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关键词,读懂2017中国话剧演艺市场

  对中国话剧来说,2017年是特殊的一年。自1907年春柳社编排的《茶花女》片段和《黑奴吁天录》上演,到现在的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时光已匆匆过去110年了。
  中国话剧像一个幸运的孩子,从落地之初就营养充足,西方戏剧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积淀下的精华、近现代哲学催生出各种新兴戏剧流派的思潮、中国传统戏曲独有的古典美学内涵,都在其生长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养分。
  中国话剧又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它诞生于遍布战火硝烟的末代王朝,成长于几十年动荡不安的乱世,曾因成为革命宣传之利剑而遭到打压,也曾因特殊历史原因陷入冰封期,还曾受到新媒体新娱乐的剧烈冲击……这一切考验了话剧的生命韧性,如今,110年之际,话剧以其独特而昂扬的姿态,证明了她不可替代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用5个关键词,总结一下2017年的中国话剧市场。
  关键词1:110年
  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召开了纪念话剧110周年纪念座谈会。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出席并讲话。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主持座谈会。会议在回顾了中国话剧的110年历程后指出,我国的话剧事业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要求。徐晓钟、濮存昕、宋国锋、王志洪、白皓天等话剧艺术工作者就聚焦现实题材创作等方面做了发言。

  在“历史回放,舞台辉煌”的总标题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汇集110年来中国话剧的演出剧照、影像以及舞台资料,在北京、昆明、重庆等地举办了中国话剧110周年纪念展及学术研讨活动。如北京东城区政府、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了全国话剧优秀新剧目展演季;上海文广新局等举办了第三届上海国际喜剧节暨中国滑稽戏诞生110周年展演;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举办了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演出季等。

  关键词2:原创性
  纵观2017年的话剧演出,不难发现原创剧目、经典保留剧目及国外剧目以三足鼎立的方式构成话剧演出格局。原创剧目中,现实题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如话剧《谷文昌》、《平凡的世界》、《千字碑》、《淮河新娘》、《家客》、《十八洞》等。

《淮河新娘》

  自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开掘有表现力和生命质感的创作资源,已经成为话剧工作者的审美共识;在创作过程中,则努力探讨话剧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创作的主流。
  原创历史剧占有一定篇幅。这类戏剧多取材于历史文献和古老传说,或塑造先贤志士,如话剧《大清相国》、《詹天佑》、《此心光明》;或讴歌民族精神,如话剧《甲午祭》、《天下粮田》。

《大清相国》

  对历史剧的探索,反映了话剧创作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创作者选择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将舶来形式与民族内核进行艺术融合,努力创作出具有东方神韵和东方气质的话剧作品。
  关键词3:戏剧节
  2017年是各种演出活动十分频繁的一年,各种戏剧节、展演活动红红火火:
  文化部艺术司与北京市文化局主办了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
  北京市文联、团市委、北京剧协、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了第十届北京青年戏剧节;
  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国家大剧院主办了“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作品邀请展”和“青年导演作品邀请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主办了建院65周年纪念演出季;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了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
  北京喜剧院主办了第七届北京喜剧节;
  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了第五届乌镇戏剧节。
  优质剧目以及惠民票价,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话剧欣赏者和爱好者,也激发了话剧从业者的热情与激情,双方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4:全球化
  2017年,中外戏剧交流频繁。外国戏剧来华演出剧目多、演出多,名导演、大体量、大制作的作品较往年有所增加。一些经典名剧纷纷在中国舞台登场亮相:如《兄弟姐妹》《俄狄浦斯》《海鸥》《贵妇还乡》等。

《贵妇还乡》

  鼓楼西剧场演出制作了《烟草花》、《婚姻情境》等多部引进剧。
  中外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从排演外国经典开始向排演中国作品的方向倾斜,偏重于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和新创作品的演绎,像《酗酒者莫非》《铸剑》《新原野》等都是这种新的合作模式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话剧儿童剧工作者也对国外经典作品作了新的阐释,打造了儿童剧《李尔王》、话剧《罗刹国》等。

儿童剧《李尔王》

  本年度中国话剧走出国门、中国演员与国外导演合作等现象也日益增多。《罗刹国》参加了阿维尼翁和爱丁堡戏剧节等活动,国家话剧院与希腊国家剧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关键词5:抢票热
  以往谈到话剧,人们总以为它是迎合知识分子品味的小众艺术。其实,如今的话剧已经成为了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很多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也纷纷回归戏剧舞台进行演技的磨炼,以演出话剧为荣耀。
  北京人艺的《茶馆》《窝头会馆》汇集了一批实力派戏骨级好演员,他们粉丝甚众,很多观众排队长达十几个小时准备购票。当得知戏票售罄时,观众情绪激动,久久不肯离去。

购买演出票的观众队伍排到了剧场外

  票房不完全代表艺术品质,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话剧艺术在大众心中的文化位置。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低潮期之后,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观众选择了回归剧场。
  2017年,张国立、靳东、陈数等演艺明星、名人“回归”或“跨界”话剧舞台。2017年,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茶馆》有了“川话版”;开心麻花有了第三部由舞台搬上大银幕的电影《羞羞的铁拳》;多家院团举行多场剧本朗读活动,与当代话剧发展相关的理论研讨、青年评论活动日渐活跃……这一系列的新变化、新气象都在从不同的方面暗示着中国话剧未来的可能,体现着中国话剧当下发展的阶段特征。

发布0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1999-2019 音响网™®
 咨询:400-6787-160 0755-26751199(十二线)

触屏版电脑版

  • 音响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