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是个“听”的节目。很多人用耳机,就有人听说入耳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比较大,问是不是真的这样?
这个问题简单回答,看您用的是不是得法,如果用对了入耳式耳机更保护听力。具体来说呢,听力的自然衰减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发生的不可逆的变化,这种损失其实就是内耳中的耳蜗里的听毛细胞的损伤,是他最终把振动转化成电信号给大脑的,而听毛细胞不可再生,出生多少,总数就那么多了,死一个就少一个,过大的音量,药物等等都会造成他的死亡。他死亡后不但听不到高音,也会对音量小的震动听不到了。比如说10岁的孩子,可以听到2万赫兹频率的声音,但是我自己试过,好像1万2以上我就完全没感觉了。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因为语音这类最核心的声音信号,几乎不会超过1500Hz,女高音能唱出的最高频率也就5000Hz,所以即便我们7、80岁了,只能听到6000Hz的频率了,再往上都听不到了,也不会妨碍语言交流。
为什么说入耳式的用对了更保护耳朵呢,因为他可以隔绝外界噪音,而我们使用耳机的时候往往是坐公交,坐地铁的时候,这时候外界噪音本来就很大,大到,面对面说话都不一定能听清,这种环境噪音本来就在损害听毛细胞,这时候你塞上入耳式耳塞,就算什么音乐都不放,都是对听力的保护。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下班时坐地铁听歌的音量,临睡前再戴上准备睡前听听歌儿睡,结果就发现音量大的吓人,在嘈杂环境中为了把噪音压过去,只好开更大音量,这对听力损伤就大,入耳式耳机隔绝了外界噪音,你即便听音乐也不会像用平头耳机时把音量开那么大,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入耳式耳机更保护耳朵。
另外一个要说的是听的内容是什么影响也很大,音乐对耳朵的损害大于语音,因为音乐中从40Hz-10000Hz的频率都有丰富的表现,但听音乐时环境噪音会干扰到某些频段,尤其是低音部分,所以你可能为了更清晰的体会低频,就只能把音量开特别大。但如果你听的是我这种语音节目,我的嗓音可没有那么丰富的变化,各位又更多关注的是说的内容而不是嗓音本身,所以即便我嗓音中不少低频损失了,您也不在意,于是音量就会小很多。
戴耳机只要把音量调整合适还不够,耳机还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耳道内出汗,细菌增生,这个影响对咱们中国人还轻一些,因为咱们分泌的都是干耳屎,咱们有了ABC11的基因突变,但欧美人90%还是油性耳屎,所以入耳式耳机一戴上,汗液再多,更容易滋生细菌了。所以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胶套。而且准备好正经的医用棉签,不用用什么金属的耳挖勺,甚至用钥匙掏耳朵。
不过我们也不要以为耳朵是那么脆弱的,如果就按iPhone6的音量输出功率看,用他的默认耳机,用最大音量输出,在100秒内,耳朵是安全的。不过我手头也没示波器,看不到iPhone6耳机音量对应的输出功率的变化,比如说我把音量调整到一半,输出功率是降到一半呢,还是分贝值降到一半呢。
最后再补充另外两种耳机,一个是头戴式耳机,这个就几乎避免了耳道内的细菌增生,也营造了一个比较隔音的环境,只是携带不方便,有些人习惯在电脑前听点什么,那我就推荐头戴式耳机,他唯一的坏处就是夏天戴着热。另外一个要说的是骨传导耳机,这种耳机是利用颅骨的震动接收声音信号的,比如我们自己说话听着和录音中的差别很大,差就差在里我们自己说话时,不但听到空气传播到耳朵中的震动,同时也叠加了颅骨震动的部分,而听录音回放时只有空气震动的部分,所以听着就那么不同。骨传导耳机并不塞到耳朵里,所以也没有耳道细菌滋生问题,而且也不像头戴式那样,捂着耳朵特别热,所以挺适合运动时带的,这种耳机和耳朵后面的头骨贴紧,当然这也一样涉及音量的问题,不要开太大,不过我试过,这种耳机听音乐根本谈不上音质,改变太大了。所以更适合语言类节目。好,最后总结一下,音量是产生伤害的关键,听歌儿时注意耳道清洁,担心耳朵健康可以试试其他形态的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