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nheiser(森海塞尔)历史
  1945年5月的一天,年轻的Fritz Sennheiser带着7只工艺精湛计量精密的电压表,乘兴踏入了西门子公司挪威分部,从这时起,Fritz就乘上了西门子顺风船,谱写了成功序曲的前奏。
  Fritz Sennheiser在柏林大学研读电子工程学期间,曾协助Heinrich Hertz技术学院Vierling教授研究一种回响器,这为当时的奥运会庆典做出了突出贡献,Fritz获博士学位后,与Vierling教授一起在汉诺威技术学院建立了“无线电与电声技术研究所”,不幸的是该所在二战期间被炸毁。
  在二战后的德国,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相继关闭,这给Fritz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可阻挡的冲击,由当初的50多人减少到了7人。就在此时,剑桥大学向他发出了研读博士后课程邀请,但是他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一位学院主义者,决定继续租用几间空房,建立了“Labor W”。
  很幸运的是,英军在二战后撤退时留下了一些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成了他生产那7只精密电压表的好帮手。
  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有一种称为“电子巨人”的指挥设备,上面装有一种供无线发射用的话筒,其型号为MD1,供应商是西门子公司。MD1的生产商在战火中不幸被摧毁,由于Fritz和他的7只电压表给西门子人留下了良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于是主动将MD1的复制任务交给了“Labor W”。可以说,这是labor W命运的转折点,他们在精心复制MD1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工程技术知识,提高了独立设计能力。直到1947年,Labor W实验室成功推出了第一代产品MD2,由于品质优良,胜于MD1,很快在电台及录音界流行起来,Labor W也开始借助西门子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受MD2成功的鼓舞,Labor W人开始热情洋溢的投身于电声事业。生产规模和销售网络不断扩大,迫于市场的压力,Labor W很快走上了公司的道路。Fritz 教授在纯技术与商业行为之间找到了一个折衷。
  但他认为,商业与技术是截然不同的,工程师要有充分的自由,而商业行为就不能只是推销产品,更重要的是推销一种思想。Sennheiser的许多产品如话筒、无线传输设备和助听器方面的特殊配件等早在50年代就设计生产而沿袭至今。在1950年的汉诺威博览会上,Sennheiser发布了一种迷你话筒MD3,如铅笔一般小巧,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奇迹。
  1948年生产出了第一个仪器:电阻测试器。这时候还是 Labor W 的标:
  1952年,世界上第一只抑制反馈的抗噪话筒MD4在Labor W诞生了,在Sennheiser的历史上走过了25年。
  1952年,开始研制微型磁电换能器其大小相当于德国10分铜币(一分铜币相当于百分之一马克),这为Sennheiser在60年代飞速打开德国市场,并成为德国工业助听器上换能器和军用指挥设备上话筒的独家生产商。
  1954年推出了MD21动圈式采访话筒,采用磨沙金属表面设计,品质超群,具有极强的风噪声和噪声抑制能力,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这支话筒沿袭至今仍被广泛选用,其返修率仅为4%,这足以证明其超强的可靠性。
  森海塞尔大中华区总裁马克先生表示,为了进一步做好用户的服务体验,森海塞尔将开设“官方网店”,所有森海塞尔产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大大方便了用户的购买感受。同时,马克先生还宣布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那就是在中国“sennheiser”现正式更名为“声海”。
  对于音频产品爱好者来说,恐怕这才是这场发布会的精华所在。作为一个进入中国市场逾十年的品牌,此次将原有的“森海塞尔”更换为“声海”,为的就是把品牌本土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这么做的国际大厂并不占少数,英伟达、爱科技、拜亚动力等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当然,我们不得否认,森海塞尔此次更换中文名称也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首先,更换新的“声海”中文名,这意味着以前的所有中文标示的宣传、彩页、广告全部都要推倒重来,成本方面肯定是要考虑的。
  1957年,Labor W和NDR(Norddeutscher Rundfunk北德意志广播电台)一起为专业舞台和TV研发了无线传输盒子,从1958年开始和Telefunken一起以『Mikroport』这个名字来营销的。1958年正式把公司名称改为Sennheiser,并换了全新的LOGO。
  1959年,Dr. Fritz Sennheiser被TUHannover汉诺威技术大学任命为荣誉教授。
  1968年,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耳机HD 414诞生
  1987年Sennheiser拿到了第一个学院奖,由Dr.FritzSennheiser研发的MKH816枪式话筒获得。
  1991年Sennheiser收购柏林的话筒公司Neumann,柏林也成为Sennheiser的另一个分部。但是至今Neumann和Sennheiser各自的话筒都是以各自的Logo来生产发售的,并没有合并使用Sennheiser的Logo。
  1991年还有一个大事件,那就是世界上最棒的静电耳机系统大奥啦。
  在这些年中,Sennheiser有了世界各地的办公室,研发出了耳机、话筒等等各个里程碑式的产品。一系列的公司高层变动,包括创始人Dr.FritzSennheiser爷爷在2010年以高龄98岁去世,2013年他的孙子们Daniel和Dr.AndreasSennheiser成为CEO,正式接管Sennheiser。
  2014年Sennheiser冠名了上海音乐厅,这对中国粉丝们来说是一件鸡冻的大事儿,感觉Sennheiser对中国更上心了呢。
  2015年Sennheiser对Wedemark的总部超过70年的老房子进行了大翻修,建成了一片有现代设计感,赏心悦目的建筑。感觉村儿里观光就靠这几栋来看看了。
  其次,“声海”标示的采用,对于用户来说有个接受过程,并且还需要继续将森海塞尔引入到“声海”上来,如果处理不好这其中的关系,恐怕森海塞尔要丢失一批靠“口碑营销”而新加入进来的用户群体。
  最后,放弃了“森海塞尔”中文标示,意味着这个商标可能会被其它厂商所利用,到时候会不会出现“森海塞尔”VS“SENNHEISER”的状况,这点还不得而知。
发布0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1999-2019 音响网™®
 咨询:400-6787-160 0755-26751199(十二线)

触屏版电脑版

  • 音响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