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是一整个系统
先让我们从音响评论的进行方式开始谈起。一个尽职的音响评论员会如何进行一场音响评论呢?首先,他会架设一套不常更动的音响系统,他会非常熟悉这个系统的一切表现,然后更换一件器材,可以让他快速精准的描述这件器材与原本器材之间的差异,这就成为评论中这件器材的「个性」。
但这有个问题:这样真的能告诉我们器材的实力吗?单件音响器材并不会自己发出声音,要把讯源、扩大机、喇叭在空间中架设起来,并且提供它们一组电源,我们才能听到这个系统发出的声音。
而这个系统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举最简单的例子说:每一台扩大机在碰到不同的喇叭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每一对喇叭在碰到不同空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声音。这是事实,而与器材的好坏无关。
在读音响评论的时候我们必须认清:即使描写者有曹雪芹再世的描写能力,我们所读到的,仅是这器材在这个搭配、这个空间、这个电源环境、这个执笔者的调整下所发出的声音。当这件被评论的器材拿到另外一个系统上时,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声音表现就会全部洗牌,跟这篇文章中的描述很可能截然不同。而很显然的,我们的家中不可能会是一个与音响主笔完全相同的聆听环境。
平庸化的危机
技术上的问题谈完了,接下来我所要谈的,就是评论正当性的问题。
最近读艾茵.兰德的巨作《源泉》,书中最大的反派竟然是一个评论员埃斯沃斯.托黑。一个评论员怎么能够成为小说中的大反派呢?托黑的目标是要操控社会,他的招数则是让社会「平庸化」。他全力打压那些真正杰出有才能的人们(包括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各个方面的菁英),而力捧那些才能平庸的人,让这社会各领域大家口中所谓的菁英,都变成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庸才,于是他就能够自由自在的操控各个领域。
当然托黑是一个虚构的、夸大的人物,但他背后所代表的,就是舆论影响各个产业的巨大问题。事实上,这问题在《源泉》出版七十年后的今天,只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大部份的媒体,真正的收益都得从广告中获得,因此广告主们对于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音响杂志中,主要的广告来源就是器材厂商(或销售、代理商),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现象。也就是说,音响杂志能够存活的唯一条件,就是大多数的业者都能把音响产品顺利销售出去。
界线被模糊化了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就是:全世界的音响媒体,对于音响器材的评论都是以褒扬为主。我们极少会看到对于某些音响器材「不推荐购买」的结论。如果这世界上音响器材真的都这么好,那么也不是问题,大家花钱都能够得到非常高的声音享受。但是到音响展或是音响店一听却不是这么回事,许多声音其实不足以让顾客享受音乐。为什么呢?很遗憾的,音响器材真的有高下之分,更残酷的是,较昂贵的器材不一定就比较好听。
Lyra唱头的设计者Jonathan Carr曾经说过:他走遍全世界,在他心目中有能力好好架设一套示范等级的音响系统的音响从业人员,恐怕不超过十五位。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我们在音响展与音响店中,听到感人声音的机会并不高。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知道什么是绝妙好声音的器材制造商,其实也不多!如果没有太多真正知道何谓好声音的音响厂商,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市面上大多数的音响产品都能够发出真正好的声音呢?
音响杂志会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来面对(或者该说回避)这个问题。让大部份表现普通的器材也能够得到还不坏的赞美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知道为何我举出埃斯沃斯.托黑的例子了吧?)。请注意,在这时候,真正的好器材仍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由于表现一般的音响器材也被赞美了,杰出与平庸的界线就被模糊化了。
欣赏声音需要练习
器材声音性能毕竟不是决定听觉享受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其实是架设音响系统的人对于声音传真的认识程度。很多时候,一套声音性能普通的音响系统在对的人手中,能够发出非常好的声音。也有很多时候,一些外观漂亮的音响器材光是放在家中,视觉上就给人非常舒适的感受。别忘记了听感是很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的,因此视觉上的舒适程度也很容易影响我们听音乐时的心情。
所以不管如何,要真正选到好声音的设备,还是得培养自己的耳力。多听音乐会、多听音乐好的唱片,才是增进自己判断声音质量的唯一正途。你不可能完全靠音响媒体的评论或是经销商的推荐就得到真正的好器材。这结论有点让人沮丧,因为这代表音响之路没有快捷方式。就像骑单车、跑马拉松或是学摄影,这些事情都没有人可以帮你代劳,音响也只有靠自己在欣赏声音方面的「练习」才能够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