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穿东过,西望贺兰山。在宁夏的北端,有个地方叫石嘴山。在这个五线小城市里,也有“进击的音频人”身影的存在。只不过,在白天,他的身份是一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带着学生们唱唱跳跳;而到了晚上,他则沉浸在音频技术的世界中,凭着热爱钻研不辍。以下就是顾宏钟老师的故事。
采写:AOA
图片提供:顾宏钟
您是怎么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呢?
上学的时候我也算是学霸一名,但是却学了音乐,现在想想这个始作俑者应该是家里的收音机。在那时,乡下是一个非常贫瘠而且缺少文化娱乐的地方。生活中唯一的娱乐,就是收音机。每天除了听评书,就是听音乐,随着时间的流逝,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六年级的时候我自学口琴,居然不到一个小时就学会了。不太识谱,但是会唱什么就会吹什么,第一首会吹的曲子是齐秦的《外面的世界》。那是一个容易痴迷的年龄,吹口琴能把嘴巴吹烂了的那种程度。中学毕业后,学了音乐教育,开始学键盘,在学校里和声课学得最好。毕业后,就进入了我现在的学校,石嘴山市第十中学,一晃都工作27年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宁夏人和音乐教师,能讲讲您对当地音乐环境的感受吗?
在2000年左右,这里活跃着很多的乐队,大家的市场都是舞厅。我一毕业也开始玩乐队当键盘手,那时候copy黑豹乐队和Beyand乐队的歌曲。后来,队友们去厦门发展,我因为工作的原因留下了。 当时的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不在做这个行业了,乐手都在搞教学,偶尔会在酒吧演出;也有少数的职业音乐人在坚持创作和演出,比如苏阳,先去了天津,说那里的商业演出市场比宁夏好,后来在北京发展得很顺利。
您那里的孩子们学音乐的也多吗?
现在青少年学习音乐的比例挺高,我感觉至少有1/3的孩子都在学习音乐,架子鼓、吉他和钢琴的数量居多,也有学古筝、萨克斯、小提琴的。不过我任职的学校,90都是外来农民工的孩子,很少有孩子学习音乐。我只知道有一个朋友家的小孩现在是钢琴表演专业,起初入门的时候和我学的琴。
您日常教学生活是怎样的?很好奇,现在的小孩子们对音乐的喜好和感知是什么样的呢?
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配备了简单的打击乐器。不过对课本上的歌曲,孩子们明显地缺乏兴趣。所以,我也会挑选一点国内外的经典儿童合唱让孩子们听。比如《亲爱的旅人啊》、《听妈妈们的话》,他们非常感兴趣。现在的孩子喜欢二次元、古风类的歌曲,比如《下山》。毕业班的孩子则喜欢听《不要说再见》。孩子们的情感很细腻,他们对毕业有一种伤感的情感,让我比较感叹啊。我记得这是以前大学生才会有的普遍的情感。
一用就是多年的音乐课本
对于孩子的音乐启蒙,您有什么个人见解?
让孩子们喜欢音乐才是学校音乐课应该做的事情。流行音乐进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强行灌输课本是无效的。孩子们其实都有自己的音乐歌单。厦门二中的合唱团非常值得同行借鉴,他们用合唱的形式翻唱了很多的流行歌。在B站上的热度很高,由此也可见一斑。
您是否有什么机会向学生展示一下“课本上没有的关于音乐的一面”?
有的。我会介绍流行音乐给他们听,会给学生讲这方面的知识,从乐器到音乐的种类。我会给学生讲,音乐无所谓高雅,贝多芬的音乐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音乐的形式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 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技术难度很高,艺术价值很高的音乐,但是最后都接近消亡阶段,比如昆曲。这没什么可惋惜的。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当下的音乐,不要口诛笔伐地来看待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因为在不久的未来,你们也会整天唱着几十年前属于你们青春的歌。诸如此类吧,我希望学生能透过音乐来了解这个世界,学会思考。
校园的黄昏几景
您自己平时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
我平时听的最多的就是Funk、Fusion这类的音乐,还有乐队音乐。比如T-Square乐队,我记得我第一次淘宝的经历就是买了他们乐队的光盘。Brian Culbertson是我这两年喜欢的音乐人,还有Fourplay。流行歌曲我很少听,华语流行最后一次单曲反复还是李宗盛《山丘》刚发布的时候。
您都有哪些乐器设备、音频工具?
学校里有钢琴,我自己个人购买的有Yamaha电钢琴CSP170和Motif 7合成器,编曲键盘是Korg PA600。我手边有两块入门级别的声卡,一块是很多年前买的,艾肯火线声卡,还有一块Line6 VX声卡。 软件方面,我只用Cubase,别的没有使用。我觉得,这个对于我挺合适的,因为它有非常棒的综合音源、合成器、鼓机,强大的音频和MIDI系统等等。我没有苹果电脑,将来可能会试试Logic Pro。不过频繁换软件的话,会耗费很多的时间成本。
虽然一直没有离开家乡,但是因为网络大时代,您追求音乐/音频技术似乎也没有什么障碍?
1998年的时候,互联网的时代刚刚开始,从报纸上看了互联网有多精彩,简直让我垂涎欲滴。一个偶然的机会,误闯到一家电脑公司,进门愣头愣脑地就问,“你们这里有没有英特网”,人家居然说有——说话的是电脑公司的老板。上网一小时16元,问我要不要体验。我简直都没有犹豫,直接就答应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当时我的工资才200元。后来老板给我半价,8元/小时。 从网上,我知道了一个名词MIDI,随后知道了一个叫做Cakewalk的软件。当时经常去一个网站,好像是Musiclab,时间长了,记得不是太清楚。从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站长叫做王巍,不知道现在这位前辈是否安好。我从这些软件里面知道了,音乐制作世界原来离我并不遥远。
当年的电脑公司如今已经改为拉面馆。顾老师坐在当年上网的位置点了一碗拉面,8元/碗。
平时自己会做音乐创作么?
我没有创作的欲望,倒更像是一个理工男,只对技术感兴趣,虽然这些技术,并不能带给我什么收入。那时候的音频软件都是英文的,学起来很费劲,为了学习软件,我又去宁夏大学学了两年英文,总算是可以对付着使用了。
为研究音频软件,专门又去学习英语。
我生活在一个五线小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能线下交流的音乐人。还好,互联网让我能突破一些局限,学习到很多的知识。音频技术是我的爱好,就像很多摄影爱好者,从来没有想着用摄影安身立命一样。
结合这些年对音频的学习,谈谈自己对音频技术发展的各种看法。
说到音频行业的发展不得不提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繁琐的工作会逐渐的简单化,但是不意味着后台的工作会简单,反而,后台的工作会逐渐加大。很多DAW公司都努力让软件使用者有更加快捷的体验。这是一种趋势。 这种化繁为简的努力方向,会体现在音频领域的各个方面。比如Waves通过各种插件的使用,使得以前很多的效果器可以浓缩在一个小盒子里面,而且预制了很多经典参数。这使得现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已经集成化的工作平台,会更加的自动化,不需要人力太多干预。Steinberg公司的VST Connect Performer,现在就可以做到,让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可以实时合作排练演出,甚至录音。更令人惊讶的是居然相隔几百英里的情况下,录音室收到的MIDI数据和伴奏轨道没有出现延迟。 我稍微大胆畅想一下,其实现在就具备了这种技术:一个在美国百老汇的演出,调音师可以在英国的家里完成工作。 调音师在未来也许能是一种Soho性质的工作,不必飞来飞去。
如果能倒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您会希望自己能走出学校,去到更大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音频爱好吗?
如果回到过去,我一定会大胆的走出去,去更大的空间发展。因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许会有阻力,但是却可以走得更远更好。不将就,才可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