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十四、漫步者的崛起
|
|
【音响网资讯】
漫步者的起家,一直觉得可以作为中关村“硅谷梦”的一个案例写进课本。某种程度上,和联想有点类似,都是没人又没钱的后起小本企业,最终却成长为本行业的领军巨头,只是规模上差了几个等级罢了。研究研究漫步者发家的路程,其实是很有意思,很多值得思索的。
老实说,直到2000年为止,漫步者其实依然不过是一线品牌中的一个,甚至还算不上比较强的一个。论品牌影响力,比不上创新,只是和轻骑兵平起平坐,论渠道能力,赶不上冲击波和轻骑兵,论资金和生产能力,更是比不了JAZZ、三诺之类南方大厂,也就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得一说,却也总摆不脱“模仿”的帽子。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说强不强说弱不弱的企业,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占有40%以上市场的巨头,不能不令人感慨。其实回头去看,笔者一位好友的话确实相当准确,而这句话也同样为漫步者上至老板下至工人所一致认可——“不是漫步者太强,而是别人犯了太多的错”。
确实,理一理漫步者12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漫步者除了少数几次外,很少站在“革命者”、“潮流领导者”的位置上,反倒是做第二个、第三个跟进者的情况多的是。但是,纵观12年的事件,令人惊异的,漫步者几乎从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仅仅有两次犯下来最多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错误,但很快得到了纠正。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漫步者的历史。
笔者一直想对漫步者的历史作一番研究,此前曾将漫步者12年的历史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跟随阶段、试探阶段、崛起阶段、称霸阶段。
1、跟随阶段,从建立到1999年初
在创立最初的三年,漫步者仅仅是市场上的一个纯跟随者,这一时期市场的领导者是轻骑兵、国立和冲击波,基本上主流的市场进步都是出自这三家品牌,漫步者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动作,就是默默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实际上,直到1998年底,《微型计算机》制作首本“DIY手册”的时候,里面给予漫步者的排名,依然是作为一个没有多少特色的新生品牌来对待的。
当然,这个阶段里,诞生了漫步者最富传奇的R1000T音箱,但是它之所以成为传奇,更多是因为和它同时代的产品几乎都已经停产,而不在于当年这款产品有多么惊人。
2、试探阶段,1999年至2001年底
这个阶段,之所以我称之为“试探”,是因为这个阶段漫步者表现出和其他三个阶段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在这一阶段中,漫步者的每一次重大动作,几乎都是“敢为天下先的”,而且动作之大,在今天来看可以算是惊世骇俗——第一批超高档2.0音箱、第一个国产纯多媒体低音炮、第一个国产4.1音箱、第一个国产5.1音箱、第一批超高档多媒体音箱等等。
在这个阶段里,漫步者的真实市场占有率,并未和创新、轻骑兵等对手拉开差距,但是层出不穷的新品新设计,令我们回头去看时,发现他实际是在不断尝试所能做出的所有设计,从中寻找可以站住脚的设计增长点。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漫步者几乎所有的经典设计模式的产品,都是出自这个阶段——1900系列不用说了,R201T系列也不用说了,漫步者历史上最成功的E3100实际衍生自R331T,而S系列实际可以追溯到R2.1T和R501T。
在这个时期,漫步者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依然只是“一线品牌之一”,但是通过在产品设计上的不断扩展,漫步者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这才有后来的爆发。
3、崛起阶段,2002年至2004年初
不可否认,企业和人一样,有时候确实是存在运气这个东西的。漫步者的崛起,除了自己的自身原因以外,和其他对手在这个时候纷纷出现问题也是分不开的。从2002年初开始,漫步者的市场开始飞速上升,而他的主要对手都在干什么呢?
创新这个时候,已经钻进了多声道化高端化的牛角尖,6.1、7.1的产品纷纷问世,价格高达千元以上的高档2.1也并不罕见,可是真正主流的500元以下的产品却越做越糙,越做越没有特色。实际上,这个时候,创新刚刚发布了AUDIGY,在声卡领域毫无对手;而苹果IPOD尚不成气候,创新NOMAD高居MP3之王的位置雷打不动。可以说,这是创新最辉煌、最狂傲、最不可一世,也是最活该倒霉的时候。回头去看,创新的衰落就从这最辉煌的一刻开始了。
最大的海外对手是如此,国内的对手呢?
轻骑兵这个时候正在纠缠于自己内部的问题,轻骑兵真正缓过来要等到一年以后,而那个时候漫步者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冲击波,则正在开始盲目的多元化,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老牌的国立,这个时候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麦博和三诺在这个时候还在忙于完成自己的外单,他们重新把关注力回到自有品牌上来,还要等到2003年以后。
曾经在2000年左右来势汹汹的JAZZ,这个时候已经在准备放弃零售市场,而从它分出去的鸿禧,后来被证明也没有几天好活了。
惠威?更不用说了,且不说这个时候惠威根本没有用心在做多媒体市场,就算用心,惠威走的也和这些厂商不是一条路线。
就像巧合一样,所有市场上本来和漫步者属于同一级别,能给它带来威胁的品牌,或者精力不在于此,或者纠缠于自己的问题腾不出手来。
当然,这其实不是巧合,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当时蓬勃向上、旱涝保收的O单业务上,是那个时代的标志,能够安下心来做自有品牌,提升自我的厂商寥寥无几,而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中,能够与漫步者平起平坐的,更是没有几个。而这里面,轻骑兵恰恰自己出了问题,创新则满身轻狂不可一世,这倒不能不说是漫步者的好运。
回头去分析,漫步者的崛起,具有几个标志事件和几个标志产品。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2001年下半年漫步者投产自己的扬声器生产线。
漫步者这个举动,在当时用户/媒体界和多媒体业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前者大多不看好,后者却大多予以肯定。
前者的不看好,基本是基于这样的看法的——漫步者这个时期的自产单元,品质可以算是相当的差,基本上还不如此前漫步者从外头买来的单元。实际上,按照笔者听说的一些说法,一些单元根本连合格都是很勉强的。这个确实是事实。不过这种看法,也确实是片面的、甚至是鼠目寸光的。不过可笑的是,在今天的一些类似的问题上,不少人还是有这样的鼠目寸光的眼光。
实际上,从整个业界的情况来看,漫步者毅然投资建立扬声器生产线并从银笛挖来设计人员,虽然短期内会受制于产品品质的不足,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摆脱了扬声器受制于人的局面,从而不需要在这一核心部件上大规模建立库存,同时,将这一利润最高的部件自产,大规模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已经可以看出,多媒体音箱的高利润时代即将结束,自己控制住扬声器的设计生产,对于未来的市场良性循环是极为重要的。
今天,回过头去,应该已经没有人再认为当初漫步者投入扬声器生产是个错误。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就是漫步者宝安工厂的投产。当然,这并不算是漫步者自己的先知先觉。实际上,轻骑兵、冲击波、国立等北派老大们的工厂南迁也都在这个时候。毕竟北京在制造业方面成本高昂、原材料供应和运输的先天不足在这个时候已经暴露无遗,而北方不适于音箱生产的固有弊端更是不可解决。
不过对漫步者自身来说,工厂南迁依然是一个重大事件。南迁以后,产品大规模上量特别是注塑箱的大规模生产才成为可能,可以这么说,如果漫步者依然留在北京,那么不要说老大的位子,能否活到今天都是问题。
不过与轻骑兵、冲击波等不同。漫步者宝安工厂投产后,延庆工厂并未关闭。其中的原因复杂,不足为人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除S2000之类的烤漆箱外,漫步者的手工箱如1900TIII等,100%依然留在延庆工厂生产,宝安工厂的产品,以流水线箱为主。
第三个标志事件,就是一个纯标志了。这就是2004年初,漫步者召开R1600TD的发布会,我将之视为漫步者崛起,进入称霸阶段的标志。
因为这次发布会,是漫步者历史上最后一次召开产品发布会,在这以后,漫步者搞过媒体活动,策划过市场促销,但再没搞过正式的产品发布活动。这标志着,漫步者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地位——它的新品,不再需要上市强推性的活动,就能得到最大的关注。毫无疑问,这个意思就是,他已经是老大。
而在这个崛起阶段,漫步者的标志产品,我认为有如下几个——
1、S系列
这是漫步者崛起的最标志性产品,因为这是国内多媒体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投入多型号的如此高档产品(惠威除外,在当时,惠威一般还不被当成一个多媒体企业),也是将漫步者直接从众多的一线品牌中拉出来的最关键的产品。
2、R1900TII
这款产品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其实它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这款产品本身,而是它是即将到来的2.0高潮时代的最关键的先行者。这款产品我们后面还要详细说。先放一放。
3、R331T和E3100
R331T本身并不算特别重要,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E3100的市场基型。而E3100作为中国多媒体音箱史上最成功的一款产品,连漫步者自己都说不清怎么取得这样的市场成绩。但不管怎么说,作为漫步者历史上,单一型号产量最高的一款产品(R201T、R1000T虽然产量也很大,但它们严格说属于系列产品,是由多个不同时期的子型号构成的),E3100最终完成了将漫步者的老大地位砸实的作用。
这个崛起阶段,是漫步者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使漫步者完成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转变——
第一,使漫步者从市场份额相对意义上的领先变成了绝对意义的第一,在这一阶段结束时,漫步者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左右暴涨到接近50%;
第二,使漫步者具有了从扬声器生产到注塑生产、木箱机械化等的全套生产能力,并拥有了涵盖整个市场的完整产品线;
第三,使漫步者的产品设计能力具有了明显超过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水准。
可以说,除了扬声器设计水平不高,以及产品工业设计能力不足,这两点相对于今天的漫步者还有明显差距外,这个时期的漫步者已经很今天很像了。
不过,漫步者历史上两次最大的错误(笔者个人认为的),也是出现在这个时候。
在笔者个人看来,漫步者的第一次重大失误,就是S系列上市阶段出现的品质问题。这也是漫步者第一次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S系列上市阶段,正值漫步者迁厂、扩大生产线的时机,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这个阶段的产品品质很不稳定。S系列由于原材料采购出现问题,导致全系列产品的数字音量控制电路都很容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莫名其妙烧毁,在S5.1原始版和S2.1D初版上,这个故障最为明显。
同时,由于开始使用机械化贴皮工艺,S系列的贴皮出现严重的问题,最夸张的情况下,用手一撕就能把贴皮撕下来。在S系列上市初期,产品返修率一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这是漫步者8年来从未遭受过的一次严重的品质信任危机。不过漫步者的处理是相当出色的,在S系列初版问世不到两个月时间内,随着问题的逐渐暴露,漫步者迅速重新采购了原件,推出修正的版本,并且积极为原来的用户提供更换新版的服务。虽然这个问题很严重,但是在没有扩大的时候,就迅速被缓解了。
当然,这里不能不说也有S系列价格高昂,用户本来就有限的原因,如果是类似R201T这样月产10K以上的产品,恐怕就算漫步者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
相对来说,今天的一些品牌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不能不说采取的对策很不妥当,有些产品,笔者个人虽然非常欣赏,但却不敢公开推荐,原因就是品质太不稳定而厂方又没有妥善的对策。鸵鸟政策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正视问题才是好的处理方式。
而笔者眼中漫步者的第二次失误,就是声迈这个第二品牌。
2001年开始的这段时期,由于受到杨炼杨大总裁手下“七大假洋鬼子”的影响,在整个音响界,所谓多品牌战略流行一时,漫步者也不能免俗推出了自己的第二品牌——声迈。
推出第二品牌,并没有什么不妥,而失误的是,在较长的的一段时间内,漫步者一直没有找到声迈的合适定位,这才是问题所在。
声迈的公开宣传,是定位于以游戏音效为主的消费市场,这个宣传目标也沿用到现在。不过老实说,这根本就是扯淡。以功能诉求定位一个型号或一个系列,这都可以,但用来定位一个品牌,根本就是瞎掰。一个品牌应该定位于一个消费群、一个市场空间,而不是定位于某种功能应用上。
声迈最初真正的原始定位,其实是定位于最低端入门市场,这点从最初一代声迈产品的价位其实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时期,漫步者的思路是将漫步者向高端移动,而将低端市场交给声迈,避免由于漫步者产品线拉得过长导致的品牌定位模糊等问题。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发现这个想法并不现实,尽管漫步者对声迈做了不少宣传,但是期望声迈全盘继承漫步者的低端市场依然是难以做到的,反过来,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声迈超高的性价比对漫步者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结果就是声迈逐渐变成了漫步者的一个鸡肋,如何为声迈定位,成为漫步者在之后两年时间里一个头疼的问题,而在这之后很长时间里,漫步者对于声迈的宣传几乎降到了零,多少也与之有关。这个问题直到2004年以后,才真正得到解决。
现在的声迈,虽然还维持着“游戏音效”这个口径,但实际已经被定位为“做漫步者不合适做的事情”的一个品牌。
什么是漫步者不适合做的事情?——三级以下市场的低价位竞争、市场低端的价格战、独立功放之类不适合拿漫步者去冒险的新设计……等等等等。应该说这个定位还是很合适的。
当然,声迈的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其兴衰也涉及到漫步者内部斗争的问题。不过不管怎么说,声迈作为漫步者的第二品牌,确实是走了一段不小的弯路的。
但是尽管有这两个失误,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与更多的厂商相比,漫步者的这种失误并非战略性的,更是很快得到了纠正。所以虽然失误是存在的,但并未产生严重的后果。不能不说,“犯的错更少”,这确实是漫步者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漫步者的成功,和联想有类似之处,柳传志的名言“一条新路,要试着先踩几步,踩实了,撒腿就跑”,是联想的一贯方针,我们也可以看到,漫步者的历程其实也是类似的,也许真的可以套用那句话——成功的企业都有类似之处,失败的企业,则各有各的失败原因。(当然,联想也同样摔过FM365那个大跟头,就是不知道是本来路就没有踩实,还是撒腿跑的时候绊了自己。我看两者都有吧?)
S系列作为漫步者崛起最具标志性的产品,其实自身还有不少问题。前面提到的品质问题造成的危机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是S系列在当时收到漫步者单元生产能力的限制,其实与同档次的惠威、创新等产品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所以漫步者在S系列上,仍然采取了性价比路线的策略,这也是我将S系列归入崛起时代的标志,而不代表漫步者已经称霸的原因。
漫步者当时在扬声器单元上的软肋问题,集中反映在S2000这款旗舰产品上。按照漫步者最初的计划,S2000应该在2002年底推出,但是单元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漫步者自己显然无力生产满足需要的单元(S5.1M的单元,已经是漫步者当时能够做出的最好的单元了。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同,实际上S5.1M的单元素质,要优于S5.1),而漫步者曾和银笛、惠威等都接洽,希望购买对方的单元用于S2000音箱,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达成协议,而S2000最初的主设计师,也于2002年下半年离职,种种原因结果导致S2000被搁置下来。到了2003年下半年左右,漫步者才正式决定采用自己研发的单元制作S2000,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改进,才使得S2000于2004年底问世,而此前这段时期,S2000由于一再推迟几乎已经成了漫步者的一个宣传包袱。不过,相对来说,笔者觉得S2000对于漫步者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它的实际市场影响力。
4、称霸阶段,2004年底至今
S2000在市场上的实际影响力,其实很小,漫步者最初一批产品,据说仅仅生产了200套,除去渠道样品和媒体样品,几乎剩不下了几台。而从推出至今,S2000其实也一直被以惠威T200系列为代表的产品所压制着。
但是,对于漫步者自身来说,笔者坚持认为,这是一款决不能忽略的产品,实际上,这款产品可以被认为是漫步者彻底结束崛起阶段、进入称霸阶段的最终标志。
从设计、生产角度来看,S2000对于漫步者的工厂是一个影响重大的产品,这是漫步者历史上第一次涉及到钢琴漆工艺、金属精加工等高端音响工艺的产品,实际上,在S2000的最初生产中,先后暴露出不少问题——生产线工人不带手套导致漆上留下指纹、金属拉丝不佳导致反光不均匀等等,此前多年生产中低端产品的漫步者,在S2000的生产中暴露出大量的潜在问题,可以说,有了S2000生产过程中的发现和整改,才有了漫步者今天在产品工艺设计和工业设计上的腾飞。
而从市场角度来看,漫步者在S2000身上,完成了一个市场定位的重大转折。此前,在2005年的品牌总结中,我就在率先指出过,2005年漫步者的一大特征就是放弃了多年来的性价比路线,而转入称霸阶段。
称霸阶段的厂商,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不走性价比路线,单品附加值要高于市场同类产品;
2、在产品结构上,对于主流的低附加值产品仅仅是维持,而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开发和推广高附加值产品;
3、对市场技术的发展主动性降低,对大部分缺乏确定性的产品,以跟进为主。
而S2000,恰恰是漫步者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称为“性价比不高”的产品。此前几个月,漫步者推出的R1600TD、R1900TIII等产品,虽然也属于价格较高得产品,但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依然属于性价比正常的产品。而S2000不然,这款产品此前的媒体预估价格多在1500元以下,而笔者在试听后给出的价格也是1600元左右,但实际价格比这个价格高很多。按照漫步者自己的说法,也是根本没有期望卖出去。
显然,这个产品对于漫步者的意义并不具有市场价值,而是对于一个顶级品牌所必需的形象设计而已。
从漫步者2005、2006年两年的年度总结中,大家可以看到漫步者后续的发展路线,可以说,从一个崛起阶段的厂商转变为一个霸主类的厂商,就是从S2000这款漫步者历史上第一款低性价比产品开始的,到2005年2季度,漫步者已经完全完成了这种转变,漫步者的时代开始了。
5、关注未来
漫步者在国内多媒体音箱市场上的霸主时代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单纯从当前的市场来看,似乎已经是稳定的。但是对于漫步者来说,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初,有可能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
漫步者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一直受限于产能不足的压力,漫步者在公明的老厂从规模上明显小于同档的麦博、三诺等品牌,产能已经严重饱和。漫步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几乎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宣传和市场运作和产能的压力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相当于其市场潜能并没有被完全释放。
而漫步者的松山湖新厂在08年8月投产,由于老厂并不关闭,这使得漫步者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市场潜力,这对于市场上的其他品牌是相当可怕的。
当然,正如前面的朋友所说,漫步者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一统天下其实对于漫步者自己也未必是好事情。但是漫步者的品牌潜力被完全释放,这对于其他品牌来说会是一个相当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还有占据市场几乎25%份额的杂牌大军在下面虎视眈眈(这个后面再说,其实杂牌作为一个整体,恐怕是最可怕的对手,比漫步者更强大的对手)。
E3100,“E3100现象”恐怕可以和国内IT世上最著名的“1600K现象”相提并论,这是中国多媒体音箱发展15年历史上最奇特最让人看不透的一款产品,连漫步者自己都说不清。
S5.1,在除了2.0之外的千元以上级多媒体音箱大多属于形象产品的时代,S5.1却是其中罕见的大大盈利的产品,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很明显,这个奇迹得益于S5.1完全家电化的设计思路。而今天的新S5.1却走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设计道路,它是否还能重复老S5.1的成功呢?
页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相关:
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