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演艺市场日益呈现出分众细化的特点,在市场环境的变局中,古老的木偶皮影的当代价值和偶戏艺术的独特之处越来越被认识到,不仅是在戏剧行业或演艺行业的当代价值,乃至基于社会文化大环境下的多重价值,都拓展了木偶皮影的生存空间,无论是对于偶戏的接受度抑或看待偶戏的观念,还是偶戏的发展平台抑或是偶戏跨界的广度,都呈现出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新态势。
在日益分众细化的演出市场体系中,偶戏占有一席之地
差异化分众市场的成熟,让区别于儿童偶戏和戏曲偶戏的成人偶戏,有了一定数量的消费人群。从古至今,偶戏一直对于儿童观众有着不可替代的号召力。近年来,成人观众对物体戏剧、装置表演等现代样式的偶戏也越来越喜爱,一些新创的话剧和音乐剧作品对木偶皮影元素也更为接纳,一个细分的小众市场越来越显见。《战马》开启了话剧与木偶的联手,国家话剧院继而在2016年末推出将皮影面具作为看点的肢体剧《罗刹国》,另一部由乌镇戏剧推出的话剧《大先生》也运用傀儡元素,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演的中国、罗马尼亚合作剧目《西游记》也采用现代偶戏丰富的造型和表演手段来表现中国经典。
《战马》剧照
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青岛等经济活跃的都市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偶戏表演或具有职业木偶创作演出能力的非国有剧团或家班或社会机构,例如北京韩非子皮影剧社、北京小鲸鱼剧团、上海哈皮木偶社、上海马良工作室、浙江辽南皮影艺术剧团、青岛蓬莱木偶艺术团等等。其中,上海马良工作室创排的《爸爸的时光机》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继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走红后,在美国商演市场做了一个小型巡演。这些私营团队自主投资剧目或以其自身为主体申报政府创作资助,其作品选题往往独出心裁。它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在市场中历练沉浮,在中国木偶皮影格局中,成为在国营主力军之外,日渐壮大的有生力量。
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的演员与道具
在演艺行业之外,少儿教育、当代美术、展览、旅游、电视综艺等不同行业对于木偶皮影也抛出橄榄枝,偶戏与其他行业联姻的形式和范围迅速扩展,借势发展让木偶皮影获得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更多合作面向,走出传统的剧场和课堂、校园、少年宫等儿童空间,向咖啡厅、美术馆、演播厅、写字楼等文化创意空间延展。这类跨界合作所获得的商业回报远远超过传统表演形式。
细分市场的利好,精品偶戏的增多,随之而来,演艺资本表现出对偶戏品类作品的投资兴趣,这些行业外的注目和倾慕,让在木偶皮影专业剧团工作的青年人才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心。
木偶皮影的学位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形成世界领先的专业人才培养系统
仅仅在12年前,木偶皮影教育的学位设置还停留在中专层次,而今已发展为囊括大专、本科、硕士的阶梯化高等教育系统,木偶皮影教育的学位体系渐臻完备。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自2004年创建以来,迄今为中国木偶皮影事业培养了数百名拥有高等学历的专业人才,他们逐渐担当起各级木偶皮影艺术剧团的业务重任。2016年起,中央戏剧学院木偶剧研究中心和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分别开设了木偶皮影艺术的硕士和大专层次的学位。
在学历教育之外,从2015年开始,江苏省木偶剧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先后举办了面向全国不同艺龄和木偶皮影种类的在职培训课程。
总之,像我国这样将木偶皮影学位教育体系和职业再培训紧密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
木偶皮影理论研究获得长足进步,成果数量增加,基础数据和一手材料助力行业发展
随着环境的转暖和创作的繁荣,围绕木偶皮影的理论研究也获得长足进步。一方面,木偶皮影作为戏剧戏曲的分支学科,所受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十二五期间戏剧戏曲学(含木偶、皮影)发展研究报告》,不仅将木偶皮影纳入其中,并且着以重墨;另一方面,在各省市的研究基金和各部委学术立项中,与木偶皮影相关的科研成果数量呈上升之势,部分以往鲜为人知的稀有木偶小剧种也走入研究视线,如《海南临高人偶戏表演特色及艺术特征》和《广东木偶戏调查研究》分别入选海南省、广州市的哲社规划课题;《潜山木偶戏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可以为各级主管部门的研判形势或政策制定,提供更扎实细致的基础数据和一手材料,也可以通过与院团艺术的实践互动,在行业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事实上,木偶皮影行业出现这些新现象和新变化并非骤然,其动力源于偶戏在市场和社会中的适应,而市场的调整则源于不断变化的观众审美和观赏需求,恰如前任世界木偶联会主席亨瑞克教授所说的:“因为观众对木偶其他潜在表现形式的期待,木偶得以进入崭新的领地。”
因此,为了保持向好的发展态势,我们更应冷静地看待上述的利好因素和若干仍待解决的困难:首先,偶戏的成人观众群仍然窄小,在相当程度上依附其他舞台类型的受众群体,市场定位与话剧、音乐剧等其他舞台剧类型存在交叉重叠;其次,“木偶剧、皮影剧=儿童剧”“木偶皮影表演=末技微艺”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仍阻碍着偶戏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再次,与儿童偶戏和商业偶剧的处境不同,古典的戏曲化木偶皮影剧目仍被冷落,乏人问津,老艺人纷纷离世,“接续断裂的偶戏古典传统”已时不我待。期盼在未来的全国性木偶皮影展演展示活动中,可以针对传统戏曲化木偶皮影剧目给予更多扶持,尤其是那些完善保留着古典木偶皮影表演程式和艺术规制的经典剧目,为古典木偶皮影剧目的薪火相传提供条件和机遇,让有志于木偶皮影的青年人才得到学习古典表演、继承传统剧目的契机。
从行业生态层面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既因势利导地发扬有利一面,又解决亟待突破的创作题材和主创人才等难题?如何尊重不同类型偶戏在市场受众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差异,研究不同类型偶戏的存续难度,并依据其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功能与多重价值,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扶植和鼓励政策?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木偶皮影艺术持续性保持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