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城市的商场里出现了一种像电话亭子一样的小屋子,尽管品牌各有不同但是本质一样——迷你KTV,就是提供给人唱歌的地方。
▲ 虽然迷你KTV遍地开花,但是各个品牌的整体外形和系统功能大同小异。
这种迷你KTV占地也就2平方米左右,三面都是玻璃。从外面看向里面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般都有两个高脚凳、一对儿麦克风和耳机,以及一个大屏幕。如果是声动梁尘的,唱罢一曲之后还能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站上秀给大家看;如果是五音不全就想吼两嗓子的,放心,房子的隔音效果很好,外面完全听不见。
▲ 房子的隔音效果非常好,外面不会听到里面的情况,就是能看到里面的表情,稍有尴尬。
我也问过一些朋友,会不会去尝试一下这种小玻璃房子式的KTV。得到的答案很极端——要么是打死不会,要么是乐此不疲。
尽管如此,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出现这种东西,而且参与进来的品牌和资本也越来越多。那这个迷你KTV为什么会火,这里面有没有虚火在呢?
▲ 某迷你KTV系统的操作方式,能够在社交平台分享是吸引人们的一大法宝。
先简单说说KTV的发展史吧。KTV起源于日本的Karaok“卡拉OK”——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跟“迪厅”一样土——它的日文本意是“没有人伴奏的乐队”。上世纪90年代满大街都有“卡拉OK”和“练歌房”,非常火。但是环境水平良莠不齐,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小“卡拉OK”的歌曲版权基本上为0,所以它们很快被一些平地而起的KTV巨头取而代之。环境好、服务规范,还提供酒水和餐饮,迅速成为了情侣约会、朋友聚会、公司团建的首选。
现在这些大型KTV依然还在,但是生意却每况愈下,不是大家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事实上朋友聚会大家除了吃饭、唱歌,依旧很难再想出什么别的更有创意的方法——而是文化现象有了很大不同。
我是个80后,我小时候大江南北同唱一首歌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家到了KTV很容易找到共鸣。但是现在不一样,文化的多元化和圈层化导致每个人几乎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虽然没到“吾之蜜糖,彼之砒霜”那么夸张吧,但是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大家哪怕在一个单位工作,甚至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喜欢听的和喜欢唱的歌已经完全不同了。
现在我们再进同一间KTV就非常尴尬了,要么大家一起唱老歌,要么你唱的我完全不懂,甚至接受不了。
▲ 根据市场分析,迷你KTV的市场规模达到31亿。
迷你KTV找到了这个痛点,它的空间决定了它是小圈层,甚至就是自己去唱,分享功能又满足了社交需求。而且掐准了碎片时间,在商场吃饭排队等位,或者等着看电影之前都可以打发一下时间。
就在迷你KTV这么火的时候,一些代理商却站出来说:这东西其实很难盈利。
有的厂商对代理商的承诺很好听,这种迷你KTV的设备代理费很便宜,1万来块钱就能买一套。然后1台设备你就能月入两万,可以“一本万利”、“躺着挣钱”……听起来一股掉渣烧饼的味道。
▲ 确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迷你KTV都是在热门的商业区。
但实际上一旦你加盟代理,你会发现商场的场地租金,无数其他品牌的挤压竞争,都是巨大的运营压力。厂商把挣消费者的钱这种柴米油盐的事情交给了你,而自己只负责拿着数据去和投资人画大饼。
迷你KTV现在还在烧钱扩张,而未来市场冷静整合的时候,那些中间代理商一定是最大的输家。
这或许才是最值得警醒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