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听觉与视觉是存在干扰的。有时主要体现在视觉会干扰听觉。这种干扰并不一定全是有害的。
例如著名的“腹语效应”。腹语效应指的是,无论声源是什么,听音者往往不会注意到声源方向与视觉方向的矛盾。由于房间反射的影响,有些时候一个人说话的听觉感知声源位置并不在这个人的视觉位置上。但人类的大脑的高级感知处理会将会把听觉感知声源位置修正到视觉感知的位置。
再比如在家庭影院或电影院中,大部分人物对话都是从中置音箱所在的中央声道发出的,但荧幕中的人并不总是在屏幕的正中间,很多时候,位于偏离正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位置。例如电影中银幕上显示一个位于左前方一定位置的人和一个右前方一定位置的人交谈。但所有这部分交谈的人声都从正前方的中置音箱发出,可是观众还是可能会听到声音从两个位置发出,空间中左右两个人在交谈。(但是对于盲听或者没有画面的HiFi单声道,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腹语效应减少了混音师在编辑电影音轨时的工作量。
仅示例
腹语效应也被称作视觉缩放效应。这是由于视觉感知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过去有实验表明,两个声学上完全相同的音箱,只不过是因为颜色不同,也会有人觉得颜色鲜艳的音箱比颜色暗淡的音箱好听。
这意味着,即便声音一模一样的,在盲听和客观测试中也听起来一模一样的的两个音箱/耳机。在现实世界,外观好看的很可能听起来也更好听。
进而,如果当我们看到产品时,联想到一些关于产品的marketing story或圈子内的言论,例如艺术调音、工匠精神、模拟味等等,并对此深信不疑,就有可能会听到marketing的声音,受到这些信念的影响。
marketing story和坊间传说会干扰很多人对声音的判断。即使主观上没有任何撒谎的意愿。
进而,还有更神秘的线材等器材的一耳朵区别,远超人类极限的耳放推力大、DAC一耳朵提升、声音更细腻更有音乐感等等。
人类行为的一个显著但令人沮丧的特点是,我们在某些事情上能够显示出“心理控制事实”的支配地位。在医学界,信仰的力量可以缓解症状,甚至可以影响治疗。在品酒时,一个著名的标签或者高昂的价格会使人们更偏向于这些产品。而在音频领域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听音者在声音中听到了和声音特性不相符的声音,或者完全不存在的声音。如果一个人相信声音有差异,那么就有可能听出声音的差异。即便冲击耳膜的声波没有差异,但大脑的感知过程判断存在差异。双盲听测试表明没有差异,但一些人会认为是测试数据错误了,而不是声音真的没有变化,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些音频测评人提出了这些想法,以及拥有这些神秘力量的产品,从而进化出了一群人所描述的“基于信仰的声音”。——《声音的重现》第三版
人类的听觉可能受到非听觉因素的干扰,例如视觉本身就可能会干扰听觉。而视觉获取产品信息从而由过去接收到的marketing story对“听”到的声音的影响则可能会更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通常音频相关公司都会花大价钱投放在所谓自媒体、测评媒体、论坛水军营销上以及广告宣传中的反复洗脑,甚至很多产品的营销费用已经超过了研发费用。因为这确实会实打实的影响目标消费群体对产品声音的判断。往好了说,这叫做精心设计的心理声学实验。
市场营销行为可以调节体验愉悦的神经表征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195362/
《自然》子刊:安慰剂效应有多强?实验证明,明知是安慰剂,居然也真的起效
https://new.qq.com/omn/20200810/20200810A0KMX700.html?pc
不过幸运的是,剥离视觉干扰的听觉实验可以以双盲听的方式进行。双盲听也很容易揭示一些人听觉与在视觉因素影响下“听”到的东西的区别。
什么是双盲测试?为什么要双盲听?双盲测试反映出了哪些问题?
然而有时对于一些深受marketing story和广告/发烧言论的人来说,可能双盲听会与平时带有视觉干扰的听觉印象产生巨大差异。例如发烧圈的人经常能听出发烧线材、天价DAC、耳放推力等等的一耳朵区别,或者用入耳式耳机听出歌剧院音乐厅的声场、xx耳机适合听古典、一分钱一分货等等。
对于音频回放系统而言,影响声音的主要因素是音箱/房间、耳机。
而一些人陷入的太深了,以至于主观上选择压制住听觉系统本身的判断,不承认盲听或听力测试的结果,继续用视觉因素代替听觉因素。这也就是音频行业内常说的,一些人其实是在用眼睛看声音(品牌logo、价格标签、广告营销等)。而比较讽刺的是,同样是看,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经过双盲测试下心理声学验证具有显著相关性的频响曲线反而更能揭示出声音和听觉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