,这些行动都将提升中国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他认为,中国现有政策的着力点在为企业提供资本进行技术开发、可持续发展与基建开发上,这些都为中国企业发展其自身竞争力提供了关键支持。
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位列全球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同样面临知名品牌少,产品品质不高,甚至质量不达标的尴尬。在消费者追求品牌质量的当下,一边是成本优势逐步消失;一边是产能过剩已是事实,以低价取胜的国货面临窘境。
此次常务会议认为,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