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数码行业的发展趋势:硬件的未来是软件、软件的未来是网络、网络的未来是智能化。
对于高傲的专业音频行业,大部分硬件厂商还在探索软件化,但有几家已经迈出网络化的步伐,其中走得更远的,应该是 MOTU,国内也叫“马头”,他们有更深的网络化思考,因为——
MOTU 的基因跟同行不太一样
班底来自.. 麻省理工学院
93个诺贝尔奖得主不算什么..
学校还出了“互联网之父”
不搞网络都不好意思见老同学
当然,为了能混入音乐行业,MOTU 还有不少员工来自伯克利音乐学院...
凭借刚上市的 M 系列,MOTU 终于重回大众视野,公司首次做这么入门的产品,战略很成功,在 Focusrite 和 PreSonus 统治的入门市场抢走一大块肉,不过我猜工程师们心有不甘,毕竟——
他们的核心技术是网络化声卡
AVB/Pro Audio产品线
目前 MOTU 声卡分三种驱动软件:M 系列一个驱动、“Audio”产品线 (现有 10 个型号) 一个驱动、而 AVB / Pro Audio 产品线 (17 个型号) 是另一个驱动——并且代表了 MOTU 的新一代声卡技术,我们今天会评测其中一款:
Ultralite 系列(半机架)
可以看成是 M 系列的“完整版”
M 系列发布之前,Ultralite 是 MOTU 的当家明星,2017 年升级到第四代 MK4,现在评测有点晚,不过我们的重点是——软件部分。如果你感兴趣 MOTU 的 1248、624、16A/8A,它们只是接口和音质的不同,操作都是同样的网络化软件。
评测前得提醒一下:前方高能
惯例要先放官方视频,不过 Ultralite 视频太水 (视频教程却很细致)... 估计麻省人觉得不重要吧..
(所有图片点击放大)
对比一下各型号参数吧 ~
横向对比的时候我才发现,UltraLite MK4 很难找到竞争对手 ——
它浓缩了 1U 大声卡的接口数量
同价位没有这么多接口的
很合理的推测是,同样的价格不可能有产品赢得所有的优势,这么密集的接口就不得不分摊成本(尤其是模拟接口),因此 UltraLite MK4 的官方输入动态只有 112dB,毕竟是八路模拟输入,不过这里依然有惊喜:
主输出的动态达到 123dB
而且 5 组输出都是 123dB
现在万元声卡的趋势是将成本花在主输出,也就是用其中一组输出来“跑分”,其他输出的音质都打折扣,所以 MOTU 的做法真是太“老实”了...主输出和 Line Out 只有功能不一样,音质没区别。
如果你实在挑剔输入音质,并且有更多预算,MOTU 还有更高端的型号—— 624。
624 的输入动态有 118dB
这让 624 取代 UltraLite 成为了 MOTU 半 U 型号的旗舰,虽然模拟输出比 UltraLite MK4 少两组,但能满足大部分录音制作的需求 —— 6 路输出已经可以做 5.1 制作(如果担心环绕声音量控制,MOTU 有个功能是开启系统音量控制,用键盘操作)。
虽然 MK4 没有同类对手,只好勉强找 Steinberg UR-RT4 作为对比,UR-RT4 和 MOTU 624 的测试成绩来自俄罗斯 IXBT 网站。
MOTU 的这次评测体验非常奇特,这家公司的想法确实与行业主流不太一样..
他们好像完全不在乎产品推广...一套沉闷的外壳用 20 年...怎么会想到用网页端来控制声卡呢(隐约感觉这是未来的趋势)?貌似没有任何改动就把调音台缩小成了声卡... 还有那个逆天的超低延迟是怎么回事...
麻省理工团队确实骨骼惊奇
对 UltraLite 感兴趣的应该都专业的音乐人,所以结尾我们要假装给一点专业意见:
• 不用在意声卡是否 USB-C 接口,目前 USB-C 声卡都是跑成熟的 USB 2 协议,我们一直是用绿联的 USB-B (方口) to USB-C 转接线直插笔记本,各家的声卡键盘都稳定;
• 美国工程师不可能用中国的浏览器去测试,所以别用国产浏览器操作,另外网页端的控制界面貌似不能用 GPU,主要靠 CPU 运算,感觉起码要上到 i5 才比较顺畅;
• 苹果系统里感觉 Safari 比 Chrome 更省资源,尤其是 Safari 不在前端窗口显示的时候;
• 超低延迟需要足够的 CPU 支持,而且即使你用 64 Buffer 也比其他家的 32 Buffer 更快;
• MOTU 的调音台通道条没有 Preset,不够傻瓜化,你需要自己做一些 Preset 方便日后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