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耳机,与普通的耳机原理略有不同:普通的听音设备,不论是小到入耳式耳塞,大到音响系统,都是将声波传入人耳,由骨膜带动三块听觉小骨振动,再将振动传达到耳蜗形成听觉的神经信号,而骨传导耳机,则绕过了骨膜与听骨,直接将振动通过颅骨传达给耳蜗。
在产品实现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骨传导耳机不需要让声音通过耳道传输,可以把单元放在耳朵以外,因为不影响听环境声,所以往往被跑步、自行车等运动爱好者选用,保证运动过程中同时保持对环境的警觉,保障安全。而除了民用场合以外,专业领域,如安防等,骨传导耳机也是常用的收音设备,原因同样是在通话过程中保持对环境的感知。当然也有比较极端的产品,比如最早做全面屏的夏普手机,远在小米MIX之前就拿出了三面无边框的Crystal系列,因为顶端没有耳机听筒开口,夏普就选择用骨传导技术替代手机听筒的扬声器。
那么问题来了:骨传导的原理,相比普通的耳机,音质一定不是优选,那除了上面所说的运动和专业通话,还能用来干什么?——结论是,还有什么你需要保持与现实沟通,又需要听耳机的场合,骨传导耳机往往都有意外的惊喜,而这种场合,往往又不需要追求绝佳的声音素质。
比如:
手游开黑,《王者荣耀》五人黑,全开外放五个人不同声音场面太乱,塞着耳机又无法沟通,骨传导耳机是绝配:既不会让你错把别人手机里的警报当成你的英雄有危险,也不会连续听到五个人手机同时响起“我方水晶正在遭受攻击”,更不会让你塞着耳机错过了队友亲口说的团战指示……
听歌看电影,但又需要随时听有没有人喊话的,比如在家或办公室:再也不用担心领导和“领导”的命令没有听到,又可以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听歌看电影;
对音质要求不高的地铁换乘通勤党,不会错过报站等信息,追求音质的地铁通勤党会选择降噪耳机,但安全性会大打折扣;
煲电话粥、视频聊天等,骨传导耳机因为不塞耳朵不损听力,更不会感到闷热,特别值得尝试。
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广告上不会告诉你的潜在加成,只能依靠用户慢慢挖掘。对于骨传导耳机厂商来说,想试图打产品的受众面,除了运动爱好者,也需要给 普通的消费者一个“这东西不仅仅是概念,而是真的能实现什么刚需”的产品形象。庆幸的是,骨传导这个产品,它的用户画像天然就是外向型的,不论是运动还是娱乐需求,对应的用户,大多都有爱分享爱晒的张扬个性,骨传导耳机在跑步圈子里火起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说它还能在手游圈子里小火一下,只是还没人发现而已。
至于产品,骨传导耳机基本是一个寡头垄断的领域——AfterShokz韶音,基本占领了高端骨传导运动耳机的市场,特别是在跑步和单车运动爱好者群体中。笔者作为AfterShokz的旗舰产品TREKZTitanium的老用户,曾经对骨传导的关注点更多关注在佩戴、漏音甚至音质等硬指标上,但在一年的使用中发现,骨传导因特殊的产品构成,用途,或者说玩法,才是更有意思的。
前些时候我拿到了AfterShokz新一代的骨传导耳机BREEZ Titanium,对定位略低端的BREEZ新品,好奇要远大于期待:
TREKZ是一体设计,BREEZ换用了分体设计,标榜运动的设备这样做行不行?运动体验确实略差于TREKZ,但依然合格。
TREKZ曾出现的问题,比如和眼镜冲突、绕颈佩戴过长的问题解决了吗?有明显改善,至少戴眼镜戴耳机,之间不会打架,绕颈直接贴着发际线下缘走,佩戴较标准版Trekz舒适,但据说Trekz也有个缩短版本适合亚洲人使用。早先的产品,过多考虑国际市场,针对较大头型设计,导致绕颈长度过长,后颈处头发、衣物与绕颈耳机有较多冲突,这也是产品选购时,不亲身体验下永远也不知道这副耳机的尺寸是否适合你的原因之一。
还有什么惊喜?
麦克风比TREKZ好用太多。稳定性和连接便利性一如既往地好。
BREEZ虽然定位低于TREKZ,500元左右售价比TREKZ低了一半,但因为分体式的设计,头戴部分的压力反而更轻,连线设计在运动中稍弱,但在上述的特殊用途挖掘时,丝毫不弱于TREKZ——更惊喜的在于通话质量,一体式的耳机,麦克风会放在耳朵位置,尽管可以装配指向性麦克风,但与直接在颈部的收音相比,通话质量还是弱了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