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30年的音乐及电影烧友,把自己这些年玩音响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下。将一位20年发烧朋友的文章做一些延伸,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 过多的音染,会干扰人对音乐整体的理解
一些胆机或者音染很重的晶体机也许由于音染的缘故变得好听,但这会使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好听那个点上去了,造成大脑对声音某些频段声会主动接收得更多。
或者如胆机过多音效(其实是失真),也会造成对音符的表现有一定的干扰,因为音乐是整体的,不是分割起来局部来听的。所以音染会对音乐的整体表现和欣赏造成干扰,影响了对音乐深刻内涵的领悟。
可是,发烧友恰恰最喜欢和津津乐道却是声音的某些特点,或者是声音的音效(比如声音变的非常柔软,是直达音声音失真了)情况,对没有特点的机子往往不喜欢,因为很多发烧友发烧的就是听音效和声染,其实,很多功放为了讨好发烧友,声音做得都有些特点,是很想讨好音乐爱好者的,但我觉得更多是出于商业目的。
所以,我认为一款功放的好坏标准是,出声后,只有沁入心灵的音乐,以及音乐带给自己感情的波动,根本不会让你注意到高低中音,也没有撼动的音效,这个才是真真正正的好音响。
好的功放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音符抓住了你的神经,而不是让器材的特点抓住你,比如声音中的华丽,亮丽的高音,声音中庞大低频等等,如果有这些特点,那么这个器材在我眼里,就不是一流的器材,是有缺憾的器材,玩到越深,到最后才知道,越是平衡中性,越是少特点的器材,才是好东西。
二、伪细节造成了声音的不耐听
很多系统,由于谐波失真的缘故,给人感觉细节很多,高音穿透力真好,好像泛音也多了很多。其实,这种声音不耐听,因为很多是奇次谐波的,长时间的聆听,会让人感觉疲倦,过多的伪细节造成了人注意力的转移,人本能的对那个声音敏感起来,最后听1个小时下来,人疲倦不堪。
不知道大家在音乐厅有没有听过没扩音的现场演奏,会发现声音收得比较快,哪有那么多的泛音,但是动态和密度很好的,过多的泛音其实有时是不正常的。(如果以影音党来说:非常刺激耳朵的刀剑高音,夸张的拳拳到肉的碰碰声,有可能是高低音频段在喇叭及功放制作的时候,做了特别的调整,凸显了这些频段。想要知道有没有做了这样不当的处理,使用大编织的古典音乐会蓝光碟或以古典多乐器的背景伴奏就可以辨认。当声压开大到影院系统要求体感的90DB以上,会发现有些频段的声音,让人受不了,明显过高或不足的,就是系统发出的声音不正确,而在乐音连续的播放是判断的好时机)
三、 音响是工具,声音才是本质
很多烧友对器材的迷恋程度超过了音乐本身,比的是味道,喜欢的是器材的一些特点,而且,对器材的认识,也如同瞎子摸象,往往把一些特点当成了全部。如同,农民伯伯买了一个好锄头,整天欣赏这个锄头的做工工艺,锄头钢的含量,而压根不想用这个锄头去锄地,试验下锄地的效果,想想明年的收成。
其实我们买音响就是为了听音乐的,不是听器材本身的,很多烧友的浮躁、本末倒置,有的烧友到了很大年龄了,也没弄明白,究竟是我们玩音响还是音响玩我们。(看电影,也是一样,感觉震憾的效果,时间是很短的,更多时候应该要求的是声音的真实感及正确性,很多电影的背景音乐是古典乐,即使是动作片如:第五元素的女高音,碟中谍5的图兰朵,乃至今年奥斯卡热门的大片,都有大量的大场面音乐,真实及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无间道片段,蔡琴的歌声
四、所有音响出来的声音都是罐头声音
这个好像大家都明白的,从录音室的话筒,到调音台,到模数转换,到唱片,这几个环节,话筒的牌子不同,声音不同,一根线不同,声音也有不同的地方,最后唱片再由功放放出,到音箱,最后还原出来的声音,怎么能跟录音室听到的一致,所以,我们听到的是典型的罐头声音。
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个意味着什么,这个意味着我们听到的声音根现场出来的声音区别很大的,放出的声音也就是大概比划近似的的一种声音。但是,需要明白的重点是,比划的那些特点是还原音乐里面最重要的因素。
大家听过真吉他和音响吉他的区别吗?
真吉他的声音动态好,泛音好,有密度,有厚度,而音响出来的声音,就缺少了很多东西,比划达不到形神兼备,所以说,动态、泛音、密度、厚度,才是我们烹制音响罐头时要注意和加强的地方,否则,这个音响系统出来声音,就不是相对正确的声音。(影音部分的正确:是把录音时,原始的频率忠实的还原,使用(EQ)去拉动原始频率曲线,以解决影音室的问题,是下策,发烧音响的原滋原味,与高端影音系统的要求是共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