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作为评委参加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评审时,民营院团报上来的剧目先放一边,都是先关注那些国有院团的重大项目。最近不是这样了,我负责评审的50多个剧目里,有一大半是民营院团的,先放一边不可能,而且作品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有分量,我们不能不重视。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说。
“五年前问起民营院团缺什么,答案是缺钱,现在可能也会说缺钱,但是不同于五年前的缺钱,很多民营院团已经有了明确的创排目标,知道这个钱缺在哪里,该往哪里投。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上海每年都有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五年前我们十个剧目都凑不齐,还很勉强,现在一百多个剧目报上来,我们觉得太多了,设了门槛,结果发现这样也筛不掉的还有二十多个,十几台大戏可以参演,好中还有更好。 ”
在全国戏剧版图中,上海民营院团一直十分活跃,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尤其备受瞩目。日前,中国剧协调研组在上海开展调研工作,对民营院团的经营模式、剧目创作、切实需求等进行全面摸底。随后,中国剧协主办,上海市剧协、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承办的“百花枝头——上海民间职业剧团发展状况座谈会”召开,介绍总结相关经验,并就民营院团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据透露,为支持新文艺群体事业发展,中国剧协还计划于今年11月成立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
那么,民营院团有哪些诉求?在支持民营院团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呢?
院团诉求:
在缺人缺钱的常态下
更需要平台和伙伴
“比起缺钱、缺人、缺资源,更缺志同道合的伙伴。 ”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张军道出了如今民营院团生存发展的瓶颈所在,“把一个民营院团的运营分为三部分的话,上游是资本,中游是作品,下游是观众,第一部分永远是最缺乏的,民营院团要靠运营展现出的更多可能性,吸引资本产生兴趣,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据介绍,目前大多数民营院团依靠的是院团创立者的朋友圈,但创立者不再担任CEO了,院团还能不能维持下去?“这个问题很关键,或能看出让一个民营院团活下来的是什么,比如可以引导上游资本社会化的新机制。当然,也有的企业家对一些创作者、艺术家感兴趣,甚至会把创作资金投给个人。 ”张军认为,一来这不是正规的运作模式,二来有时往往杯水车薪,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在政府、行业协会的鼓励下,为民营院团搭建一个创作经费募集平台,让资本有地方投入,让民营院团的创作经费有稳定的来源。
近些年来,张军一年大约演100场戏,做50场讲座,长期坚持演出与讲座结合,在年轻人中扎根,为昆曲培养未来观众。前不久,张军还举办了自己的万人昆曲演唱会。“小剧场两百多人,大剧场一千多人,昆曲演唱会现场一万多人,网络播放量八百多万次,这个数字令人振奋,在有网络平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张军说,他们和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合作,但目前比较艰难,因为昆曲跟一个以ACG文化和青少年为主的平台离得比较远,但传统戏曲需要这样的传播平台,以民营院团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搭建起来的。
网络平台越来越引起关注,但传统平台依然是民营院团很重视的方面。研讨会上,有民营院团管理者表示,他们渴望得到接纳,能在戏剧节、戏剧展演上更多亮相,希望“梅花奖”等戏剧奖项能够给予民营院团的戏剧工作者更多机会。也有的反映,国有院团对戏剧创作的方向等把握更宏观,民营院团往往因为认识不足、反应滞后而失去一些机会,他们渴望打开沟通的渠道。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舞台剧《盗墓笔记》、音乐剧《小时代》等广受年轻人欢迎,公司总经理孙徐春坦言, IP作品固然具有票房号召力,但其实他们并不甘于做IP的“搬运工”,怎么样挣到钱又守住底线,对民营院团一直是严峻的拷问,“其实也想原创,但是我们心里慌,怕死掉,如果政府、剧协、文化艺术基金能够对我们在原创上加以孵化和支持,我们的原创力量、原创精神就能得到更好的释放” 。
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出品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剧照
上海经验:
支持承担社会责任
鼓励发展模式“百花齐放”
据介绍,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上海共有285家文艺表演团体,其中国有团体20多家,其他均为民营团体。近五年来,这些民营团体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几十部原创作品,大部分来自生活一线,取材自现实,内容、形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大部分已具有专业院团的素质和能力,专注于培养人才、积累作品、丰富自身功能等。管理者都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而且敬畏艺术、有社会责任感,和一些在市场大潮中只为赚钱的团体有明显的区别。韦芝对这些民营团体的评价是“十分可靠”,“一些民营院团在观众中影响力很大,演员一登台,台下会发出尖叫,它们各自发展的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上海现代人剧社,以悬疑剧为主要特色,同其创制的4部体现戏剧人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重大题材作品备受关注。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创立5年,已有多部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剧目,其中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入选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剧目,这对于民营院团来说是“破天荒” 。据介绍,这部作品明年还将在美国百老汇驻场演出。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立10年,有3台较大影响的大戏《牡丹亭》 《春江花月夜》《哈姆雷特》,有的已演出200余场,有的则开启了全国乃至世界巡演,还有一台昆曲演唱会,从小剧场唱到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现场观众过万,网络观看人次达到七位数。上海文慧沪剧团由心系沪剧的企业家王慧莉创办,演职人员工资和新戏创排资金均是王慧莉个人出资, 8年来排了14部大戏,十分引人注目。
“不是因为钱少、困难才支持他们。”韦芝认为,值得支持的标准只有一个,“承担社会责任,创作优秀作品,就应该支持”。上海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支持民营院团的方式包括,举办优秀民营院团展演、民营院团长培训班;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对民营院团的创作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多出佳作;组织民营院团赴美参与全美演艺节目交易会,其中优秀项目和美国相关方面达成合作意向的,至今已有十多项;新出台的相关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中,也统一了扶持对象的标准,不再划分国有、民营。
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剧照
模式探索:
力争支持全方位、制度化
“一些民营院团在创作的活力和自觉性、艺术的独创性上,在对市场的适应和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更有优势,它们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认为,民营院团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在业界没有特别关注、政府没有具体扶持的时候,就有困难、有挣扎,也有探索、有发展,中国戏剧能有今天的繁荣发展局面,民营院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2017年底发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显示,截至当年底,全国戏曲演出团体10278个,其中民营团体及民间班社8754个,在很多地方还存在“地下剧团”,甚至注册剧团仅占存在剧团的30%,其艺术质量很难把握。上海民营院团的发展对全国民营院团的发展探索有示范意义。崔伟表示,中国剧协作为行业协会,就要把不同的生存状况、发展需求和特殊性了解清楚,提交给有关部门,使有关方面的管理、扶持更尊重民营院团的发展规律,让更多民营院团享有正当的权益、得到应有的尊重。
在具体扶持办法上,专家学者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戴平说:“对于那些有苗头、有基础的作品,生活底子厚、题材抓得好的作品,政府和协会再拉一把、再扶持一下,将其打磨成为精品力作。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蔡正鹤则表示,各级文化艺术基金可以专门划拨出针对民营院团的资助资金,像国家支持小微企业那样支持优秀民营院团及其优秀原创剧目,让它们得到更充分的投入;还可以实行政策倾斜,支持人才向民营院团流动,比如民营院团和国有院团一样,给优秀人才解决户口等。他说:“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应该制度化,让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通过相关规范固定下来、延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