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演出的丰收年,全国演出票房收入规模达到120亿元,增长率超过17%。纵观全年,来自全球2000多位歌手以及众多优秀演出团体的足迹,几乎遍布所有一二线城市,为全国观众呈现了9万多场演出,在1600多个场馆,吸引了超2600万观众。基于已有的数据,大麦网发布了2016麦乐榜,从歌手和消费者两个维度对2016年演出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剖析。
歌手:明星效应成粉丝变现收割机
从韩国当红组合BIGBANG演唱会门票场场“秒没”,到王菲天价演唱会门票32秒售罄,都预示着明星效应在演唱会市场的号召力。有业内人士指出,歌手人气越高,开演唱会的次数便越多,随着我国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今歌手开演唱会的脚步已经不仅局限于国内,全球巡演也不少见。除了“走出去”,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样吸引了大量外国歌手的注意,中国市场正逐渐成为外国歌手巡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音乐是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内心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参照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文化娱乐消费增长的最快阶段。随着我国人均GDP的稳步上升,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突破1万美元,在极大激发人民音乐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音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难看出,近几年周杰伦、陈奕迅、五月天等明星开办演唱会的规模以及场次都呈现扩大趋势,一方面说明明星演唱会的消费群体在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借力粉丝经济,明星演唱会等演出市场还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其实相比于影视教育等行业,音乐产业行业整体规模较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高品质音乐内容更是极为稀缺。但是中国音乐产业的市场规模仍高于网络游戏、演艺市场、电视剧等新兴文化行业。因为音乐行业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能够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随着各细分行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又衍生出了“音乐+互联网”与“音乐+游戏动漫”等。随着音乐市场逐步从侵权盗版到正版经营的良性竞争转变,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各大音乐平台也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目前,“互联网+音乐”演出势头极为强劲,一些机构纷纷发行泛娱乐与演唱会主题的产业基金,投资泛娱乐领域的众多明星演唱会,这正是看准了“互联网+音乐”火爆背景下明星演唱会的投资机会。线下票务、赞助商支持与线上直播是一场演唱会的三大收入来源。随着新科技的应用,“互联网+”音乐增强了演唱会线上直播的互动性,创新盈利模式在精耕粉丝经济方面大有爆发的势头,音乐用户的付费习惯正在不断形成,越来越多的粉丝愿意为喜欢的明星付费,明星效应逐渐成为粉丝变现的收割机。
消费者:观看演出成休闲娱乐新方式
一直以来,演出市场还是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之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2016年,北京市演出市场在演出场次、观看人次以及演出票房方面,都呈现出平稳中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全国演出的票房收入也在持续上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上购买演出票已经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与此同时,演出主办方通过具有独立票务系统的票务代理公司出票,或者通过线上系统由总代理商向二级代理商进行线上分销,具有很高的线上化售卖水平。
网络购票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层层分销,导致用户体验欠佳,票务系统通常由一级代理商控制,一级代理商在分销过程中并没有把所有票源或票务选座功能进行完全开放,有些渠道不能进行在线选座,这样导致用户在不同渠道购票的体验不统一;另一方面票源分散,非正规渠道占比高,很多消费者都有通过黄牛等非正规渠道购买演出票的经历。
观演人群中,学生群体占有较高比例,他们年轻有活力,有充足的时间去观看演出。在性别方面,男女两性势均力敌,相对均衡。从观演频率上看,有男女朋友的情侣以及已婚没有孩子的小夫妻具有更高的观演频率。他们在一年之内看一次演出的频率上呈现出更高的占比。但票价过高是目前制约用户观看演出的首要原因。相比电影市场经过团购补贴,以平民化的票价促成了用户观影习惯的形成,演出目前仍属较高水平消费,价格过高直接影响演出市场的扩大。
儿童演出正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除了传统的儿童演出场所外,2016年国家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等大型演出场所都为儿童量身定做了演出剧目,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儿童演出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被挖掘,能让大朋友和小朋友合家欢的剧情,更是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用户也会关注特定的演出,有明确的内容选择标准。演唱会、音乐会是大家普遍喜爱的演出类型。相对来说,女性用户更偏好演唱会、音乐会、话剧、歌剧舞蹈芭蕾等演出项目,体育比赛则更受男性用户喜爱。但优质内容是决定用户观看的关键。此外,口碑和热门程度对用户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