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有声电影、电视的出现使得传统戏剧的观众大量流失,环境音乐剧的出现使戏剧的互动性更加显著、演出形式不受限制,吸引着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来源:中传音乐剧团
《宇宙大明星》、《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这些音乐剧的“镜框”版本纷纷到访北京,可“环境式音乐剧”究竟是什么?“镜框式”、“环境式”、“沉浸式”,这些演出形式的区别又在哪里?
镜框式音乐剧《宇宙大明星》
1 什么是“环境式”?
20世纪初,有声电影、电视的出现使得传统戏剧的观众大量流失,美国百老汇的演出场次也由于观众的减少而骤减。在这样剧烈的冲击下,剧场工作者们不得不另谋出路,重新审视戏剧的存在意义。
他们交出的答案是:演员与观众现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
于是脱离原有剧场空间、互动性更加显著、不受限制的演出形式——环境戏剧出现了。1932年到1934年间,梅耶荷德的弟子奥赫洛普科夫在莫斯科的演出,被看作是最早的环境演出。但直到1968年,“环境戏剧”的概念才被美国戏剧理论家、著名导演理查德·谢克纳正式提出。
而“环境式戏剧”与之前爆火的“沉浸式戏剧”又有什么区别呢?简而言之,沉浸式戏剧是环境式戏剧的Plus版本,是3D电影、第一视角单机游戏越来越完善的现状下的新模式。
以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小酒馆”)为例,观众以“酒馆顾客”的身份进入,即使有一些基于特定剧情的小互动,也改变不了舞台上既定的戏剧文本。
但在沉浸式戏剧,比如《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中,观众走进麦金侬酒店,抽取的扑克牌对应了不同的身份,可以拥有不同的剧情线索、自主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因此吸引着更多的观众反复走进剧场。
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
2 环境式音乐剧
与镜框式的区别
“镜框式”舞台是指我们最常见的观众处于一侧的演出形式,而在环境式音乐剧里,表演区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被大大缩减,所带给观众的新鲜感也就有所增加。
走进传统的剧院,观众目之所及往往是剧院观众席和帷幕尚未拉开的舞台,而走进环境式音乐剧的剧场,观众所处的一切都是表演区域,“这是哪”“这个舞台装置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一旦在观众脑海里产生,戏剧与观众之间的交互也就开始了。
例如环境式音乐剧《灯塔》的表演空间中,全场由细细的白沙覆盖,灯塔、栈桥、破船配合着海滩场景,连观众席都是酒桶、长凳。在演出期间,通过声光风电和水雾的科技手段运用,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到海滩边的狂风暴雨,将自己更好地代入“老船长的倾听者”这一身份,与演员一同探索故事的走向。
环境式音乐剧《灯塔》
除了更好的共鸣感,“互动”也是环境式音乐剧不可忽略的魅力之一。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上,“第四面墙”始终鲜明地存在着,而环境式音乐剧大大打破了这个界限。
在环境式音乐剧《桑塔露琪亚》中,观众可以作为场景中的一份子,与演员分发道具,参与到角色故事里一场紧张刺激、生死攸关的对决之中;而在《阿波罗尼亚》中,观众从一开始就被拉入角色理查德台词中“阿波罗尼亚的最后一场演出”的氛围里,与演员干杯;
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特定位置上的观众有可能成为穷小子与富家女的伴娘、主角奥斯卡对话里的未婚妻斯黛拉、甩了主角史蒂夫的老大……“打赏位”“伴娘位”“老大位”等一系列粉丝“黑话”应运而生,特殊座位甚至一票难求。
而在这样的氛围里,观众也会有特殊的表演欲,引发精彩的戏剧效果。例如在《阿波罗尼亚》的“老大位”上,史蒂夫询问其能否将酒馆送给他,有的观众会回答“好的”,也有的观众会调皮地回答“就不”,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环境式音乐剧《桑塔露琪亚》
与此同时,环境式音乐剧对演员的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镜框式剧场里,观众能看到的始终是演员的一部分,而在环境式剧场里,观众可能坐在演员的侧面、演员的背后,表演焦点的不断转换让演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剧照
在剧院演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疫情时期,“环境式”和“驻场演出”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确定性。除了上海的“亚洲大厦”,长沙、广州等处的“小酒馆”都坐落于城市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既能够为喜爱它的粉丝们提供固定的演出场次,也吸引着更多第一次接触音乐剧的观众走进剧场、了解音乐剧。
2023年,小酒馆“分馆”已经走向广州、长沙、成都,灯塔武汉“分塔”也已拉开帷幕,环境式音乐剧已经走出上海、拥抱更广阔的市场,将给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欢笑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