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追求一个「平衡」或是「平」的频率响应的产品或是一个Room,很多时候,有人会把频率响应呈现是平的就跟「好听」划上等号。仔细想想,好想哪里不太对劲?
这是前阵子在阅读响度(loudness)的资料与参与响度研讨会的时候,突然想到的事情。就是人耳、人脑本来就不是个平的频率响应的东西。人类的耳朵、大脑接收声音频率是有演化上的意义,这里就不多加阐述,有兴趣可以去查数据阅读。
所以,如果音响产品、空间做成很平很平,对于聆听的人来说,理应是会缺少或多一些东西的。
从人耳的对于频率与音量的反应图来看,简单来说,我们人类对于低频本来就是天生不敏感,对于中高频是非常敏感。这没什么好抱怨的,这是演化下来的结果。如果仔细看80dB与80Phon的曲线,从低频段200Hz以下开始看,频率越低,越是要求音量要高才听得到。中间200 ~ 1000Hz,是可以在低音量的时候就可以感知到。从2000Hz ~6000Hz之间,也是一样在低音量的情况下,可以感知得到。
不相信的话,如果你身边有讯号产生器,或是有讯号测试CD,可以用相同的音量播放50Hz、100Hz、200Hz、1000Hz、3000Hz、5000Hz、10000Hz⋯⋯等频率,你会发现你听到的音量大小是不一样的。
另外,再加上响度的因素进去,透过音响系统、耳机系统播放音乐的时候,更有主观的音量感受在里面。各种重要的因素加进来之后,大家就会开始了解到,每个人听到的感觉为什么多少都有点落差。
空间与器材特性
以我们音响室来说,虽然我们一开始很想要有一个蛮平整的空间,不过,量测完之后,整体看起来虽然有点点平整,但是仔细看,从100Hz ~ 60Hz有个缓缓爬升的趋势。以我自己听起来的状况,我自己是觉得有稍微补到人耳低频段不太敏感的地方,中频与中高频段还算是可以听得清楚,以致于音乐的细节都算是跑得出来。
我们自己是觉得听得很舒服。
当然,ITU与EBU有一个目标的频率响应,不过那都是理论上希望达到的,实际上还是有许多变数。
而像是耳机商品,他针对人耳的频率接收特性做了相对应的补偿,甚至还有点加强,基本上在人耳可以听到的范围内,原则上都可以让你清楚地听到目标频率,而在实际使用上也是差不多是如此。下面两张图分别是耳机的频率响应图,第二张是人耳的频率响应图。
我们的意思是,有对人耳相对ok的补偿的情况下,其实听起来原则上是会蛮协调的,至少不致于会难受。对于聆听的目的不同,实在是很难说空间跟产品全平的就一定是对,或是说哪里加强了就一定不好。不然,那么多好听的耳机,那么多好厉害的高阶、旗舰的耳机产品,怎么曲线都不做超级平整呢?
曲目的特性
在音乐回放过程中,不同的音乐类型,频率内容当然也会不一样,播放的当下就会透过空间或是耳机,与耳朵做出不同的互动状况。
顺带提一下,遇到蛮多发烧友蛮希望听古典乐的时候要有明显的bass甚至是要有丰富的sub bass,但,不是每个曲目都会有拿摩多~
同理,虽然现代的流行乐会加入很多sub bass信息,但,不是每个流行乐都是这样子。我遇过的一些人会把音量拉高试图听到那些低频信息或是透过EQ来达到这个目的。当然,音量提高可以听到、感受到低频,但,同时也把其他频段的能量一并拉起来,换来的只是很大声很吵的音乐,压根很难「自在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当音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根本很难分辨出细节,只会觉得吵而已。而EQ用过头,也会产生其他的频率上的问题。简单来说:「曲目没有的,就不要强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