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访谈 → 让技术创新在电声行业中蔚然成风 |
让技术创新在电声行业中蔚然成风 ---专访ISEAT2015组委会主席沈勇先生 编者按:沈勇先生简介 沈勇,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电声学和建筑声学的研究,重视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主持和参与制修订扬声器、传声器、放大器、耳机、送受话器、消声室、听音试验等方面的声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1项,在声学顶尖期刊美国JASA、音频声学顶尖期刊美国JAES、CPL、声学学报、电声技术、应用声学、声学技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持研究类、设计类、开发类、咨询类和工程类项目超过100项。培养电声或建声方向的硕士和博士近40位,声学专业本科生数百位。主编并出版书籍4部。近年来,沈勇博士带领的电声与建声研究团队主要方向包括扬声器单元与系统、扬声器线阵列、微型扬声器、声场控制、声学仿真、声学测量、音质评价、消声室、混响室、试听室、剧院、会议厅等。 音响网:请谈一谈举办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的初衷? 沈勇:主要有三点: 1)十五年前,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声器件生产国和世界最大的电声器件出口国。中国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许多同行有点沾沾自喜。我因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多次参加AES会议,感觉中国电声科研水平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而21世纪,电声科技显示巨大威力,科技匮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过度竞争的危险。大量的企业人员参加AES会议非常困难,而国际上重量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集聚到中国来也非常困难。因为看到这个差距和困难,中国的工程师们能用一种公开、便捷、经济的方式向国外科技精英好好学习。 2)中国大多数电声企业的“研发”,其实研究的成分极少,主要是开发。不少工程师们认为研究是大学、科研院所的事,而且实际用处不大。果真如此吗?我认为不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老牌公司Bose、Harman等等的研究水平是非常高的,而瑞声科技、科大讯飞这样的后起之秀与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合作研究关系是非常深的,公司自己的科研实力也很强。我非常想为搭建一个平台,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企业自身提高研究水平。 3)电声技术渗透性很强,与很多其他技术密切相关。电声行业不仅仅依靠电声技术,管理、制造等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非常想为搭建一个平台,国内外上著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等科技精英,国内外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总工等管理精英,国内外与电声相关的工程师可以共聚一堂,共同推进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让创新在电声行业蔚然成风。 这个平台是什么呢?我思考再三,觉得在中国定期举办以创新技术为主题的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是行之有效的。 音响网:据了解,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请详细介绍下前几届会议情况? 沈勇:1. ISEAT2007 2007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 2007年4月7日~8日 深圳 2007年4月10日~11日 南京主题词:创新 价值主题词诠释:技术创新在中国从“世界第一电声大国”走向“世界电声强国”的征途中很有价值重要论文: AES国际区域前VP、AES银质勋章获得者、Thiele-Small参数创立者Neville Thiele: The Loudspeaker Parameters–Forty Years On扬声器参数四十年 AES银质勋章获得者、Harman国际集团前VP、AES前任理事长Floyed E. Toole: Loudspeakers and Rooms: Designing the System扬声器与房间-系统设计 Harman国际集团现任VP知名技术专家 Tim Nind: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Automotive Audio System Sound Quality汽车音响系统主观音质评价的重要方法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管善群 教授: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ocalism of the loudspeaker, signal source and hearing扬声器的发声与信源以及听觉的关系之管见 2. ISEAT2009 2009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 2009年11月11日~12日 深圳主题词:机遇 成长主题词诠释: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打造电声行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机遇成长重要论文:扬声器T/S参数创立者、AES金质奖章获得者Richard H. Small博士: Accurate and Meaningful Measurement of Loudspeaker Characteristics扬声器特性的准确和有效测量加拿大Waterloo大学教授、AES银质奖章获得者John Vanderkooy教授: Crossover networks: are they necessary?分频网络:确实需要吗? Harman国际集团声学研究团队总监Sean E. Olive博士: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Loudspeakers扬声器主观评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Wolfgang Klippel教授: Distributed Mechanical Parameters Describing Vibration and Sound Radiation of Loudspeaker Drive Units扬声器单元振动和声辐射的力学分布式参数英国GP声学集团研究团队领导人Mark Dodd: A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Acoustic Design of Compression Driver Phase-Plugs with Concentric Annular Channels同心环形通道压缩策动单元相位塞的声学设计新方法美国Listen公司创始人及总裁Steve Temme: New Perceptual Method for Measuring Rub&Buzz 3. ISEAT2011 2011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 2011年11月11日~12日 深圳主题词:挑战 突破主题词诠释:商业和技术的发展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可以突破的机遇重要论文: AES国际区域前VP、AES银质勋章获得者、Thiele-Small参数创立者Neville Thiele: Power Limitations in High Quality Sound Reproduction高品质声重放中的功率限制 Closed-Box Loudspeaker with a Series Capacitor串联电容的封闭式扬声器系统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Wolfgang Klippel教授: Measurement and Perception of Loudspeaker Defects扬声器缺陷的测量和感知 Harman集团高级音频顾问Tim Nind: Quantum Logic Surround: A new upmixer that is a breakthrough in reproduced sound一种新型混音技术——声重放的新突破香港迪芬尼音响有限公司高级设计总监Richard W. Little: An Examination of Acoust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Array Transducers一种线阵列换能器的声学性能研究 Beyma声学研发部门总监Jose Martinez: High SPL Small Size Transducer: Improvements and Limitation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高声压级小尺寸扬声器单元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Ferrotec集团磁液事业部总经理Y. Hirota et al.: Study of Audio Speakers Containing Ferrofluid对使用磁液的扬声器的研究 4. ISEAT2013 2013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 2013年11月2日~3日 深圳主题词:理念决定未来主题词诠释:努力很重要,选择更重要,理念最重要!重要论文:数字音频革命教父,曾任AES理事长,AES银质、铜质和理事奖章获得者Barry Blesser博士: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Quality is a Cognitive Illusion 品质的客观测量是一种认知错觉听觉建筑学专家Linda Salter博士: Experiencing the World of Sound in Space体验空间中的声音世界 Harman集团声学研究团队总监,AES理事长,AES杰出论文奖获得者Sean E. Olive博士: Do college students prefer the same headphone sound quality as trained listeners? 大学生与专业受训听音员在耳机声品质方面是否具有相同的偏好?美国Listen公司的创始人与总裁Steve Temme: Measurements of harmonic distortion audibility using a simplified psychoacoustic model 使用简化的心理声学模型测量可听谐波失真 GP声学集团研究团队领导人Mark Dod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act two way loudspeaker system using a coincident source driver 紧凑型两分频同轴扬声器系统的发展 LOUDSOFT公司创办者Peter Larsen: The Future of Micro Speakers 微型扬声器的未来门洛科学有限公司的总裁Mike Klasco: New Approach an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Young’s Modulus and Loss Factor of Loudspeaker Cone 杨氏模量和扬声器锥体损耗因数的最新测量方法和仪器 音响网:作为ISEAT2015组委会主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沈勇:最大挑战是一些工程师觉得高水平的研究和自己关系不大,也担心听不懂。 10年来,中国电声行业持续高速发展,产量和用量直线上升,许多工程师忙于应付各种“研发”。实际上大多数“研发”都是低技术含量的、同质化严重的、重复性的开发。这些技术主要服务于中低端产品。但是,仅限于此不可能有灿烂的明天。普通人日常生活需要很多的创新型的电声技术,以满足多样的声音体验。我们必须而且能够进行研究、深挖,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核心技术,研发出中高端产品。近10年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让大家了解ISEAT,重视ISEAT。我们邀请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流科学家参与ISEAT,与大家分享一些技术。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顶尖水平,有些还在国际最知名的企业(如Harman、KEF、Celestion、Boston Acoustics….)工作过多年,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这些来自企业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企业和工程师最有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以方便大家理解,与会者就不用担心语言问题。当然,即使用了中文,很多工程师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我想,这不必要求全懂的。如果能弄懂一部分,对自己的创新工作有启发有推动作用,那就已经很好了。 关于“担心听不懂”的问题,我们也给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在ISEAT会上开设“名师讲坛”,为大家讲解一些基础问题;另一方面,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还举办“电声英才计划”培训,以期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目前,许许多多的南京大学声学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参加过南京大学培训的工程师们活跃在电声领域,并作出了令人鼓舞的贡献。 音响网:ISEAT2015邀请到了哪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请例举2-3名)从他们的演讲理念来看,电声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应用到哪些领域?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哪些技术瓶颈未被突破? 沈勇:本次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特邀报告”、“技术演示”、“专家有约”、“产品展示”等环节,邀请了许多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知名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心得。特别是两位曾任AES理事长的丹麦DYNAUDIO公司首席技术官Pedersen先生、美国Harman集团技术总监Olive博士。我们还邀请到二十位国内名家担任专家顾问,三十多位国内外高级专家做精彩的特邀报告。他们精心准备的演讲和论文,学术严谨又贴近应用,相信会为大家广拓思路,激发灵感。来自丹麦的Jan Abildgaard Pedersen先生做了题为《扬声器与房间的耦合Interfacing Loudspeakers and Rooms》的大会特邀报告阐释了扬声器与房间之间的关系:试听室的声学特性以及扬声器和听音位置的选择对扬声器的主观感受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多种方法用于测量和分析改变试听室声学特性以及(或者)扬声器和听音员位置所带来的可察觉影响。基于这些方法,目前已经提出了多个用于扬声器与声学环境自适应的系统。基于在扬声器位置、听音员位置以及试听室全空间测量的关键声学参数,在报告中提出了几种房间自适应系统。由于补偿系统的目标函数是房间自适应系统的核心,作者同时探讨了为补偿系统选择目标函数的要点。通过理论模拟和实测数据,报告详述了不同试听室与扬声器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房间自适应系统对此的作用。美国Sean E. Olive博士的大会特邀报告《影响耳机听音员高低频均衡偏好的因素Factors that influence listeners’ preferred bass and treble balance in headphones》推动了主观音质评价工作的前进:有学者已进行了一个听音实验来研究耳机重放时影响听音员高低频均衡偏好的因素。此实验通过使用一种调节方法来研究上述问题,该方法具体是让总计249 名听音员调节耳机高低频相对音量大小。为了与在参考试听室中的中性扬声器室内平坦响应相匹配,首先需对此耳机在鼓膜参考点(DRP)处进行均衡。听音员们对三个立体声音乐节目源重复调节了五次。这些听音员有男有女,年龄段各异,听音经验不一,国籍也不尽相同。实验结果为有多种因素影响耳机高低频均衡偏好提供了证据,这些因素包括节目源、听音员年龄、性别和听音经验多寡。平均而言,与年长且听音经验较多的听音员相比,年轻且听音经验较少的听音员偏好于耳机中有较多的低频与高频成分。与男性听音员相比,女性听音员偏好于较少的低频与高频。 音响网:从ISEAT2015的组织效果来看,今年与往年存在哪些差异化?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我国电声技术的研究应用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沈勇:近10年来,我们一点一点地在行业内做宣传,ISEAT到了第五届,已经建立了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到了第五届,很多人主动来了解会议情况,要求报名参加,这说明大家更需要ISEAT,这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同时,我们也觉得压力更大了。怎么样才能满足大家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不断努力,在各个方面加强力量,让与会者收获更多。这一届ISEAT与往届相比,业界精英大大增加,涉及的领域也扩大了,比如这一届增加了专业音响、智能音频系统、智能家居与语音交互、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MEMS技术等内容。 6、ISEAT2015的主题是电声+,即跨界整合。您认为传统的音响行业变为电声+,期间经历了哪些过程,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一届ISEAT的会议主题是“电声+”。有两层意思: 1)电声×与可听声有关的各个行业,通过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生态。 2015年,传统的电声行业明显感觉到了高度竞争的压力。缺乏科技创新的企业很难生存,面临倒闭。我们向何处去?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系统、电商平台、O2O、CRM软件、智能化、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蓝牙、WiFi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以产品或以市场为中心的模式难以为继,以客户或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渐行渐旺,顺应潮流已成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电声+”,即把电声深度融入生活,渗透与可听声有关的各个行业,实现行业转型与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电声+”不仅仅包括电声产品或技术或商业,而且包括了与电声相关的科技界、艺术界、商界和实业界等各界人士的融合。 2)电声企业自身的技术升级,从模仿、集成升级至原创。 过去,模仿、集成技术可以快速占领市场,但现在面临同质化竞争,必须思变研究级的原创技术虽有一定风险,但有望作出不同的东西而获得高利润。 音响网:从目前我国电声技术的发展来看,您认为国内电声技术与国外存在哪些差距?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沈勇:我们国内的工程师重经验,通过大量试错的方式提升产品水平,而国外的工程师注重理论研究和经验并行,通过理论指导生产,在生产中总结经验,再发展成新的理论,形成良性循环。国内现状不仅仅是企业或者工程师个体的原因,而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是国内长期以来缺乏合适合格的电声专业培训,导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一方面,建议多参加类似ISEAT这样的国际性专业技术交流活动,拓展思路启发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建议积极参加由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主办的电声英才计划。这个培训专门针对电声及相关工程师,由知名教授高工亲自授课,不仅可以夯实理论基础,而且引入各种实战技巧,力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音响网:您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对“电声+”未来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沈勇: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商平台、O2O、CRM软件、智能化、机器人、3D打印、无线传输等技术和服务的广泛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15年,“互联网+”时代日益兴起,“感知化”正成为技术创新最前沿的领域。苹果,微软,Intel,Google等科技巨头都在推动核心技术的发展,利用设备捕捉我们所见、所闻甚至所感。所以我们相信未来,人和物、物与物都可以利用电声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人类及自然界最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与交流,这给人类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带来极大的想像空间,将改变电声行业的生态链格局。从音响、通讯、音乐、娱乐到汽车、时尚、运动、健康等行业的电声技术交互产品,再到基于这些产品的软件和云服务市场的全产业格局可以达到万亿级美金的市场容量,为我们电声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 音响网:“2015视听行业高峰论坛暨第七届音响行业十大优秀品牌评选活动”正在稳步推进中,本次评选活动旨在提高用户对音响品牌的认知度;弘扬音响行业风范、展示音响产业创新成果。您认为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将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PS:评选活动页面链接:http://www.audio160.com/topic/awards/2015/tp/index.asp ) 沈勇: 品牌影响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将会大大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当然,技术含量是非常关键的。 音响网:近年来,“限娱限奢”的政策让娱乐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请您站在市场发展角度,为音响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以及创新突破,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沈勇: 一方面,企业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转型契机,与可听声有关的各个行业有机融合,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一定要站稳脚跟,增强自身特点,适度跨界,合理打造自身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