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1-12 10:27:07
(
编辑:温情
) 【
大
中 小】
手机访问
|
|
【音响网资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受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强势推动,国产音响品牌开始陆续在大型活动中“露脸”,这对于多年来屈于国际品牌“阴影”下的国内专业音响行业而言是个大的突破和进步。然而,需要认清的是,在国内专业音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现实掣肘,正是这些掣肘严重影响着国内专业音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落后成为一大“顽疾”
二十年来,在国内专业音响领域,技术上的落后已成为一种“顽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它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门槛”,成为造成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差距的根源所在。也正是因为技术缺陷,国产音响只能徘徊在以价格取胜的中低档产品市场,严重制约着国内音响企业的发展视线。
与国际品牌相比,技术水平的欠缺主要受困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技术资金投入少。虽然国内一些厂家也从每年的销售额出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但和国际品牌占据销售额8%——12%的研发投入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二、人才匮乏。国内专业音响的技术积累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这个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高素质的技术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许多专业音响企业的负责人错误的认为,请一两个专家和技术人员就有了研发力量,却忘了研发是由团队来完成的,而且还要以硬件投入为基础。三、企业综合实力薄弱难以抗拒研发失败的风险。国内音响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实力弱小,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为后盾,很多企业难以抵挡研发失败的风险。
行业管理机构缺位和政策法规建设不健全
中国专业音响行业每年的市场份额大约在150——180亿人民币之间,在这样庞大的市场中,健全配套的工程建设考核标准和工程企业资质要求是一个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在专业音响领域,虽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工程建设考核标准,却没有颁布相对应的工程企业资质要求。对于要求高技术施工的专业音响工程,大部分企业的资质证书都是各协会自行颁发,加之音响市场的鱼龙混杂,协会权威性不足以及行业客户的“潜规则”,使得现有的政策法规在实际的运行中都被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规范行业发展的作用。
此外,就音响行业的管理部门而言,由于国内专业音响领域涉及到生产、研发、销售、工程安装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涉及到信息产业部、建设部、文化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部委,而这些部门都不属于专业音响行业的直接领导和监管部门,但又有所关联。行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却不知该直接找哪个部门。虽然“婆婆”众多,却没一个认这个“媳妇儿”。管理缺失造就的投机短视心里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更加加剧了的专业音响行业的混乱状况。
人才匮乏制约技术发展和管理提升
21世纪的现在,可谓人才济济,很多的行业都拥有着本科、硕士、博士、海归派等高素质人才。而专业音响行业里,此类高素质人才却难寻踪迹。由于专业音响行业特殊的行业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很漫长。据不完全统计,在专业音响领域,经理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拥有本科学历的只有3%,很多人认为连3%都不到,拥有全日制博士学历的不超过50人。
在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人才需求与现实几乎脱节,也正是因为人才的匮乏,国内专业音响企业研发投入偏少,资深专业人员缺乏,从而进一步制约了音响厂家的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准。这与国外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准相比都相差甚远。特别是近年来是国际专业音响技术研究领域由模拟化向数字技术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够熟练阅读英文资料并与国外专家进行沟和交流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具有国际对话和沟通能力人才的缺乏,又增添了音响行业人才的缺口。
国内专业音响企业的“管理之痛”
国内专业音响企业绝大多数属于民营企业,起点较低,管理较落后。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和作坊式管理阶段,相对于世界专业音响行业的发展潮流和发展水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距离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更是存在很大差距。
而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国内很多专业音响企业没有完整的公司架构、企业文化和战略规划,缺少系统的品牌经营和管理意识,没有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和股权改造机制;企业文化的个人色彩较浓和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较低,缺少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水平的管理团队。
重大工程项目的产品选择思维固化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演出市场繁荣,各地的大型工程项目和演出工程可谓源源不断,这对于国内音响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可悲的是,大型项目的产品选用上,很多工程指定使用国际品牌,认为只有国际品牌的产品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而对国内品牌却表现出了极端的不信任。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使得有些招标文件中鲜明的指出使用某个国际品牌的产品,国内品牌压根不在考虑之列。这对国内品牌而言,实际上等同于被剥夺了竞争的权利,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就这样被埋没在了不公平之中。
尽管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完善审批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也明确地指出“办营业性演出,除确实需要的特制器材外,应当使用境内器材和灯光音响设备。”可是,中国的知名音响品牌在国内市场遭受“白眼”的事例却越来越多。
可喜的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这些行业困境获得了一步步的改善,细数2011年专业音响灯光行业的亮点和进步,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中国专业音响行业正在一步步的突破这些长久以来的困境,向着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大步前进。
更多相关:
音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慧聪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音响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