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不死,是“音乐发烧友”的胜利吗?
更新时间:2017-4-17 11:33:12 编辑:温情 文章来源:音响网 调整文字大小:【
大中小】
[导读] 过去十年里,黑胶唱片在实体音乐不断萎缩的市场里展现出了漂亮的“增长趋势”,实现了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根据尼尔森音乐年报的数据统计,2016年美国黑胶唱片总销量超过1300万张,与2015年1100万张(2014年910万张)的数字相比,实现了17%的持续增长,占唱片总销量的6.5%。
过去十年里,黑胶唱片在实体音乐不断萎缩的市场里展现出了漂亮的“增长趋势”,实现了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根据尼尔森音乐年报的数据统计,2016年美国黑胶唱片总销量超过1300万张,与2015年1100万张(2014年910万张)的数字相比,实现了17%的持续增长,占唱片总销量的6.5%。同样的趋势还发生在英国,根据英国唱片业协会(BPI)的调查数据,2016年英国黑胶唱片销量超过320万张,相比去年增长了53%,销售额已经超过了80年代的黑胶唱片。而根据德勤的数据,在未来七年之内,黑胶产业有可能成为一项价值十亿美元的产业。
音乐时代实体唱片销量唯一的增长点,虽然比不上流媒体井喷式增长的精彩数据,但音乐发烧友用自己的热情维护了”最后一块战地“。根据美国RIAA通路调查报告,实际购买黑胶唱片的消费者并非全部都是经历过“黑胶时代”的父辈乐迷,有47%的购买者年龄在25岁以下,最强购买力集中在18-35岁,而50岁以上用户的购买量仅占13%。
RIAA调研数据
根据YouGov 的一项调查,购买黑胶唱片的"胶迷"都是一般重度音乐爱好者,66%的人需要每天听歌;59%的人痛恨盗版,69%的人喜欢独处,但他们都更愿意为昂贵的音乐付费,粉丝经济的长尾理论一样在黑胶的市场出现。年轻的消费者对于黑胶唱片的热情展现使黑胶与流行结合起来,美国创作歌手Jack White的专辑《Lazaretto》的唱片售出了87,000张;阿黛尔的《25》卖出了11万张。
但是,想要维持黑胶市场的潮流,就要培养年轻乐迷对这个“旧载体”的消费习惯。
36氪曾经报道过的英国初创公司 Trax & Wax就想通过黑胶唱片的生意来培养这种消费习惯。平台提供四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订阅盒子,每个盒子中包含12张碟,用户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如果你没有特别具象的音乐喜好,还可以让平台每月随机寄给你2~4张碟来尝新。
而想做这个生意的还有华纳,在消费习惯建立之后,华纳想打黑胶”收藏“的价值。华纳近期成立了黑胶厂牌Run Out Groove。负责人表示:“Run Out Groove将专门面向黑胶唱片乐迷,我们希望我们出品的唱片能成为乐迷收藏的中坚力量”。
Run Out Groove将会依据乐迷的喜好来制作黑胶唱片。每个月乐迷票选的前三名会投入生产。同时,厂牌会制作限量唱片,并未每张唱片设立编号,成为独一无二的一张。黑胶的收藏价值来源于它的古典,迈克杰克逊的Thirilla初版黑胶,未开封加本人签名,被炒到4万多美元;而80年代几十块钱的黑胶唱片现在很多都已上千甚至上万,收藏成为黑胶市场的一个很好的切口。
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黑胶唱片让你有了真正把音乐握在手中的实感。就如同在电子书如此普遍的今天,我们依旧享受阅读纸质书的快感;对于购买黑胶的人来说,黑胶还代表着生活的"品质",区别于数字音乐的单调,黑胶还得拥有完整的设计,艺术的封面搭配完美的音乐,人工翻面以及被实体唱片机缓缓演唱出来的美感都有着音乐的仪式感,是黑胶唱片不可分割的魅力。
虽然品质决定了这个市场的盘子不会太大,但黑胶的卖点还有情怀。情怀的钱相对好赚一点,黑胶唱片市场上销售最好的是独立摇滚和经典摇滚;唱片复刻是黑胶的一大主题。无论是收藏还是情怀,还是对”品质“的追求,拥有持续消费能力的还是”音乐发烧友“。但实际上,购买黑胶唱片的一部分人群是因为好奇获仅仅因为封面好看。ICM 一项研究显示,27 %的人在购买了黑胶唱片后都不会听,还有些人会把唱片当成礼物送人。
在销售渠道上,黑胶唱片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6年德国慕尼黑音响展,出现了大量的黑胶唱片;一系列唱片连锁行将黑胶唱片摆在最明显的位置上;各大书店与艺术馆也成为黑胶唱片销售的重要场所,黑胶唱片成为各大唱片行的销售冠军,在英国的旺季,每一分钟就可以销售一张。
与销售的井喷成反比的却是生产力的不足,全球黑胶唱片的压制厂不过几十家,美国仅有16家。规模大的一年最多能压制700万张,规模小的则有专注生产包装鲜艳的黑胶唱片、位于纳什维尔的United公司,许多生产需要提前6个月的预定。而生产唱片机的公司更屈指可数,不过好消息是已经有一些大型的黑胶唱片压制公司开始扩大自己的规模。
再说到国内市场,目前国内的黑胶市场主要以收藏为主,虽然周笔畅、田震少数歌手都推出了黑胶唱片,但更多的是面向粉丝的饥饿营销(肯德基还推出过125张限量黑胶呢)。
但实际上,国内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黑胶时代“,想培养这种消费习惯并不容易。首先。黑胶唱片的入门门槛很高,首先你得拥有一个黑胶唱机,价格一般在数千元,贵的上万不止,在国内也没有太多购买渠道。另外,黑胶唱片的消费是一种深度体验。除了一系列专业设备的门槛外,还有一系列黑胶学识需要学习,而这些都决定了黑胶的”慢文化“,但好奇培养出的新鲜感并不能支撑消费习惯的养成。这一切看来,黑胶唱片的“复兴”在中国的到来还有点遥远,这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文章来源:音响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