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不再用狭义的立体声概念去规范现场扩声,就会打开许多削减输入通道数量的可能性。
Ales Stefancic简介
Ales Stefancic作为主扩/监听调音师已有逾20年的工作经验,他还担任过Siddharta乐队的技术总监和调音师。同时也是欧洲斯洛文尼亚的一名音乐人,拥有项目工作室。
我读过(也写过)很多科普数字调音台不同架构方法、如何管理大量输入的文章。在这些科普中,有一种管理方法备受推崇:即把通道编组到不同母线输出,这样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处理可能,也可以保留原来正确的增益架构不变。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把输入通道分配给DCA推子进行控制。这些方法都可行,我建议自行摸索哪种工作流程最适合自己。
在正式往混音台分配输入通道之前,首先探求是否可以减少通道数量。我们要是能从音源开始考量如何管理通道,就会发现在接下来的链路工作中,有很多受益之处,包括减少舞台杂乱的现象、尽量避免潜在的相位问题,还能减少必须控制的通道数量。
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能够决定什么才值得输入到我的调音台。
音源
首先考虑的对象,当然是声音。如果舞台上有一个独立音源需要扩声送给听众,那就需要在音源前面放置一个话筒,或者把音源连接到线路电平输入。
这里有个技巧能判断什么是独立音源。
比如,流行乐/摇滚乐的鼓组里边有非常多不同的元素需要控制,所以通常每种鼓配一个话筒。不过如果是爵士鼓组,我们会把整个鼓组视为一个音源,也可能划分为两个音源:底鼓和其余部分。再往爵士鼓组添加话筒,就只是徒增工作量。
我在思考某个应用场景应该采用多少个话筒时,会根据音源包含的元素和它们需要在混音中表现出来的效果进行配置。在设置舞台的时候记住这个思路,能够减少混音时需要处理的输入通道数量,而且不会对最终的声音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要考虑的是同一音源附近的话筒数量。如果同一个高音量音源由附近两只话筒拾音,那我肯定要被那两个输入之间出现的相位问题搞到吐血的了!
同样影响我最终配置话筒数量的,还包括判断话筒是否互相干涉相位,以及大家知道的演出时间紧迫问题。如果我可以应用3比1定律(译者注:话筒摆位原则,为减少两个话筒之间的相位抵消,须让话筒之间的距离不少于单个话筒与声源距离的3倍。比如两个话筒距离音源各10厘米,则话筒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厘米),顺利最小化两个话筒之间的相位问题,那我不介意把它们都放到混音中。不行的话,我就要再三考虑修改话筒放置位置,甚至拿掉一个话筒。
这种考量在乐团和合唱团里尤其常见。对于这些较大型的团体,话筒数量很容易暴增,难以管理,所以仔细考量不但有利于减轻工作负担,也可以提高声音的整体清晰度。
数量配置是一种主观决定
那如果特意给某种音源双倍配置话筒,妥当吗?我们经常看到底鼓、军鼓和吉他箱这样做。话筒数量的配置是一种主观决定——如果你的混音风格需要给特定音源配置双倍输入,那不管怎么样,你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
我给底鼓双倍的话筒,不过通常不是同步配置,两个话筒其中一个拾取重拍和快节奏音乐,而另一个拾取慢歌和弱音信号。但是,在数字调音台上,通过复制输入通道,不同声音做不同设置,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而且没有任何相位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给吉他箱配两个话筒。对于单声道吉他箱,如想把话筒放到不同点位以求不一样的声音效果,往往会因为相位问题而得不偿失。
我尽量做单声道的混音,试图让听音区的每一位观众都获得同样的声像。如果场地左边的听众听不到右边的吉他箱,因为它在立体声混音的右侧太远端(反之亦然),那么为了获得右侧几个听众才能察觉到的立体声效而配置两种不同的声音是毫无意义的。
除非你用立体声像是为了获得某支歌曲里的特殊音效,不然我都不建议给吉他箱加倍配置话筒。还有,如果需要更宽的声音覆盖面,可以试试输入加倍,在仅仅一个输入通道中应用特定音效。我认为这样十分有利于减少相位抵消,有利于从单个话筒中获取更直接更清晰的声音。
改变思维
有什么是我们默认的立体音源呢?我们当中很多人会认为带立体声输出的键盘是立体音源。但是如果再回头想想单声道,正如我前面描述到的,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立体声像有时候都不算是立体音源。
比方说,钢琴通常都有低频和高频,低频送到键盘立体声输出的左边,高频送到右边。但是如果做完全的立体声混音,那么有一半的听众只听到低频,而另一半只听到高频。
为什么不试下捕捉键盘单声道输出的全频响应,然后同样在单声道混音,让整个听音区提供一致的声像?如果用于主声音合成或低音合成,你至少可以试试只把单声道连接到键盘。反正默认单声道混合,那为什么要浪费多一条调音台通道呢?
我明白要在音乐节上应对新的表演,这种方法可能不太实用。不过,如果你面对的是特定乐队的常规表演,就可以尝试把两个立体声通道放到一个单声道混音位上,看看是否能在整个听音区创造出更为一致的声像。
在这个通道数量爆炸增长的世界里,调音台支持我们处理比以前多得多的通道,但简化设置依然是种十分值得思考的课题。谨慎地审查输入列表,你可能会发现还可以削减调音台上的输入数量、舞台话筒(和支架)的数量,缩短设置时间。
在考虑什么应该保留、什么应该舍弃的时候,最启发我的是自己对现场扩声系统的看法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从一个超大型监听系统转变成了一个有扬声器朝向室内听众扩声、无论人们坐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致的系统。
一旦我不再用狭义的立体声概念去规范现场扩声,就会打开许多削减输入通道数量的可能性。希望你也能对此有所思考,去探索是否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