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旅游业如何追寻“破局”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给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旅游企业困中寻机、主动求变。中央和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为旅游业“减负”“输血”。政府和市场的努力能否让旅游业撑过漫长的“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刻?对此,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

被采访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厉新建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石培华

中青旅遨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韩杰

记者:近期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针对旅游行业的纾困政策,将对行业的恢复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厉新建:在此次疫情中,旅游业是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正是因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文旅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旅游业纾困政策单列了7条,加上各地配套出台的旅游业相关纾困措施,给了深处困境的旅游业极大的帮助: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缓交失业保险等政策着实让深处困境中旅游企业有了缓口气的机会,开放会议住宿服务采购、工会活动及会展活动的承接资格则为旅游企业获得更多机会提供了政策支持,文旅部门关于科学精准熔断机制的有关通知更是为消费者空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这些政策为旅游行业纾困提供了资金、机会和市场等各方面的综合支持,有助于旅游业复工复产、尽快恢复增长。

石培华:一是有利于提振旅游行业对度过难关复苏振兴的信心,体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旅游产业度过难关、振兴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切实帮助。二是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前提下,不断精准的疫情防控政策,为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活动创造更好条件,配套的免门票、优惠促销、文旅消费券等政策有利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三是有利于缓解旅游企业压力,各地针对文旅企业精准有力的金融政策为企业稳定资金链条,强化“疫中生存”能力,维持基本服务功能,稳住旅游市场主体,特别是稳住旅游就业,保护旅游服务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杰:旅行社是近两年旅游行业中遇到困难较多的业态之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出境游停摆,跨省游时常熔断,主业无法开展。政府部门出台的减免保证金、缓缴社保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压力,补充现金流,帮助企业恢复业务,扶持文旅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有序复工开放,推动文旅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行业注入信心,让广大旅行社感受到温暖,让行业人士感受到国家和管理部门在积极帮助旅游行业渡过难关,不仅缓解当前的经营困难,也为今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如何重点抓好这些抓纾困政策落地?在落地过程中存在哪些堵点和问题?

厉新建:好的政策能否让旅游企业真正有获得感,最终还是要看执行、落地情况。为了有效推动纾困政策扎实落地,第一,要加强纾困政策的宣传,让更多企业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同时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及时调研发现最新情况,为后续推出更丰富的政策举措奠定科学基础,第二,要加强各相关部门在纾困政策落实中的协同,把各相关部门的纾困工作凝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的政策目标上来,第三,要加强纾困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督导,避免出现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真正让政策惠及旅游企业。

目前政策落地方面碰到的主要问题涉及基于经营收入的相关减免,毕竟很多旅游企业已经很长时间没什么收入,更不要说利润了,因此这些减免的实际意义可能大打折扣;有些政策取决于疫情防控情况,比如有些地区因为疫情原因,会议、住宿的采购以及会展活动、工会活动等政府和机关单位购买服务需求还难以释放,因此对旅游企业的纾困作用就容易受到影响。

石培华:抓好纾困政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要统筹协调好旅游复苏发展和坚守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在涉旅疫情防控政策方面要做到统筹规划和管理一盘棋,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复苏。其次是保持政策的系统性、持续性和衔接性,疫情影响持续的两年多来,文旅产业受到的打击是全面的、系统的,单一领域、暂时性的纾困政策往往难以起到根本性的扶持作用,提振文旅产业,需要稳定资金链、疏通营销渠道、助力产品更新、维护服务质量多管齐下。

韩杰:目前,各地对旅行政策开放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比如北京从去年10月份暂停跨省游后到今年6月仍然没有开放,旅游企业的主营业务几乎停摆。同时还存在信息不对等、申请流程复杂等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让纾困政策落地开花。

记者:为应对不利影响,市场主体应如何通过创新产品、调整业务方向来适应市场变化?

韩杰:旅游企业要紧跟市场变化,灵活地做出业务调整。一是根据目前较火的周边游市场、本地游市场等热门消费场景打造系列产品,在跨省游熔断的情况下保证现金流;二是紧跟时事,将消费主力群体80、90甚至00后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作为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的主要依据,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三是抓紧政府部分相关政策,在政策支持下,做好人才、业务、产品、服务方面的各项准备,在机遇来临之时抢占先机,赢得市场。

新消费市场场景下,家庭度假群体成为旅游主力军,消费需求的增大,也对市场发展提出严格的要求,提升服务品质尤为重要。未来,要紧跟市场需求,将数据、内容、场景等核心产品元素全面打通,一体化服务于用户需求。通过打造多层次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推荐优质旅游资源、提供高性价比的出行解决方案。

厉新建:在充分用好政府的纾困政策外,旅游企业也需要密切关注到旅游市场在康养运动、小团定制、家庭亲子、深度研学、户外休闲以及微旅行、慢休闲、深度假等方面的新需求,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在产品创新、经营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着力;选择坚守的旅游从业者可以通过参加文旅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公益性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充电和提高,甚至为疫后新的旅游需求提前做好转型准备。

石培华:旅游企业与从业者大致上可以从心态和业态两方面强化,提升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是心态,疫情防控常态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加之以供给侧改革的加速,旅游产业已经不太可能回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旧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难以为继,等疫情好转、等政策扶持不太现实,树立变局意识,突破舒适区,闯出一条新路才是关键。其次是业态,本地游、周边游,城市文旅等业态的逆势崛起,体验化、多样化、个性化产品趋势日渐清晰,传统旅游服务行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大等一系列的现象都预示着新旧业态的更替,企业要做好轻量化、信息化、多样化转型,关注市场新动态和客群细分的新趋势,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动做好准备。

 

记者: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下一步您对助力旅游行业脱困发展有哪些建议?

石培华:政府部门助力旅游业恢复发展,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是坚持科学防疫,关注政策协调,尽最大努力在严防疫情其群体下为旅游产业运行保驾护航,破除旅游产业恢复的“隐性障碍”。第二是做好稳市场主体,稳旅游就业工作,加大在金融和财政领域对文旅企业的扶助工作,在特殊时期减轻企业负担,为未来旅游产业的全面复兴保留市场力量。三是将稳定就业和旅游人才队伍作为旅游行业纾困复苏的重点内容,并与其他战略结合,实施重点旅游人才行动,与盘活优化旅游存量相结合,针对性引导旅游人才供需对接,搭建事业平台。行业协会是联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最重要的工作时做好市场声音与企业需求汇集与反馈的作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对当下国内旅游发展的整体态势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真实情况拥有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知,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做好文旅企业内部互助机制的探索。旅游企业应该抓住复苏机遇,积极应对市场竞争,注重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兼顾业态的调整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推进商业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厉新建:保险代替保证金的制度很好,在脱困关键期还可考虑在旅游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部门之间探索形成保费三方分担协同机制,保险公司优惠一部分,政府部门以奖励的方式分担一部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旅游企业在保费方面的支出。从此次疫情对旅游业严重冲击的现实出发,未雨绸缪,逐步推动建立面临行业性困境时的行业救济制度或法规,以及企业经营性困境是的企业歇业制度。

从根本上看,旅游行业的脱困还是有赖于自由、便捷、安全的空间流动。下一步要利用科技手段、务实举措,在保证游客空间移动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做好防疫数据、预定数据等各类信息集成与综合,不断提高效率,提高旅游出行的便利性;积极探索“副作用”更小、更精准的熔断政策,低风险地区之间相互协作,建立更密切、更稳定、更可控的区域间旅游贸易流通机制;构建更科学、更权威、更及时的旅游消费空间与涉疫管控空间安全防范指南和流动机制,最大限度恢复游客有序的空间流动,帮助旅游业重建产业生态、促进运营复苏、加快恢复增长。

韩杰:从政府层面来说,政策制度加大扶持,比如适当开放跨省游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免或返还增值税,同时从政策上支持引导文旅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如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团建、员工疗养出行等服务,从报销制度、发票上予以合规支持。从行业协会来说,应发挥引导、协调作用,对行业层面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加以引导,妥善处理行业内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纠纷,维护行业的平稳发展。从旅行社层面来说,疫情影响的迷茫与低落已经逐渐散去,接下来应该尝试开拓新业务,加快业态调整,做好统一规划与部属,增加收入来源,强化自身的抗压能力,提前谋划何时以及如何实现复苏,为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下好“先手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元珍

资料图片

本期编辑 刘坤

发布0
加载推荐品牌资讯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1999-2022 音响网™®
 咨询:400-6787-160 0755-26751199(十二线)

触屏版电脑版

  • 音响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