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6-26 8:54:32
(
编辑:温情
) 【
大
中 小】
手机访问
前言:
作为中国三大国家级剧院之一,广州大剧院诞生仅两年,已然成为广州这座港口城市的新地标,她依托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
|
|
【音响网资讯】
自古以来,杰出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而著名的剧院,从来都是著名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光荣。作为中国三大国家级剧院之一,广州大剧院诞生仅两年,已然成为广州这座港口城市的新地标,她依托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孕育她的设计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说:“她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的灵感”;
——养育她的管理者、广州大剧院院长张宇说:“丰富的文化内容给她带来持续勃发的生命力。”
今天的广州大剧院,宛若镶嵌在珠江岸边的两粒宝石,在江水灵动下熠熠生辉。
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式建筑理念
2010年5月9日,广州大剧院正式开幕。这座富有奇思妙想的建筑历时五年完成,总投入13.8亿元人民币。
它的设计者,曾设计出一系列享誉世界作品的英国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凭借其前卫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
扎哈说,大剧院的设计构思,灵感来源于精致风雅的中国园林。在她看来,中国式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身在其中,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与宁静”。
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扎哈将一个个单一的建筑元素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让广州大剧院和环境中的自然系统一样,充满连贯性与美感。”
和哈迪德的园林概念相比,在广州大剧院院长、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的印象中,广州大剧院更像是“航母”和“巨轮”,因为这所独具创意的建筑物的窗户看起来特别像舷窗。
“在我的理解中,这座剧院不是一个传统的戏园子,而是中国演出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的一个大平台。”他说。
统计显示,2010年5月以来,广州大剧院已经完成了600多场演出,其中超过60%是国际A级演出。众多国内一流演出团体和费城交响乐团、罗马歌剧院、古巴芭蕾舞团等国际顶尖团队都曾出现在她的舞台上,奉献出一场场令观众难以忘怀的精彩剧目。
一个城市的进步与兴旺,离不开标志性建筑的推动作用。扎哈说:“中国城市打造着配备最先进科技的建筑,地标性建筑不仅反映了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展现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描绘的未来。”
作为中国高雅艺术演出“掌门人”,张宇认为,建筑落成只是一座城市地标建筑物诞生的开始,真正孕育、诠释、升华和扩散这座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还取决于建筑被随后赋予的内容,而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
“地标建筑不只是一个建筑形态,它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形态。单纯的建筑会消弭,但艺术文化形态不会。只有不断向一座建筑注入文化艺术内涵,才会让这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从物理形态升华成精神象征,最终让城市因为它的存在而名扬四海。”张宇说。
让“大剧院”不再是“面子工程”
在飞速变化的中国,一座“地标”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财富,甚至能给整个国家某个领域的发展带来意料之外的“突围效应”。广州大剧院就是这样的存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华美而昂贵的“大剧院”不仅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蔓延,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为此耗资不菲。它们中的大多数在落成之日就迅速变成地方财政的“负担”,被舆论批评为标准的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或是西方人眼里的“白象”——昂贵且无用,成为“华丽的累赘”。
张宇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很多地方,大剧院还是计划经济状态下的文化“孤堡”。这些体量庞大的剧院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从采购到销售、推广和品牌建设的所有生产链条,而这种经营模式已经和当前的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格格不入。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大剧院更像是全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地标。“广州大剧院的成功证明演出院线是未来中国演出市场的方向。”张宇说,现在,通过“中演院线”,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和广州大剧院可以联合采购、销售、推广,并且联合展开品牌影响,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主动权。
现在,广州大剧院已经是“中演院线”的旗舰。这个广州的新“地标”不仅是国际演出项目在中国的最佳中转场,而且成为新剧院模式提供商和团队支持商。
“现在虽然没有一个剧院真正命名自己为世界大剧院,但是林肯中心在扮演这个角色。我希望,未来广州大剧院至少在亚太地区发挥这样的影响力。从这里出发,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的舞台,世界也能成为中国的舞台。——这就是我的梦想。”张宇说。
更多相关:
音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新华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音响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