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学角度追溯剧场体型的发展史
2021-03-22

最原始的剧场就是一块空地,表演者在中间,最先来的观众站在正对面,然后向两边延伸,直至围成一个以表演者为中心的圆圈。随着观看的人数持续增多,就会在附近寻找高的位置(如台阶、树上和阳台等),居高临下地观看,这是人们观看表演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本文介绍剧场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性剧场,主要从建筑声学的角度,追溯剧场体型的发展史

在进行论述前需要说明一点,剧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之一,即剧场;剧场在JGJ 57-2016《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定义为:设有观众厅、舞台、技术用房和演员、观众用房的观演建筑。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按照行业中约定俗成的认知做了适当的区分,剧院通常指室内的表演场所,而剧场则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筑体构成的表演场所,适用于户外及室内表演场所。

1 古典式剧场—古希腊剧场和古罗马剧场

古希腊剧场的代表建筑为埃皮达鲁斯剧场(Epidaurus,图1),古罗马剧场的代表建筑为阿斯潘多斯剧场(Aspendos,图2)。埃皮达鲁斯露天剧场位于希腊半岛东南端,建于公元前4世纪,能够容纳14 000名观众,最远的座位距离舞台前沿为70 m,是保留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罗马帝国时,曾将大部分古希腊剧场按照罗马制式进行改造,唯独此剧场从观众席到舞台都未曾更改过)。阿斯潘多斯剧场位于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始建于公元155年,能够容纳7 000名观众,最远的座位距离舞台前沿为53 m。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剧场遗址之一。古罗马剧场的特点与古希腊剧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古希腊剧场和古罗马剧场的模式统称为古典式,其建筑体型和声学特点如下。

图1 埃皮达鲁斯剧场(www.greeka.com

图2 阿斯潘多斯剧场(commons.wikimedia.org)

古希腊剧场演出场地呈圆形,观众席呈大半圆形(主要是背景墙限制了观众席的围合),主要源自人们观看表演的最原始的自然行为。古希腊剧场一般都是露天、开放式的。而古罗马有的剧场观众席上方设置遮阳挡雨的帆布,已呈现向室内剧场转变的趋势。

古希腊剧场主要表演区在乐池(呈圆形),舞台为辅助表演区(舞台高出地面3.5 m)。而古罗马剧场表演区主要在舞台(因此,面积比古希腊剧场舞台要大得多),而乐池(呈半圆形)通常是由达官贵人占据观看演出的地方(而不是乐队在此演奏),为保证坐在乐池内达官贵人的视觉条件,舞台高度不能太高,通常为1.5 m。

古希腊剧场具有群体宗教活动的性质,因此,容纳的观众更多、场地也更大,远到无法观察到面部表情。希腊戏剧通常使用面具(面具嘴前的形状类似短的扩音器构造,能实现声音放大的功能),观众的视觉效果仅限于识别(通俗地说,就是看个热闹)。而古罗马剧场容纳观众大幅减少、最远视距也显著减少,观众席大多呈半圆形,也有椭圆形的(如罗马竞技场),视觉效果相较古希腊剧场得到大幅改进。

无论是古希腊剧场(通常为20°~34°),还是古罗马剧场(通常为30°~34°),观众席的前倾角度比较大,可以减少直达声的损失。古罗马剧场四面封闭的结构也有利于提高观众席的声音响度。

2 文艺复兴剧场——奥林匹克剧院

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戏剧表演进入严重的衰退。到了15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对戏剧的热情又逐渐萌发,不仅开始对古典式剧场的研究,布景艺术也出现新的变化。奥林匹克剧院(图3)位于意大利维琴察,建于1580年~1585年,可容纳400人,是现存最古老的室内剧院。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Andrea Palladio设计,明显借鉴了古罗马剧场。奥林匹克剧院、萨比奥内塔的Teatro all'antica以及帕尔马的Teatro Farnese是仅存的三座文艺复兴剧院,后两个剧院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了奥林匹克剧院。奥林匹克剧院的体型特点如下。

图3 奥林匹克剧院(www.lesalonmusical.it)

乐池和观众席都呈半椭圆形,观众席台阶为木板制成。

乐池既可以作为乐队演奏的地方,也可以作为观众席。现代剧院乐池也具备同样功能,而且现代剧院的乐池能够升降,同时还具备伸出式舞台的作用。

罗马风格的景屋由木头和模仿大理石的灰泥制成,这是第一个采用木材的室内剧院。

安装于1585年舞台布景的街道采用“近大远小”的视觉透视效果,是现存最古老的舞台布景。奥林匹克剧院在剧场史具有重要地位,在于其舞台结构是古代剧场和镜框舞台剧场之间的过渡形式。

3 英国的剧场

英国的剧场发展走的是一条相对独立的道路,这是由于剧院的经营基础更加商业化。从形式上看,这些剧院代表戏剧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支。

3.1 伊丽莎白剧场——环球剧场

早期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允许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种特别亲密的关系。从1576年第一个永久性的、露天的、基本是圆形的剧院建成后,一大批伊丽莎白剧场在伦敦持续演出了70年。几乎一致认为剧场的形式来自当代的斗牛场。这一时期的多家剧场,细节基本一致,其中最著名的是1599年建成的环球剧场(图4)。环球剧场位于英国伦敦南华克区,曾毁于火灾、重建,后又被拆除。1997年,一座现代仿造的环球剧场落成,命名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这种剧场的形式被称为“英国庭院式”剧场。戏台式样和中国古戏台相似,只不过中国的庭院以方形居多。其建筑体型特点如下。

图4 环球剧场演出场景(secretldn.com)

最大的特点就是观演之间的亲密关系,观众甚至可以双手扒在舞台边沿,最远视距不超过20 m。

它是一座三层开放式的圆环形剧场,内直径约为25 m,3层围廊或包厢的进深约为4 m。长方形的伸出式舞台,舞台上方有屋顶。舞台大约为12 m×8 m×1.5 m(宽×深×高)。舞台后面的三层楼房作为后台使用,演员也可以在楼房的挑出阳台上表演。

老的剧场能容纳3 000名观众,观众可以站在庭院中观看,也可以坐在环形三层环廊(茅草屋顶)中观看。改造后座位总数为1 380个,庭院里另有500个站位,比莎士比亚时期约减少1/3。

3.2 英国德鲁里巷皇家剧院

英国伦敦德鲁里巷皇家剧院可以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商业剧场发展指南的最好例子。初建于到1663年的德鲁里巷皇家剧院是伦敦科文特花园的一所西区剧院,剧院面朝凯瑟琳街、背朝德鲁里巷。现在的建筑并不是最初的样子,而是经过三次重建之后的结果,现在的建筑建造于1812年。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它是特许剧院,专门上演规定种类的戏剧,二战以后主要上演音乐剧。

第一代皇家剧院为三层木结构,长34 m,宽18 m,可以容纳700名观众。池座所有的长凳(没有靠背)都呈半圆形,每排都比下一排高。三个楼座围绕地面座位形成半圆形;一、二楼座都被分成包厢。缺点是音乐是从下面(大部分在舞台下面)发出的,根本听不见低音,高音也不太好。估计是乐池的开口很小导致的。

第二代皇家剧院(1674年,图5)由建筑师Christopher Wren爵士设计,座位数约2 000座。舞台为伸出式,观众厅平面略呈扇形,两侧有三层包厢。舞台宽14 m,深9.1 m,1/24倾斜度的地板。这座建筑持续了近120年。正对舞台的楼座为开放式座席,这不仅是后来所有特鲁里巷剧院的特点,而且几乎是所有19世纪英国剧院设计的特点。到了18世纪晚期,觉得剧院太小,于是拆除重建,第三代皇家剧院(1794年,图6)座位数增至3 611座,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剧院。用铁柱取代笨重的木材支撑五层楼座,舞台也很大(宽25 m,深28 m),但减少了舞台伸出部分的面积。观众厅呈马蹄形,侧面为五层包厢,正对舞台的最上面两层为敞开式大楼座。上层楼座不是完全在下层楼座的上面,而是挑台栏板往后退了。现在离演员最远的座位有30 m。太远的距离使许多观众失去与舞台之间的亲密感,以至于很难听到演员讲话的声音。为了弥补这一点,新剧院上演的作品更倾向于壮观的场面,而不是口头语言。

图5 第二代皇家剧院透视图(Theatre Database /Theatre Architecture - database, projects)

图6 第三代皇家剧院油画(Historic TheatrePhotography)

第四代皇家剧院(1812年,图7)将舞台前沿到最远座位的距离缩短到24 m,增加亲近感,可容纳3 060人。1922年进行重大装修改造,座位数减为2 000多座,开始使用扩声系统。现在的皇家剧院是2013年修复后的样子。

图7 第四代皇家剧院(www.haworthtompkins.com)

从德鲁里巷皇家剧院四代的变迁,可以看出英国式剧院的发展变化特点。

把侧面楼座设置为包厢,正面楼座设置为开放式座席,这不仅是特鲁里巷剧院的特点,而且几乎是所有19世纪英国剧院设计的特点,也是英国在1800年以前对剧院建筑发展的唯一原创贡献。

它包含许多19世纪英国剧院的另一个共同特征:上层楼座不是完全在下层楼座的上面,而是挑台栏板往后退了(更早的例子是1705年伦敦干草市场范布鲁的女王剧院)。

减少舞台伸出部分的面积,这是整个欧洲的普遍趋势。主要是因为舞台的伸出部分不能和主舞台的布景、灯光和机械等充分结合,影响演出效果。其次,减少的舞台伸出部分面积,可以增加乐池或观众席的面积。

观众普遍接受“小剧院”的亲近感,但运营方更希望能容纳更多观众的大剧院。为了兼顾两者的需求,结果就是挑台的高深比特别小(使观众尽量接近舞台)。这会导致挑台下的观众席缺少反射声而导致音质效果欠佳,美国的很多百老汇剧场也有这种特点。

4 巴洛克式歌剧院

在所有的剧场类型中,歌剧院的建筑体型是变化最小的。歌剧院的体型模式为镜框式舞台+乐池+观众席,观众厅为马蹄形的池座平面及层层叠加的围合式楼座。

歌剧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意大利宫廷中发展起来。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是其最早的大师之一。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临时的表演空间中完成的,但它们的舞台效果往往十分壮观。歌剧一直是一种奢侈的艺术形式,不仅要花钱请管弦乐队,而且要有完备的舞台设施,歌剧演唱家的薪水也很高,歌剧的花费使得早期的表演被限制在宫廷环境中。公共的歌剧院可以追溯到1637年威尼斯第一个专门建造的圣卡萨诺剧院开放的时候,随后便立刻风靡意大利以至整个欧洲。

4.1 圣卡萨诺剧院

圣卡萨诺剧院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剧院(图8),它将剧院的亲密和壮观结合得非常好,许多歌剧院都以它作为蓝本,其建筑体型特点如下。

图8 圣卡萨诺剧院手绘室内效果图(www.welt.de)

观众厅体型为马蹄形,观众席由池座和五层楼座组成,楼座都是包厢(共计153个)。有一个比较小的乐池,说明乐队规模比较小。

有伸出前舞台,舞台地面向前有一定的倾斜。演员主要在伸出前舞台表演,后部舞台设置具有“透视感”的立体背景。相对于文艺复兴剧院虽然有了完整的主舞台,但主要表演仍是在舞台的前部。

世界上顶级的歌剧院基本都是采用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剧院体型,如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1742年)、意大利米兰阿拉斯卡拉剧院(1778年)、莫斯科大剧院(1856年)、英国伦敦皇家歌剧院(1858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869年)、法国巴黎歌剧院(1875年)、阿根廷科隆剧院(1908年)等。

4.2 阿拉斯卡拉剧院

意大利最著名的歌剧院是米兰的阿拉斯卡拉剧院(图9)。以阿拉斯卡拉剧院为例,阐述歌剧院的建筑体型变化和声学特性。

图9 阿拉斯卡拉剧院(www.locationscout.net)

4.2.1 体型特点

观众厅为经典的马蹄形,六层包厢。2 300人左右的座位容量在当时被认为是巨大的,但最远的视距仍只有31 m~32 m。

整个观众厅“窄而高”(平均宽度20 m、高度19.2 m),宽度比较小,可能受当时的建筑技术条件所限,高度比较高是为了设置多层叠加的包厢。

1778年建造时有伸出式前舞台且乐池比较小,1946年重建后取消了伸出式前舞台,并扩大了乐池的面积。这说明随着歌剧的发展,伴奏乐队的规模变大。主要表演空间退后,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主舞台的布景、灯光和机械等。
这座剧院的缺点是表演空间的后移,靠近台口的侧包厢视觉效果变得极差。主要是因为当时最靠近台口的侧包厢多是皇家包厢,他们主要目的不是看戏,而是让观众欣赏他们。当年茜茜公主就是经常坐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二层最靠近台口的包厢,主要目的是让台下所有的观众瞻仰她的绝世风采。

4.2.2 声学特点

观众厅楼座为反射面(栏板正面)和吸声面(包厢开口)的交替布置。由于包厢很深,又有绒布贴面,因此,进去的声音很难再返回到观众厅。包厢的开口面积较小,基本与栏板面积相当。栏板反射面可以产生丰富的混响声场。
观众厅的平均宽度比较窄,在声学产生了良好的亲切感。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不同于意大利巴洛克式剧院的建筑形式。

4.3 法国勒杜剧院

在18世纪后期,社会力量开始挑战包厢的形式。例如,意大利的米利西亚在1771年声称,包厢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都不好,而且不道德。更加平等的座位安排符合法国大革命的原则,这让设计师们重新回到古典剧场身上寻找灵感。

勒杜剧院由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于1775年构思,并于1778年至1784年间建成(图10~图11),这座高贵的剧院于1958年4月被烧毁。勒杜从街上人们观看表演中获得灵感:“他们围成一圈,最强壮的人站到前面,最弱小的人留在远处——每个人都占据一个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不受周围人的阻碍。”其建筑体型特点如下。

图10 勒杜剧院模型后视图(Le théâtre de Claude-Nicolas Ledoux à Besançon - blogger)


图11 勒杜剧院模型前视图(Pinterest)

并未采用垂直叠放的楼座包厢形式,而是逐级后退并升高的、开放式楼座,这样更显平等。池座半圆形的侧后墙比舞台的开口还窄,与舞台的交汇处打开,形成一个钟形的平面。

舞台前的拱顶是一个宽大的、几乎是半圆形的圆筒形拱顶,一侧还有包厢。

勒杜认为,管弦乐队不应该被展示出来。勒杜把管弦乐队藏在一个深坑里,深坑部分在舞台下面。他的想法来自他的导师Blondel(他曾提议将乐队分成两部分,并把放在两边,这样可以让观众更接近舞台,但是指挥起来很困难)。

4.4 德国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建于1871年~1876年,可以容纳1 800个座位,由瓦格纳和建筑师共同设计(图12)。他们没有采用传统的巴洛克式,而是回归古典式剧场的扇形平面。该剧院只演瓦格纳一个音乐家的作品,这在世界上所有的剧院中是极为罕见的。其建筑体型和声学特点如下。

图12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the cultured traveler)

乐池绝大部分深入舞台下部,乐池栏板呈弧形内凹,观众看不见乐队。下沉式乐池的作用:避免观众看到乐队而干扰欣赏舞台上的表演;抑制乐队的声音,使歌手的歌唱与130人乐队的演奏声更加平衡,乐队也可以放开演奏而不致把歌手声音盖住;感觉一种神秘的声音从看不见的源头发出,音调奇怪,缺乏高阶和音和明亮度。

观众席排布呈扇形(古希腊或古罗马形式)。虽然瓦格纳的座位安排是为了消除社会差别,但它的主要赞助人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却要求在后面有两层楼座包厢供上流社会使用(借鉴巴洛克式),终究还是要考虑达官贵人的私密性。从声学设计角度考虑却是比较好的,因为它抑制了来自后墙的回声。

由于侧墙不能提供早期侧向反射声,故亲切感要差一些。

4.5 英国皇家歌剧院

伦敦首屈一指的歌剧院皇家歌剧院(图13),可以容纳2 256个座位。相对于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剧院楼座都是包厢,英国皇家歌剧院更民主,其建筑体型和声学特点如下。

图13 英国皇家歌剧院(www.booking.com)

建筑体型为巴洛克式,观众厅平面呈马蹄形,有五层楼座,其中2、3、4层两侧为包厢,其它楼座为开放式座席。正对舞台的最上层楼座深度远远超过其它楼座。开放式的、退到更高层次的楼座是英国对剧院设计的特殊贡献。
声学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声音的亲密特性,池座宽度很小(约24 m)。

池座起坡比较小,视线比较差。顶部为凹形的圆顶,部分位置可以听到轻微的回声。距离舞台前沿的最远距离为39.6 m,最上层楼座后面许多位置视距都太远了。

二战以后,歌剧院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少部分是老剧院的修复,大部分是现代建筑。新的观众厅形式可以分为“巴洛克式”的延续和从“古典式”获得灵感的形式。观众厅主要建筑特点如下。

大多数剧院正面楼座都是开放式。

侧楼座有三种形式的变化:延续正面楼座至台框,如德国Berlin State Opera;改进巴洛克式侧包厢的视线缺点,采用斜对或正对舞台的形式,如德国DeutscheOper;和正面楼座没关系,在侧墙上分隔成多层包厢或楼座,如法国Opera Bastille。

4.6 德国柏林国立歌剧院

柏林国立歌剧院是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菩提树下大街的一座歌剧院,它有1 396个座位,与德国其它歌剧院相比显得很小。国立歌剧院于1741年开始建设。1843年被大火烧毁后又重建。二战期间,歌剧院完全被毁,1955年歌剧院得到修复。2010年~2017年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图14),主要是吊顶提升了5 m。1955年修复后建筑体型变化:保留巴洛克式风格,侧楼座延续正面楼座至台框;四层楼座改为三层楼座,增加起坡,改善视线;全部取消包厢,改为开放式楼座,将社会性放在首位,取消地位和金钱之间的差别。

图14 2017年翻修后的柏林国立歌剧院(BauNetz)

4.7 德国德意志歌剧院

德意志歌剧院(图15)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歌剧院,旧的歌剧院在1943年二战空袭中被摧毁。现在的歌剧院重建于1961年,声学设计主要是Cremer(著名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声学也是他设计的)。建筑师决定借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扇形形式,虽然声学设计师知道台口侧墙形状对于池座前中区的早期反射声非常重要,但是建筑结构性的决策注定是难以做到的。既然侧墙无法控制,声学设计师对吊顶形状做了有益的声学分析。其建筑体型特点和简要声学分析如下。

图15 德意志歌剧院(www.flickr.com)

观众厅前半部分显然借鉴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扇形特性,这会导致池座的绝大部分区域缺少早期的侧向反射声。

观众厅平面呈“前扩后收”的形式,前半部分为扇形扩大(增加容座、为侧包厢腾出视角),后半部分回收(取消边角不利位置、为后部侧包厢内移提供墙体支撑)。

结合面光口,吊顶设计成一系列分段的反射面,使绝大多数座席都能接受到顶部的反射声(除了部分挑台下的座席)。现代剧院建筑仍然大量采用这种做法。之所以部分挑台下的座席无法接受到来自上方的反射声,主要是挑台的高深比太小了,因此,合理控制挑台的高深比很重要。

侧面的挑台做成一个个略向前倾的雪橇形,层层跌落地朝向舞台方向。这种“倾斜雪橇”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包厢的视线问题,但对声学却没有多大价值。

1957年重建的科隆歌剧院(cologne opera)也采取了“倾斜雪橇”的形式,但终因声学上的缺陷而没有在欧洲和世界推广开来。

4.8 法国巴士底歌剧院

巴士底歌剧院(图16)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的歌剧院,于1989年落成,是法国第二大歌剧院,也是欧洲最大的歌剧院之一,拥有2 700个座位。如此大规模的歌剧院设计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妥协,其中之一就是距离舞台最远的座位有46 m的距离。其建筑体型特点和简要声学分析如下。

图16 巴士底歌剧院(mondodr Awards)

观众厅建筑平面为前半部分为扇形,台口侧墙由斜墙改为阶梯状,与中轴线平行的墙面能提供部分早期侧向反射声,可以有效改善池座前中区观众席的声学效果。

后半部分为“平行墙面、弧形后墙”逐层后退的楼座。有三层侧包厢,越往上座位数越多。

圆弧形的包厢栏板能提供向下的反射声。另一种扇形侧墙的改进例子是1997年建成的日本东京新国立剧院(图17),通常称为“钟形”。台口侧墙和吊顶为外凸的弧形,声学顾问把它叫做“声学喇叭”,放在舞台前,以增强演唱者的早期反射声。

图17 日本东京新国立剧院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剧场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剧场发展趋势是回归到巴洛克式剧院形式的亲密关系,同时避免一些传统的声学缺点。从声学上来说,巴洛克剧院和它的改进版(取消包厢、改进视线)已经被证明非常适合歌剧。在设计上,除了一个明显的乐池,大型正规剧场和歌剧院几乎没有区别。世界上著名歌剧(除了瓦格纳歌剧)首演都是在巴洛克式剧院,其导演和作曲家也是在巴洛克式这种特定的剧院环境(窄而高的马蹄形观众厅)创作的,而且早期的歌剧院比现在更亲密。如果人们希望重现导演和作曲家的意图,就必须了解和采取这些原创歌剧院相似的声学特性。因为剧院观众厅体型涉及诸多工种,如建筑、结构、暖通、建筑声学、舞台灯光、音响、视频系统、舞台机械等,是很难有创新的。

发布0
加载推荐品牌资讯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1999-2021 音响网™®
 咨询:400-6787-160 0755-26751199(十二线)

触屏版电脑版

  • 音响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