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峥嵘岁月,90年砥砺前行。7月28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以下简称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晚会由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共同主办。晚会围绕“不变的军魂、强军的梦想”的主题,通过《立魂·红色军队奠基》《浴血·背负民族希望》《奉献·筑就钢铁长城》《强军·迈向伟大复兴》四个篇章,讲述了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晚会综合运用领唱、合唱、舞蹈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以舞美、灯光、音响、投影、视频、舞台机械等多种舞台手段,呈现出恢弘壮丽的舞台效果。
晚会幕后团队阵容强大:总导演杨笑阳,也是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总导演;舞美总设计孙天卫、灯光总设计沙晓岚、音频总设计何飚都是业内知名设计师,近年也曾多次合作国家大型文艺晚会;其他成员也都是行业精英;强强联合为晚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日前,演艺科技传媒在彩排现场对幕后团队进行了采访,了解了《在党的旗帜下》的舞美、灯光、音频设计制作过程。
一、舞美设计:设计巧妙 四两拨千斤
演出开场,大型浮雕面幕极富冲击力。绚烂的霞光映照着雄伟的长城,战士们高擎旗帜、奋力前行的群像栩栩如生,气势雄壮。舞台台口两侧,挺拔的柱石托举起熠熠闪光的八一勋章,“1927-2017”的红色字样寓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栉风沐雨的历程。浮雕面幕为金黄色聚苯板材质,长36米,高8米。柱石造型高17米,宽3米,厚2米,赭色聚酯材料,斑驳苍劲、朴实有力。在背景霞光的掩映下,两者的融合很好地烘托晚会恢弘大气的主题。
台口侧的柱石造型
晚会以人民军队90年奋斗发展史和精神成长史为主线,舞台重点呈现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舞美设计要按照晚会的整体要求,求新求变,突破自我是最大的挑战。”从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开始,孙天卫已在人民大会堂连续7年负责国家大型文艺晚会的舞美总设计,对此深有体会。
晚会时长90分钟,三十多个节目,艺术形式以合唱和情景表演为主,仅演员就达1200余名。人民大会堂舞台台口宽32米、高17.8米,大幕线至底幕16.5米,场地有限。而晚会要求实现演出场景的“无缝连接”,即“秒切换”,以达到整场晚会一气呵成的效果,这也是晚会的难点之一。
换一个角度看,困难和限制往往也是创新的源头。
如此有限的演出时空和庞大的演员队伍,阶梯平台不可缺少。晚会采用了推拉式阶梯和两层LED屏幕组合的嵌套式平台结构。平台长36米、高4.2米,共两层,20级阶梯。与之前晚会不同的是,该阶梯平台由12块异形造型拼合而成,可以按剧情需要迅速组合或分解。阶梯平台下安装有滚轮,便于移动,为了保证演出安全,演出中由人工推移。
嵌套式阶梯平台
阶梯平台的组合如同魔方,出其不意。在情景表演《乘胜追击》中,背景大屏幕及两侧条屏视频中,一队队帆船冒着漫天炮火在惊涛骇浪中渡江,两层阶梯平台迅速分解切换,重新组合转化为三艘大船,震撼地呈现了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场景。
据悉,为保证阶梯平台的演出安全,设计团队专门在部队训练场按照1:1比例搭建了模拟舞台,演员们专门花了3个月练习12块异形造型的组合分解动作,做到人、设备和表演的配合娴熟默契,才正式进入人民大会堂排练。
除了阶梯平台,要迅速完成换景,舞美设计形式上也做了很大变化。经过导演组和设计团队的多次讨论,基本摒弃了以往庞大的实体景片,而代之以视频、幕布、投影等更为轻盈写意的表现手法为主,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戏剧演出的时空假定性特色。
情景舞蹈《八女投江》的舞台设计最富代表性。开场是八位女战士在江边舞蹈的写实场景,刹那间,舞台仿佛瞬间翻转90度,伴随低沉悠扬的弦乐重奏,水面仿佛在舞台上站立了起来,蓝色波涛向观众铺面而来,在红色灯光的映照下,8位女战士用充满情感律动的现代芭蕾动作,向天幕飞舞,呈现了一种悲壮的美。这里的江水效果是采用威亚吊起的幕布,演员也由威亚吊起,蓝色波涛采用大面积投影,配合灯光与表演。
如何实现舞美布景与灯光、视频、投影等舞台视觉形式的有机融合,是晚会的又一难点。
在情景表演《地道战》中,巧妙地在两层阶梯平台前加了一组带有孔洞造型的特制景片,景片上喷涂有土地肌理的色彩,内藏有小LED灯照明,由其与LED大屏幕形成了一道36米长、3米宽、4.2米高(两层)的“地道”。景片和灯光、投影、视频色调均采用接近土地的黄色,多种舞美手段融合,军民们由LED大屏幕上预留的7个“门”内出场,在其中与敌人战斗或休息,生动再现了当年地道战的场景。
背景主屏幕、两块边幕条屏和平台的两层LED屏幕
《地道战》中运用的景片
在《上甘岭》中,多种舞美元素的结合呈现了强烈的舞台效果。阶梯平台上,众多演员托举幕布,在大屏幕视频、投影和灯光的共同作用下,上甘岭时而为山梁,时而变化为坑道,塑造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效果。
舞台设计适应了人民大会堂的特殊性,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也使得舞台空间更加丰富多元。
二、灯光设计:色调单纯厚重 用色宁少勿滥
晚会的视觉效果中,灯光、投影是两项重要元素。为表现晚会恢弘壮美的史诗风格,灯光和投影整体追求单纯的色调,追求油画长卷般的观感。
晚会灯光总设计沙晓岚将晚会的灯光特点总结为三点:
灯光色调紧扣晚会主题。晚会表现的是人民军队90年的光辉历程,因此用光和色调上必须有历史感,不能轻飘飘。
把握节目情感,合理运用光色。用色单纯不是灯光不用色,而是把握好每个节目的情感情绪,合理进行冷暖色调的处理。当然,包括投影素材的光色比例。这样,让特定情景中的灯光和影像在不经意间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调整好灯光投影的光影效果与舞美场景和服装的色彩关系。灯光的亮度和颜色一定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深化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力、感染力。不可滥用色彩,以免破坏晚会严肃的艺术气氛。
整体上,晚会的灯光设计风格要求是保持舞台艺术的完整;灯光有层次有份量、不花哨,每个节目追求画面感即油画质感;用色宁少勿滥,以保持色彩的单纯和厚重。
三层观众席的灯具
舞台上侧台口吊挂的灯具和返送扬声器
三、音频系统:用声音呈现史诗
晚会的演出形式以领唱、合唱、情景表演为主,由于不同于以往的演出形式,需要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场景,有较多的变化,因此,舞美场景切换多,舞台机械变换复杂,演职人员众多;同时,很多演出场景是表现战争的枪林弹雨、新中国的建设,因此,导演组对音频系统设计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在保证舞美效果的同时,要保证声音的效果,体现军魂、军威,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还要求采用5.1环绕声系统,真实还原战争场面,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负责音频系统设计的何飚及其专业技术团队,经历过众多类似文艺晚会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人民大会堂的现场环境也深谙其道。
根据晚会表现内容、演出形式特点及效果诉求,何飚老师在进行音频系统的设计时,经过反复考量,一改以往立足室内演出、实用的思路,进行了新的尝试,对于主扩声扬声器选用了在大型音乐会、体育场馆和户外场有出色表现的L-ACOUSTICS K1,其有良好的声音品质和指向性、远距离的投射和低频/超低频的投射能力;同时,配以大功率的驱动,以吻合节目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激战场面和激昂的情绪。
整个会场的扩声系统,舞台两侧各吊装了12只K1加3只KARA;舞台两侧的下面各放置了4只L-ACOUSTICSSB28;在舞台前的中间部位,均匀分布了4只KARA,为观众区中部前三排补直达声,提高该区域的清晰度;由于大会堂的场地宽达76米,而且是弧形的,因此在两边超低音箱上各布置了3只KARA,为两侧观众区补声。环绕声扬声器选用24只Electro-Voice 115 ,均匀位于一楼观众席上方的窗纱内,隐藏摆放。
舞台两侧吊装的主扩扬声器(12只K1加3只KARA)
中区的补声扬声器
超低扬声器加外侧补声扬声器
环绕声扬声器
另外,舞台返送系统涉及到众多演员的演出,必须要满足演员听得到、听得清,因此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于舞台机械及布景分层较多且复杂,演员演出还会穿梭其中;又由于人民大会堂特别的性质,不可能任意吊装,因此,音箱的安放位置需要反复找点试装。最后,在舞台前,分别布置了12只4英寸GRF扬声器;在舞台上,舞台两侧、八一勋章造型背后、舞台下、舞台二楼等都布置了点声源音箱,满足了众多演员整齐划一的表演需要。
舞台前区12只GRF扬声器
何飚团队的现场负责人王海东向记者介绍道,在系统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采用SOUNDVISION辅助设计,扩声系统设计了充足的裕量,使用扬声器的数量比以往要多,共用了有130~140余只音箱,保证了台上、台上无死角覆盖,并使声场覆盖均匀;还要尽量隐蔽,保证好的视觉效果,如舞台前区采用了之前定制的GRF监听扬声器,满足了电视直播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要求。同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与以往一样,是第一要保证的,从拾音、传输、调音台、功放都要做备份,并且所选配设备的品质也要有所保障,像主持人的话筒设计了手持与领夹两个无线话筒同时拾音,调音台采用DiGiCo SD5、SD8一主一备,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晚会经过反复审查、修改、打磨,不断优化。在现场调试过程中,面临两大难点。
首先,为了真实还原南昌起义的枪炮声、复兴建设的叮当声……特别对5.1环绕声效果进行了反复的试听、调试,根据现场的环境、音量的大小、音色的表现等进行反复调整,逐步完善,达到理想的还音效果。
另一个难点是,由于舞台返送系统的音箱布置较多、较分散,因此要调整到一个适当的音量,既要让演员听清楚,又不能让声音外溢到观众区;观众区扩声的音量也要注意一点,既要听得清楚,又要听得舒服,所以也是要反复的试听、调试。王海东表示,在这方面,他们经过多次的历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音已经成为一种记忆。
王海东介绍向记者介绍音频系统的调试
舞台、音响、视频、灯光、投影、舞台机械等多项元素的协调,以及与晚会内容的深度融合,保证了晚会现场和电视转播的整体艺术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军旅文化盛宴,为建军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