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5-26751199
音响网(Audio160.com) >> 行业资讯 >> 音响人物专家库 >> 十年一剑 开创恩平的电声产业时代

施强
人物介绍

1984年,恩平第一家电声企业——江门市精艺通讯器材厂横空出世,填补了恩平电子工业的空白,亦开创了恩平的电声产业时代。36年间,本土有过半的电声企业家都出自于精艺厂,可谓占据了恩平电声的“半壁江山”。而这江山背后,则出自于一位时代掌舵者——施强先生之手。

施强,1937年出生于广州。为江门市精艺通讯器材厂创始人,恩平电声产业先锋人物,在电子工业空白时代,奠定了恩平电子工业基础。

年少离家  异乡闯荡

施强出生于广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毕业后,因经济环境所迫,只读到初一便辍学在家。但勤奋好学的他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白天待在父亲的肥皂小作坊帮忙,晚上则到夜校参加会计课程。昼夜交替,那些往返于家与校的日子,持续了一年。

1953年,施强被广东省邮电局录用,分配到了怀集的邮电局担任会计工作。这一年,施强十六岁,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公职,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出外闯荡。

由于才能出众,业务能力强,施强备受上级赏识,慢慢成为了邮电局的主要管理者,少年志气,意气风发。

但也因做事大胆,敢于直言,基于当时的时代因素,他被降到了基层工作。意气不再,陪伴他的只有怀集的土地以及慢逝的时间......

漫长的两年终于过去,1960年,施强被重新分配到怀集的拖拉机站。在那里,他认识到了拖拉机手莫姑娘,独自闯荡的异乡因意中人的出现而变得格外敞亮。一年后,施强与莫姑娘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本以为从此会在怀集成家立业,但命运之神似乎对他另有安排。

1962年,怀集因地处偏僻山区,不适宜大量使用拖拉机耕作,专区政府便决定撤消怀集的拖拉机站,将所有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转移到恩平,并入恩平的拖拉机站。

*时代背景:1961年4月-1963年6月,恩平属广东省肇庆专区管辖。

然而,初来乍到的他们却不曾被重视,一并而来的工人们都选择了回乡。只有施强与妻子二人依然选择坚守在恩平。对施强来说,怀集已无用武之地,家乡又远在广州,还不如留在这里,建立一番事业。也许是早年的饱经风雨造就了他的坚毅不屈,因此即便身负非议被安排做着和会计毫不相关的修理工作。施强也没有对生活感到气馁,反而将所有的冲劲都放在了学习维修技术上。

靠着书籍自学原理,施强逐渐掌握了拖拉机、柴油机等机器的维修技术,不但技艺大受好评,一些新来的学工甚至还争相拜他为师。敏而好学的他就这样成为了誉满车间的老师傅。随着声名鹊起,施强再次得到上级重用,得以重拾会计老本行。

1963年,为实现国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恩平拖拉机站扩张成为当地第二家工业厂——恩平县农业机械厂。主要产品有拖拉机配件、打禾机、打谷机、犁、耙、水泵等。

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开始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1981年,施强为农机厂策划了一套经济核算方案,受到了县领导的认可。佛山农机局得知这一方案,便将全佛山专区的农机厂厂长召集到恩平,听取策划者的讲解,共同讨论统一的实施方案。经施强讲解后,大家都对他的方案赞不绝口,领导更是对他的才能赞许有加。一个月后,施强被晋升为农机厂副厂长。

*时代背景:1963年6月—1983年5月,恩平属广东省佛山专区。

有才能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扎根扶摇直上,1982年,施强成为了农机厂的正厂长。

一穷二白 发展恩平电子工业

不久后,国家实行了分田到户政策,田地耕作开始由家庭承包,而鲜有家庭使用机耕,农机厂发展陷入困境。
面临社会变革,农机厂不得不考虑产品的转型。但是要做什么才能脱困?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施强经恩平外经委的牵线认识到了在香港广信贸易公司的何欢潮先生。何先生祖籍恩平,虽在香港立业,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故乡的发展。经多方商讨,决定由恩平农机厂和香港广信贸易公司合作兴办恩平首家电子厂。由何欢潮先生负责进口电话增音器,对讲机等电子产品,施强先生负责国内生产与销售。项目于1983年9月开始筹建,时称恩平县精艺通讯器材厂(后改称为江门市精艺通讯器材厂),为恩平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厂址设在农机厂内。1985年5月,县委决定将农机厂与精艺厂拆分,任命施强为精艺厂法人代表,并担任总经理一职。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施强决定将工厂迁回城区。

施老先生回忆:“创业之初,底子很薄,只有40多个员工跟着我,资金、场地、人才方面都举步维艰。没办法啊,只能逐一克服。没有厂房,就先租了城南的一个旧礼堂作为工场。没有营销管理的地方,就租用马路旁边的铺位。缺乏资金,就上门请求银行支持,幸好银行也很支持工业发展,给我们贷款了一百多万。而人才方面,就采取招聘、培训、借用这三个方法。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电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经过考试后择优录用,同时向广州电子研究所借用工程师协办电子技术培训班,在学员中择优招工,而无法录用的人也能从中学到技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培训班一共办了三期,每期为四个月,为当地培养了一百多位电子技术人员”。

【恩平电子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合影】

笔者:“那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去做麦克风?”

施先生:“精艺厂初期是靠进口一些比较初级的电话增音器、载波通讯器等产品加工生产,但效果不理想。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台湾的麦克风,瞬间被那造型精美的麦克风所吸引了。心想,这种麦克风若是引进内地,必定会畅销。于是就试探性地进口了一批到内地销售。不出所料,麦克风的销量很好。后来就萌生了做麦克风生意的念头。但在踏出这一步之前,我还是做过其他考量的。当时观察过麦克风的结构,觉得结构较简单,可以一试。甚至还做过市场调研,查到当时广东省内只有潮州的一家小厂在做这门生意,竞争对手较少。于是乎,就决定去做麦克风这个冷门产品。但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做出的麦克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主要是靠进口零部件回来组装、测试、包装、销售。而且进口的东西都很贵,盈利并不高。后来受国家的“引进、吸收、消化”政策启发,我便想着要把产品国产化,自己去研究生产。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的民族情怀,我还是希望中国人可以自强起来,用国人自己生产的东西。因此在搬到新厂房后,精艺就开始了自主研发进程”。

【精艺大楼,摄于1987年】
 

从进口组装到国产化研发

1986年,精艺厂克服了众多的困难与阻力,成功建成崭新的精艺通讯大楼(新平北路60号),改变了依靠租赁办厂的历史困境。而这座占地两千多平方的现代化建筑亦曾轰动一时。要知道,80年代能用上全铝合金门窗的楼房在当地是寥寥无几。大楼内除了生产车间,更设有经营部、展销厅、员工俱乐部等等,此规模在广东省内都实属罕见。而在内部技术人员和设备投入方面,施强更是毫不含糊。他从国外引进三条装配生产线和购置一整套价格昂贵的先进产品检测设备,并大量招收外省科研人员和专业院校毕业生,启用有潜力的新人,使企业从组装加工往技术研发的方向发展。

而随着产品逐渐国产化,外贸合作伙伴何欢潮先生也就退出精艺厂。外商的退出,企业的决策权全落在了施强手上,肩负重任的他不得不重新去思考精艺的自身定位。
 

敢于创新  扭转局面

八十年代,国内的电子工业仍是几大国营企业占主导。精艺生产出来的产品问津无几,有的员工开始心灰意冷,有的人甚至想打退堂鼓。但施强深知,要发展恩平的电子工业,精艺的脚步不能停下,一定要让这个局面发生改变。
经到大城市考察后,他意识到:要想在国内的电声市场占一席位,就必须要在技术不落后他人的情况下,在其他方面谋取差异化。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以创新开放的理念经营企业,即在国营性质的精艺厂,实行“资本主义”管理,着力推广营销。

第一步,他提出要在全国各地开设办事处,对产品实行“三包”政策。如此一来,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能为各地的用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为提高企业影响力,第一家办事处选定在省城广州最繁华的流花宾馆,负责发货兼开拓广东市场。接着,他亲自到上海物色合作者,设立起第二家办事处。在成功打入上海市场后,精艺很快便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销售网。这些网点既是精艺的对外销售窗口,也成为了工厂招揽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大门。

【精艺厂上海经营部员工合照】

第二步,宣传推广,打开企业知名度。在人流量多的马路、广州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大肆做广告,让“精艺通讯,可信可靠”,“佳达牌麦克风,助您成功”一度成为夺目广告语。除了公告广告,更着手制作精艺厂的生活周边,如彩历海报等,增加企业曝光度。

【精艺通讯宣传海报】

 

第三步,厂商合作,利益共享。八十年代的商品销售多在百货商场,施强便提出与百货公司实行多卖多得的利益分成,以此调动销售积极性。

果不其然,施强的前瞻性营销效果显著。1986年,精艺厂的年总值已达900万元,居全县国营企业之首。1986年,全国电子音响会议就设在恩平召开。恩平,这个当时在中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地方,因精艺的名气大开也终于扬起名来。

然而,施强的大胆创新不仅体现在营销方面,由于当时办厂资金极其困难,施强乃敢为人先地在恩平发行了第一套企业债券。施强回忆:“很早的时候我就在恩平发行过几次企业债券了,之前都没有人这么做过。由于我在金融机构的诚信较好,而他们也觉得精艺的发展势头好,所以很乐意帮助我们解决资金难题。债券是以江门市精艺通讯器材厂的名义,我本人负责签名发行的。所有人都可以购买,年利息比银行稍高。因为精艺的口碑和信誉较好,大家也都信得过我,债券在一天内就被抢购光了”。

【恩平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

发行企业债券,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十分大胆的举措。然而,施老先生在上世纪就已经踏出了这一步。

求才若渴  知人善任  

而对于人才方面,施强也有着自己的坚持。

公司成立之初,国家的电子工业仍在起步阶段,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紧缺。施强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想要谋财就得先求才。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将外省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到精艺,经考试录用后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发掘和提拔优秀人才,他坚信“只要有真材实料,英雄不问出处”,即使面对公司其他高层的质疑和反对,他也依然坚持录用非精艺厂出身的上海籍新人为上海办事处主任,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当时上海经营部的营业额常居全国之首。

施强说:“领导者理应知人善任,只要员工努力工作,做出了成绩就一定会得到鼓励,重用,提升”。

一位出身于电子维修摊档的青年临时工被招聘入厂后努力钻研技术,为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施强看在眼里,便破格晋升他为技术开发部主任,有些大学生和资格老一点的人反而成为他的助手。但因企业内外已形成“为才所宜”的风气,因此大家都十分信服施强的决定,也拥护这位有本事的青年主任。

敢于创新,知人善任。在施强的带领下,到了九十年代,精艺已打开全国的销售市场,除西藏外各省均设立了办事处。通讯集群技术也已为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在全国各地承接大量的通讯工程,通讯产品重点服务于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麦克风产品更是长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打入了全国各大百货家电部。最鼎盛之时,就连上海飞乐的老总都亲自南下到恩平寻求与精艺厂合作,一些台湾知名企业也慕名前来精艺购买麦克风。业界还流传着“北有797厂(北京)、东有飞乐(上海)、南有精艺(广东)”一说。

身处高地仍不忘探索学习 

为了解决无线对讲机的生产问题,施强多次组织公司技术骨干赴日本学习取经,并成功与日本通讯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SKD(半散装件)、CKD(全散装件)的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麦克风订单剧增,精艺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他便学习日本企业经营之道,将产品配件发外加工。而这也不知不觉催生了恩平、顺德的一批麦克风配件加工企业,这便是日后恩平电声产业链的雏形。

1992年,精艺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通讯设备公司,麦克风产品更是在国内一枝独秀,此时精艺的年产值已超3000万元,给地方税利过百万。公司更是连续被评为广东省先进企业,省领导也曾多次亲临参观指导,这在江门市是史无前例。

【1987年广东省省长叶选平视察精艺厂】
 

由于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改制,迫于各方面的因素,施强于1995年选择了退休。而伴随体制的改革,原属地方国营企业的精艺厂也被分成几部分由个人承包运营。没有了这位掌舵手的决策,精艺厂也在改制后不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精艺的舞台虽拉下帷幕,但属于恩平电声产业的故事却在悄然上演。一些从精艺出来的技术骨干看准了电声产业的未来前景,乃纷纷兴办私人企业。他们带着勇于创新的精艺精神大展拳脚,让恩平电声从国内走向了海外,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先后获得了“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中国演艺装备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

“敢为人先”已是生活常态

精艺的辉煌始于施老的创新变革,而“大胆创新,敢为人先”,除了是施老的事业信条,还是他的生活常态。据称当年大儿子结婚,施老提议要以改革的精神办婚事,以舞会代酒宴,以求宾主同乐,此事一度传为佳话,甚至还登上了羊城晚报的首版。

【羊城晚报】

而如今尽管年过八旬,施老先生依然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平常爱喝茶打乒乓玩抖音,没事自己开车出去逛逛,俨然一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十年一剑   开创电子工业先河

施老先生用十年时间,开创了恩平电子工业先河,也奠定了恩平电子工业的基础。2013年,在庆祝江门地级市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评选三十年间对江门具有特别贡献的三十人,恩平市有两人成功入选,其中一位为对恩平教育事业有特别贡献的吴年乐先生,另一位则是施强先生。

【江门三十年三十人荣誉证书】
 

*致敬词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麦克风企业遍地的恩平,发轫于他创办的精艺厂。大胆创新,敢为人先,老厂已渐远去,影响蔚为大观。

笔者:“作为特定时代下的第一代企业家,您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正在打拼的后辈们说的?”

施老:“每个时代都不一样,不能以固有的眼光去看待现状,如今的新风向你们比我更清楚,勇敢走下去就行了,未来是由你们续写的”。

 

结语

从默默无闻的好学少年到电子产业奠基人,一朝沉淀,十年开荒,遍地硕果。在那些社会变革不断的岁月里,施老先生以其敏而好学的探索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为恩平培育了大量的电声人才和营销人才,奠定了恩平电声产业长期发展的紧实基础,也让“电声”成为了恩平的特色符号。以小窥大,这不仅是施老的个人创业故事,还是一部属于恩平电子工业的发展史,更是改革开放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缩影。

滔滔江海不息,时代滚滚向前。如今远航的号角已再次吹响,更多风流人物,且看今朝。

更多音响人物>>
十年一剑 开创恩平的电声产业时代 冯继勇 陈鸿贤 Michele Marani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音响资讯 | 本站动态 | 付款方式 | 关于音响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音响网 国际域名:www.Audio160.com 版权所有.1999-2021 深圳市中投传媒有限公司 .
邮箱:web@audio160.com  电话:0755-26751199(十二线) 传真:0755-86024577  粤ICP备05041759号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听学院-商家论坛群: 视听学院-商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