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稍稍懂一点音频方面的知识,肯定会知道蓝牙耳机的音质不如有线耳机。有些人会将音质问题归咎于蓝牙的传输速度,还认为蓝牙标准的升级会和音质提升产生必然的联系。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究竟哪些原因会让蓝牙音频设备的音质受到制约?
蓝牙传输过程中的有损压缩
造成蓝牙音频设备音质不好的根本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在传输过程当中采用了有损编码对音频信号进行了压缩。而有损编码在压缩时为了能够达到较大的压缩比、实现更小的数据量,会舍弃音频信号当中原有的一些信息。而压缩后的信息不足,从而在解压缩还原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失真。
有损音频的失真是这么一回事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过度压缩的图片会产生明显的噪点或是色块,而这两个现象就是有损压缩带来的失真。音频的有损压缩也是如此,在还原时同样会引入失真,只不过不是非常直观。很多人会比较难以区分有损和、无损音乐之间的差别,所以即使没有感受出蓝牙传输所带来的音质损失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如果想分辨出有损和无损之间的明显区别,我建议可以将一首无损音乐压缩成小码率的MP3(最好低于96kbps)。这样对比之后能够明显发现有损的MP3版本会丢失大量的细节以及高频。同时听起来的密度感也会下降,你会感觉有损音频有种非常松散的听感。但随着有损音频码率(文件体积)的上升,区别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是难以区分,远不如图像和视频来的直观。
为什么要使用有损传输
在早期因为蓝牙带宽有限,所以不得不使用有损压缩,将音频码率变小后再进行传输。而时至今日,蓝牙已经经过了好几代的发展,蓝牙4.0极限传输可达24Mbps。放在现在来看,无损音频对带宽的需求并不算苛刻,CD规格的无损音频只需1.4Mbps带宽即可实现,远低于极限速度,但为何仍旧无法做到无损传输?
目前蓝牙传输时的音质可能是受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协议,蓝牙传输音频主要依赖于A2DP( 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协议,A2DP规定了音频通过蓝牙传输时必须满足的条件。如果未采用A2DP协议进行传输,会导致接收方无法识别发送方所发出的音频数据。
该协议在蓝牙标准的早期确立,未考虑到现在的情况,对传输时的数据量进行了限制,使得音频数据只能达到约328kbps。所以即使新的蓝牙标准能带来更高的传输速度,但这些协议并没有更新,使用时依旧会受限于它们所限定的速度。
其次,蓝牙也是基于2.4GHz频段,而WiFi、无线键鼠等均会使用到该频段 。传输数据较大时会产生一些干扰,导致声音断续,尤其是音频设备会对用户体验产生明显的影响。
音质其实正在逐渐提升
即使蓝牙音频传输时的数据量受限于协议,通过提升传输编码的压缩质量却可以提升音质。而现在非常热门的aptX编码就是通过这一方式实现的提升。简单来讲,就是在同码率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更好的压缩效果,所以即使受限于协议,仍旧能够提升声音质量。aptX虽然提高了音质,但并没有做到无损,和无损音频的音质仍有差距。
目前能够实现蓝牙无损音频传输的应该只有索尼LDAC技术,这其实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法。索尼为了做到这一点,采用了自家独有的方式。因此LDAC并不通用,只能在索尼自家的音频设备或是手机、Walkman上使用,当然也不排除未来会将其授权给其他厂商使用的可能性。
事实上索尼的LDAC技术不算完美,LDAC会有三种压缩模式,如果采用最高品质(码率)进行传输,很容易受到干扰导致声音断续。而索尼在相应的设置界面也给出了提示,建议我们关闭同样是基于2.4GHz的WiFi。
所以通过这一点可以知道,为何目前没有全面普及蓝牙音频尚未无损传输,是因为这样做并不稳定。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这肯定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不然黑科技满满的索尼早就搞定了。
蓝牙音频设备内置DAC、功放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除了传输时所造成的问题外,由于蓝牙音频设备接收到的是数字信号,因此在内部还需要集成有DAC和功放。为了美观和便携性,蓝牙音箱耳机还要考虑体积。受限于有限的空间,会影响到DAC以及功放部分的电路设计,从而对音质产生了局限,无法带来和独立DAC、功放一致的性能表现。而且相比无源音箱或是有线耳机,蓝牙音频设备还无法随意进行搭配,会影响可玩性。即使手头有充分的预算,也无法为其配备更好的DAC和功放。
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
就在前不久蓝牙5.0标准也已经发布,据说会在传输距离和速度方面进行提升,而非像前两代一样,着重于功耗控制。看似实现无损蓝牙无损音频传输有望,但这只是一个大前提,因为除了蓝牙标准之外,还需要相关协议的跟进。同时在压缩编码、支持设备、内置DAC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升级。从高音质的aptX编码逐渐被更多的厂商使用当中就能看出,蓝牙音频设备全面实现无损传输其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