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演出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演出服务行业概况

演出行业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突飞猛进、急剧扩张阶段,以及90年代国内演出徘徊不前甚至不断滑坡,泡沫破灭阶段,2000年以来初步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尽管中国演出市场在开放竞争中逐步规范有序,但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尚不够完善和成熟。
  1、经营模式多以项目式为主
  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演出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较快,全国演出服务机构数量由2005年的810家增至2015年的4899家。目前,我国演出公司90%以上属于项目型演出公司,即以操作具体演出项目作为重要的运营方式。项目型演出公司的特点是经营灵活、适应性强、运营费用低,在适应市场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同时这些优势也导致演出行业整体的进入门槛比较低、竞争激烈、抵御风险能力低,因而目前大多数演出公司都还处于低层次的运营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营。因而演出服务的市场也受到限制。
  2、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不断增加为演艺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国未来五年包括演艺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
  二、演出服务行业规模分析
  1、市场总体规模
  2016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经济规模446.59亿元,上升5.07%,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68.09亿元,比2015年上升3.93%;农村演出收入24.24亿元,比2015年上升8.60%;娱乐演出收入71.04亿元比2015年上升2.01%;演出衍生品及赞助收入31.57亿元,比2015年上升7.97%;经营主体配套及其他服务收入54.54亿元,比2015年降低1.25%;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119.74亿元,比2015年上升10.42%。

2012-2017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


  2、表演团体分析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国有表演团体1669个,同比下降0.36%;预计2017底,我国国有表演团体达到1820个。

2013-2017年中国国有表演团体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集体表演团体181个,同比下降1.63%;预计2017年底,我国集体表演团体达到190个。

2013-2017年中国集体表演团体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演出市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演出经营主体专业化程度尚低
  2004年旅游演出兴起,国内一窝蜂出现各类旅游演出,盲目跟风的结果是演出内容趋同,质量良莠不齐。10年后的2014年,跟风而作的项目面临被市场淘汰。2014年之后儿童剧演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又从另一侧面暴露出演出机构跟风现象仍然严重的问题。家长对儿童教育意识的提升,使儿童剧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大量制作粗劣、欠缺故事性的作品,使得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的儿童剧市场出现粗制滥造、作品良莠不齐等各类问题。因为欠缺专业的儿童剧制作理念,很多非专业儿童剧演出机构常常大量使用眼花缭乱的舞台设计和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不仅对儿童的视力、听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淹没了剧情本身的意义。由于国内儿童剧年龄段细分体系不健全造成儿童剧在创作和市场定位缺失,为投机心理的演出经营单位提供了空间。
  盲目跟风不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给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投机类演出公司往往以“赚一把”的赌博心态投身市场热门领域,对一些正处于上升发展态势的领域带来恶性冲击。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制作精良、定位明确、静心打造的优秀作品,更需要从业者的共同维护。
  2、演出与金融资本融合难度大
  继2012年引入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3000万投资后,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于2014年10月完成新三板挂牌,引发了新一轮金融资本对演出市场的关注。关注者多,成功合作案例少,演出与资本融合的难度较大。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演出行业潜规则多,缺乏规范运作体系,财务制度不健全,票房收入不透明,项目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等,使金融资本对演出企业的投入裹足不前;二是演出企业多为中小型的项目型公司,大都以眼前的单个项目盈利为经营目标,还未形成能够持续性发展的长效盈利模式。
  3、剧场缺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
  先进的设施与落后的管理间的矛盾是剧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调研了解,国内70%以上的剧场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剧场管理没有明确的岗位定位和定责,缺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没有形成剧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体系。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数亿元建设大剧院,却不知道该按什么标准组建管理团队;斥巨资购置了灯光音响设备,却没有操作和维护规范。
  剧场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的缺乏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剧场演出更多承担的是政治宣讲的任务,并不面向市场,也就无所谓运营与管理。近20年来,国内大规模的兴建剧场,但是却没有重视开展剧场相关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建立,造成目前中国的剧场硬件设施属世界一流,管理与服务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
  4、剧场管理和运营人才匮乏
  剧场人才匮乏问题存在已久,近几年来,每年有不少有影响力的机构举办剧场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班和研修班,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很多并非是在一线经营管理剧院的,即使学有所成,却不能学以致用;二是课程设置以理论和交流为主,缺少实践课程;三是培训内容随意性大,未与考核相结合,培训成效难以体现。
  由于剧场经营的特殊性,剧场的管理人员既要懂管理、懂经营,还要懂艺术。目前国内大部分剧场的管理人员都来自文艺表演团体或政府部门,懂艺术的不懂经营管理,懂经营管理的不懂艺术,甚至于既不懂经营管理也不懂艺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国内数十家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其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主要面向艺术品经纪、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等领域,这也造成了剧场管理运营人才后备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剧场管理人员中拥有艺术专业、舞台技术专业或管理专业教育经历的总共只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0%。专业人才的匮乏,是我国剧场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处东亚的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文化设施快速发展的20年,同样也出现了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脱节的问题,从9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剧场专业人员认证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应在中国演出行业建立长效的剧场从业人员认证制度,通过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剧场专业人才。
  四、中国演出服务重点企业分析
  1、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演艺文化集团。其前身——中国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是在历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创建的新中国最负盛名的国家级艺术院团,集中代表了我国音乐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涌现出众多享誉海内外的杰出艺术家,创作演出了深受中外观众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足迹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代表中国出访过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参加重要国事演出,为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发挥了“文化使节”的独特作用。
  目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拥有一大批具有深厚艺术造诣、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如著名歌唱家王昆、李谷一、刘秉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王佑贵,著名舞蹈家莫德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姚珠珠及当前活跃在我国艺术舞台上的著名编导陈维亚,著名歌唱家成方圆、牟炫甫、郭蓉、崔京浩、张燕,著名作曲家卞留念,著名演奏家周维,著名灯光设计师沙晓岚……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不仅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荣耀,也是中国艺术领域的财富。
  2、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演艺集团成立于2001年,是江苏唯一的省属演艺类文化企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团体之一。
  集团公司运用全新的运作模式和艺术生产理念,创作和积累了一批优秀的舞台精品剧目,获得国际及国内奖项数百项。京剧《骆驼祥子》、昆剧《牡丹亭》、大型民间歌舞《好一朵茉莉花》、扬剧《王昭君》、锡剧《珍珠塔》、评弹《唐宋古韵忆江南》等剧(节)目在国家级评比中名列前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排的话剧《枫树林》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民乐“茉莉花组合”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金奖;昆剧《1699•桃花扇》根据市场要求,打造了10个风格各异的版本,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特别奖”;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中国京剧节现代戏金奖榜首和“文华优秀剧目奖”。歌剧《运之河》荣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六个奖项七个大奖,赴欧洲巡演被评为“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并入选“江苏十大文化新闻”。近年来,集团公司不断开拓进取,推动跨地区、跨领域合作,创排了昆剧《南柯梦》、音乐剧《锦绣过云楼》、京剧《镜海魂》、锡剧《紫砂梦》、话剧《二月兰》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演艺集团是北京市政府直属的国有大型独资文化旗舰企业,组建于2009年5月,肩负着整合资源,打造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发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使命。目前旗下共有27家企事业单位。
  集团组建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文艺精品战略、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推行“出精品、出票房、出市场占有率”的经营目标责任制。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文化演出、电影产业、体育赛事、旅游休闲、艺术培训五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集团,是目前国内资产量最大的国有演艺机构。
  4、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CAEG)成立于2004年4月,是在原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对外演出公司(CPAA)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CIEA)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大型国有对外文化企业集团,由国务院作为出资人,文化部与财政部分别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
  集团作为一家从事国际演艺、艺术会展和文化旅游业务的专业公司,秉持“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的核心理念,初步构建起了“布局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和全产业链运营格局,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集团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宣部、文化部等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等荣誉称号。2009年至2016年连续八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全球演出、展览业务的文化央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立足全球视野,打造品牌、拓展渠道,不断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平均每年在境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二百余座城市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综合文化活动4000余场,全球年度观众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发挥着国家对外文化工作主力军、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五、中国演出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跨区域合作趋势扩大
  随着市场的发展,以“演出院线”为主导的跨区域合作趋势将继续扩大。演出院线、演出联盟、人才战略合作等各种形式的跨区域合作方式将继续扩大。
  2、演艺聚焦区成为常态
  在市场的主导和政策的扶持下,国内演出市场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趋于合理,其最为显著的表现便是以“面”为特征的演艺集聚区建设热潮和以“线”为特征的演出院线扩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规划和建设的演艺集聚区近10个,如北京的天桥演艺区,上海的现代戏剧谷,天津的盘龙谷,江苏南京的杨公井演艺文化街区等,集聚效应迅速显现。随着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上海、广州、西安等各个省市的演艺集聚区建设全面展开,演艺集聚区将成为演艺产业市场常态。
  3、“内容为王”力量彰显
  剧场的大规模建设和院线联盟趋势的加强,将大力推动演出市场对高品质内容的追逐。
  4、知识产权保护为新课题
  目前,国内演出市场音乐著作权保护令人可喜,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人们法律意识淡漠,部分演出单位不太景气,演出市场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除音乐作品外,向曲艺、舞蹈、杂技作品支付报酬的还较少;表演者权益大量被忽视和侵害。
  演出组织者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演出组织者不仅要向表演者支付演出费,还要向表演者所表演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样表演者应尽的义务由演出组织者承担,却没有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
  此外,涉外演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对等:与国内团体出国演出忽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文艺团体来华演出对表演者权利保护非常到位,如电视台必须经过许可才能拍几分钟的新闻片段。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为了维护著作权人和表演者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们应加强演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如采取多种措施宣传保护作者和表演者权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身回报社会的意识,既保护作者的权益和积极性,又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著作权集体管理规范,加强对集体管理组织的指导和监督,特别是收费标准制定和收益分配问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标准不宜单方面宣布而应当在各方的参与协调下制定,也不宜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和谈判确定。如,目前现场演出的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费不论演出中使用作品的数量和程度,统一为每场演出门票收入的7%;且每场不得低于应售门票价格总额的2.5%。
  其次,加快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和重视合同的作用,运用合同来调整各方的利益。表演者可以与其作品的使用者,如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出版发行单位、网站签订相关合同来维护自己的表演者权。同时,注重演出单位的权益保障。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演出组织者向著作权人取得许可和支付报酬的同时,应当对所组织的演出与表演者共同享有表演者权中的财产权,并根据演出性质和所订立合同来确立双方在表演者财产权上的利益分配。
  此外,涉外演出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可在《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运用合同或者由相关国家的集体管理组织相互代理来解决。
  5、品牌化竞争时代来临
  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化发展将成为企业的突围之道。中国演出产业目前正处在成长期,主要表现为演出企业逐渐由数量增长转变为品质提升,演出质量、品牌化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品牌化竞争是演出企业依靠其综合实力而进行市场资源争夺的一种有效方式,现今观众越来越倾向于高品质演出,企业已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扩张来获得市场份额,而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更具有稳定的、多渠道收益来源,因此品牌化发展将成为众多演出企业的发展战略。
  6、企业集团化趋势明显
  未来几年,通过合作、兼并或股份制方式形成的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并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演艺集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规模化、集约化运营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演出剧目创作、市场推广及大型演出项目的制作,打造高质量、观赏性强的演出,提高演出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与市场运营模式,也有利于整个演出行业的快速发展。
  7、产业链延伸成利润增长点
  演出产业链纵向延伸趋势明显,演出衍生品的开发、演出版权机制的建立将不断完善演出产业链。剧院将由单一的演出中心逐步向综合性的娱乐中心转化,一个以餐饮、购物中心和地产为外延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随着演艺产业链的延伸,演艺产业的利润增长点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

发布0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1999-2019 音响网™®
 咨询:400-6787-160 0755-26751199(十二线)

触屏版电脑版

  • 音响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