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正在云南昆明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中参演的5部舞剧受到高度关注,不论是现实题材民族舞剧《天路》、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诗情画意的《杜甫》,还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符号的《人·参》、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诺玛阿美》,均受到观众与业界的好评。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经久不衰。我国的舞剧创作呈现繁荣景象,一直在向拓宽新领域、探索新语汇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仍存在问题与不足。如何进一步推动舞台精品创作,仍有待努力。
日前,参加此次展演的舞蹈界专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思考。
好舞剧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舞剧《天路》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舞剧《天路》编剧罗斌认为,艺术创作中的思想性需要排在首位,优秀舞剧作品可以在观念层面带来启示,与观者产生共鸣。此外,他认为舞剧的艺术性也同样重要,“优秀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是不可分割的,舞剧的独有形式之美正是一种境界层面的展现。”
“一台舞剧,不论是哲学层面抑或是情感传递都需要达到一定高度,才是可以称其为好作品的基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舞剧《杜甫》总编导周莉亚同样强调了作品的思想性,同时,她认为每部优秀作品都有创作者明确的创排思路,“比如《天路》着重刻画了人物情感与细节,《杜甫》强调了形式感与美感的新探索等等,当观众接受到这样明确的思路时,自然会产生满足感。”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看来,尊重舞剧创作规律、细致刻画人物形象也是优秀舞剧的创作原则。“舞剧是舞台美术、音乐、道具、服装与舞蹈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而参加展演的5部舞剧正是在综合性表现与思想性上达到了一定水准。”冯双白说。
好舞剧为何稀缺?
目前,全国各地舞剧创作热情高涨,但高质量的原创舞剧依然凤毛麟角。绚烂精致的灯光舞美、高超精妙的舞技提升带给观众华丽的“秀”,内涵与诗意的传达却成为纷繁过后抓不住的一场“空”。
罗斌提出,中国舞剧没有产生清晰的语言类型,“虽然过度强调类型导致的模式化创作会损害艺术表达的灵动性,但是没有清晰的类型界定会导致创作中模糊不清,不能明确作品的良莠。”其次艺术观念不够清晰,“我们过度把精力放在了肢体动作的锤炼上,创作主体意识相对淡薄。”
对于舞剧的创作,似乎一直受“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困扰,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认为,在舞剧生产环节中,剧本是最薄弱、问题最多的一环,“舞剧是通过舞蹈讲一个故事,首先故事本身要合乎逻辑,没有前后矛盾,观众才可以沉浸在剧情中,同时欣赏舞蹈的美感。”
冯双白指出,舞剧作为一种剧作类型,很多作品在结构处理上存在欠缺。包括核心事件的选择、人物的命运与情节推进的结合、舞段与情节的融合等方面,须多思考。冯双白还认为,舞剧舞台上过多的修饰与堆砌、纯粹舞蹈语言风格的展览,会破坏舞剧整体的诗意,“此外,舞剧音乐的运用要多下功夫。剧中音乐多为情绪性与宣泄性的轰鸣,而乏于对主体形象的塑造、情节氛围的渲染。”
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较少的现象显而易见,问其原因,冯双白与罗斌都直呼“难”,首先现实题材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多方面观察与积累,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舞剧一般不敢碰触现实题材,也在于舞蹈语言没有强烈的具象性,通过肢体语言很难表现。”罗斌说。
舞剧《天路》
以青藏铁路建设为题材的《天路》作为本次舞蹈展演的开幕作品亮相,深受社会关注和好评。冯双白认为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并表示要大力倡导与加大现实题材舞剧的创作,紧跟时代脚步,推出更多精品。
关注人才培养,不断打磨精品
要催生更多好的舞剧作品,需要创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舞剧编创者应该不断提升综合人文素养,在宏观的文化与艺术领域甚至艺术哲学层面上有自己的洞见。不仅要关注舞蹈的肢体表现,也要多思考艺术本源问题。”罗斌认为,抓紧时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编导与主创团队需要倾其所有来打造剧目。”周莉亚带着舞剧《杜甫》参加本次展演,同时也与其他舞剧的主创进行了学习交流。她表示,创作者要永远抱着学习的心态看别人的作品,带着苛刻的目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专家点评过作品后,她听取意见立马修改了3处问题,“作品出炉不易,但难免会有诸多问题,主创们一定不要因此就放弃而把作品搁置,而要听取专家点评,迎难而上,不断完善、打磨作品。”
周莉亚还呼吁更多的编导与演员坚持艺术创作初心,用更好的作品回报观众的期待,“要把每一场演出都作为第一场演出来对待,这样作品才能走得更加踏实与长远。我们要提供精致的作品来培养、回报观众,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剧场,关注舞蹈艺术。”周莉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