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接触音响的时候,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认识设备、了解功能、学习功能的使用等浅层面上。一开始,当喇叭响了,我们就感到很激动,再后来,不啸叫了,我们就感到很成功。再后来……,貌似没有后来!直到现在,很多客户都把不啸叫用作衡量音响师的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标准。每每听到这样的要求,我总会一脸愕然,然后就是一阵窃喜,因为我知道我又可以不卖任何力气就能圆(糊)满(弄)完(一)成(场)演出活动了。想要系统不啸叫太简单了,只要我们毫不客气的破坏音色,你想让它啸叫都难(如何科学处理系统啸叫问题,在以后的文章里会谈到)。
从声(出声)到音(美的音色),是音响师从入行到会用,再到让观众获得听觉享受,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短则两年,长则十年二十年。如果我们自己和客户仅仅都是在不啸叫为最高标准,可能我们在退休时,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声音操作工,而不能称之为音响师。
音响师就应该具备一对“金”耳朵,就像歌手必须要有一副金嗓子一样。如果我们自己都听不出音色,我们还怎么服务于观众和歌者呢?听力的炼成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多听音乐(当然不能是当下大行其道的MP3),久而久之,我们对正常的音色就会有了深刻的记忆。如果我们愿意抽出时间去听听所有乐器的音色,再多去音乐厅听听不插电的原生态交响乐,一两年的时间,我们就能练就成一对金耳朵。
听力包含了一项重要的声学术语——频率。在主观音质评价里,我们通常说的是高中低音,而在电子设备处理上,我们对应的是频率。如果不能把声音中的高中低音转化为Hz,我们面对均衡器也只能是一脸茫然。频率越高,表示声调越高,频率越低,表示声调越低。初入行的同行,建议在练习时,可以采用极端的手法,将均衡器的某个频点衰减15-18dB,就能明显的感觉到频率的变化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音乐和人声是是两个重要的元素,我们往往更注重人声的表现力,这是正常的。但我们拿人声的标准去调整系统是不科学的。人声的频率范围很窄,拿人声的标准去调试系统,会严重影响音乐的动态,在实际听感上,会觉得干、硬,丢失了细腻的高音和丰满圆润的低音。
音响设备去处理音色时,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比如哪个频点、Q值多少,增益多少,这些都是变量的,需要根据现场的不同条件做不同的处理。哪怕是同样的乐器,不同的乐手演奏,也是不一样的调整方式。很多同行往往在“标准”上形成一个误区,也导致很多人在为不知道一个“标准”而苦恼,其实标准的最高境界是“听”,听力正确了,调什么就很容易入手。
所以,听力是音响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养。如果听力出现障碍,再高端的设备和仪器,也无法发挥正常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