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游客对休闲度假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旅游演艺项目在全国落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是看似热闹的旅游演艺市场,除了屈指可数的老牌明星项目能够做到盈利外,不少新兴的演艺项目却鲜有盈利者,几乎全都处于亏损状态。
据略演艺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旅游演出实收票房35.7亿元,同比增长31.7%,但全年旅游演出的场次略有下滑,较2014年同比下降了0.7%。另外,2015年旅游演出停演也达到了46台之多,并且八亏一平一盈的行业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例如,万达试水旅游业的首个驻场演出项目《海棠秀》虽然在开业之初红极一时,但在经过近三年演出之后却因客源不足正式关停。另外还有部分明星演出项目虽然现在仍存活于市场,但却多靠补助来维持运营。对于景区和目的地来讲,旅游演艺能否起到提升营收的作用,以及延长游客驻足的时间?显然从目前来看,结果并不明确。
激增的旅游演艺项目
从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此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功夫传奇》、《长恨歌》、《金面王朝》、《天门狐仙》、《文成公主》、《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寻梦龙虎山》、《金山佛谕》、《嫦娥》等等一大批旅游演艺节目便相继在诸多景区(目的地)落地。
另外,在第一场“印象”演出在广西桂林上演后,更是掀起了一股“印象”热潮,紧接着印象系列又相继推出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等作品。除此之外,“又见系列”也在市场走红,并相继推出了《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又见敦煌》等等。
近年来随着《宋城千古情》等一批明星演出项目的带动,全国旅游演艺项目的数量更是大幅增长。而凭借《宋城千古情》的成功,宋城演艺跨区域扩张的步伐更是大幅加快。截至目前,宋城演艺通过异地复制,形成了杭州宋城旅游区、三亚宋城旅游区、丽江宋城旅游区、九寨宋城旅游区等十大旅游区、三十大主题公园,宋城千古情、三亚千古情、丽江千古情、九寨千古情、惊天烈焰、穿越快闪等五十大演艺秀,以及中国演艺谷等数十个文化项目。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地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已达到300个以上。值得注意的还有,据道略演艺发布的报告显示,36.5%的实景类、主题公园类旅游演出,却贡献了76.3%的市场票房。2015年实景旅游演出和主题公园类旅游演出剧目数量共有71台,占总台数的36.5%,但票房收入却占到旅游演出总票房的76.3%;剧场表演类旅游演出剧目数量有124台,占总台数的63.5%,票房收入却只占到了23.7%。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发现,多数演出项目仍然处在亏损的状态。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观看演出的人次逐渐上升,但演出的利润却在不断下滑。对于蓬勃发展的旅游演艺产业来说,出现这一现象无疑就颇为尴尬。
多因素正蚕食演艺利润空间
作为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产物,旅游演艺一经诞生就被各界寄予厚望。但是一台文艺演出,尤其是大型的旅游演出项目,为了追求视觉的震撼效果,往往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庞大的演员阵容。另外,除了布置场景、人员培训、设备等需要超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外,后期宣传、运营仍的资金投入仍然花费不菲。例如《又见五台山》的总投资就达到了将近5亿元,《上海千古情》、《张家界千古情》演艺及相关投资(拟)也都在5亿元以上。
而如此之高的投入对于景区(目的地)来说,显然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实景演出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非常大,属于“看天吃饭”,一旦出现雨雪、大风等不利天气,演出就会收到限制。另外,旅游淡旺季对于演出项目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如何提升淡季的营收仍是摆在景区(目的地)面前的棘手问题。
与此同时,这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旅游演艺是作为吸引游客到景区(目的地)游玩的“亮点”,还是游客到景区(目的地)游玩之后顺带观看?简言之,演艺能否带火旅游目的地?
旅游作为低频消费品,对于多数游客而言,单纯的去某一目的地观看演出并不太现实。而观察市场上的旅游演艺项目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又见”系列,还是“千古情”系列,事实上大部分的演艺项目都是选择热门旅游目的地,以持续不断的自然人流来作为保证。
另外,由于演艺项目前期投入较大,因而这也造成了演出票价相对较高的情况。动辄数百元的票价,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部分消费者对演出项目的消费。与此同时,伴随着众多演出项目的蜂拥出现,内容同质化现象开始充斥整个市场,使得游客对旅游演艺项目的期许在不知不觉中被拉低,从而又导致了整个旅游演出消费市场“良莠不齐”的尴尬局面。而要想实现以演艺带火景区(目的地),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
作为文旅板块的重要分支,创意仍是驱动旅游演艺不断发展的动力因素。演艺项目一旦不能抓住消费者的视线,显然必将会被市场抛弃。而只有让演艺回归艺术,与景区(目的地)双向影响,深度融合,旅游演艺才能摆脱停留在“热闹”的层面上,从而向盈利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