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管控放开,以前被压制的线下活动如音乐节演唱会纷纷爆发。
井喷的演出,飙涨的票价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有506场,直接创造了24.97亿票房。
暑期档,音乐节又乘胜追击。根据大麦网数据显示,此期间演唱会数量和2019年相当,但音乐节增长近2倍。
到了国庆假期,音乐节再次爆发。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监测,国庆期间演出超44237场,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8.95%;票房收入20.05亿元,较2019年增长82.60%。
其中,音乐节呈现井喷状态,有媒体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国庆8天假期中,音乐节数量超过60场,刷新过往纪录。
而根据大麦数据,此前的史上最强音乐节国庆档为2020年国庆,数量为20余场。
井喷般的音乐节打开的不是线下狂欢的快乐开关,而是演出票价的潘多拉魔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音乐节的门票已经告别了1、2开头,到达了动辄四五百的定价,不仅如此,音乐节的分区走向也变得尤为奇怪。
在上海某场音乐节中,主办方将整个音乐节场地按照票价的三六九等严格区分出了A-F区和普通区七个区域,
其中,A-D四个区域票价均为一档,分别为预售票598元、正价票698元;E、F区则为预售548元、正价648元;而普通区则为预售498元、正价598元。
这种“切蛋糕”式的分区和高昂的票价,引得乐迷们大呼“离谱”,还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
不少乐迷表示,非常怀念疫情前的音乐节和票价。
有网友晒出2018年购买仙人掌音乐节的纪录,只需要260元,就能买到包括崔健、黑豹、许巍、朴树、唐朝乐队等在内的音乐节现场早鸟票。
即使没抢到早鸟票,普通预售票也不过300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票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艺人身价的上涨。
有媒体报道,2018年到2022年,刺猬乐队的出场费从3万涨到50万,说唱歌手的涨幅更大。
而艺人成本占比最大的通常是压轴阵容,某位主办方表示,倒数第二个出场都要50万,压轴则是百万级以上。
此外,这几年大热的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让许多乐队直接出圈,知名度上来了,身价自然水涨船高。
归根结底,为音乐节买单的是乐迷。
从目前舆论来看,大家对票价上涨的接受度不高,阵容新鲜感不足是一方面,抛开演出质量,各方面设施与服务的配备也是乐迷。
结合历史经验,很多人参加音乐节时都有过糟糕的经历,比如接驳车不到位、供水不足、厕所太少......
而且,每场城市音乐节少则三天,多则五天,当数十万的乐迷、游客蜂拥而至,远超当地曾经接待能力的上限时,考验着当地政府是否具备超强的运营能力。
政府和相关部门不仅需要调度当地的交通、住宿等服务项目,还要密切关注乐迷动态,能否尽可能将不利因素及时发现并解决。
音乐节究竟靠什么赚钱?
不过,即便是大几百元的票价,音乐节盈利难也是行业共识。
《第一财经》2019年报道过,中国80%的音乐节没法盈利。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也在采访中表示过,能连续办三年以上的音乐节,大概20%都不到。
即使连年涨价,草莓音乐节主办方摩登天空的CEO沈黎晖仍在采访中表示,“中国音乐节现在的问题就是,票价还是很低”。
据北京商报报道,包含场地租金、舞台搭建以及艺人费用在内,制作一场万人以下规模的小型音乐节的单日成本已达到200万元左右,万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的单日成本则需要500万元左右。
音乐节之所以可以一边亏钱一边大肆举办,离不开各地政府的支持。
说到这个,财友们或许很困惑——政府为什么会愿意为音乐节买单?
思考这个问题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音乐节,都去二三线小城市办了。
按理来说,大城市人口密集、消费水平更高,年轻人也更多,是音乐节的优选。
但是音乐节却纷纷逃离一二线城市。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一二线城市不仅场地和排期紧张,运营成本高,审批程序更是异常繁琐,市场也基本饱和。
举例来说,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对放烟花、搞大型装置之类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
而且许多演唱会都会首先安排在一二线城市,也造成了一定的分流。
反观二三线城市,往往更需要音乐节带来的流量和知名度,提升当地文旅项目质量,彼此可谓一拍即合。
疫情放开后,虽然大家都鼓吹理性消费,但对旅行的报复性消费充分体现在各个假期的出行数据中。
政策上来看,促进文旅消费也是重中之重。
今年4月的中央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涵盖剧场、新空间、大型场馆和各类景区、园区、街区的演出活动在推动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回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其中明确提出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增加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
事实上,如今各大城市主动举办音乐节,是为了迎合相应政策,并将音乐节当作解锁本地文旅的“流量密码”。
从去年的“淄博烧烤”带来的一系列网红城市出现,文旅项目已经成为诸多城市刺激消费的不二法宝,反响都很不错。
城市举办音乐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知名度、展现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也为举办城市后续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打下基础。
所以,这些演艺活动被网友戏称为“泼天富贵”。
那这“泼天富贵”究竟对举办城市带来多大的经济收入呢?
拿这次南阳迷笛音乐节举例,根据当地数据统计,为期4天的音乐节共邀请80多组乐队及音乐人,吸引约15万人次观众,每天给南阳带来4万人次游客。
南阳日报报道,9月29日至10月5日,全市共接待游客70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
当然,这也离不开“迷笛”自身的品牌号召力。
作为国内的头部音乐节品牌,迷笛在今年上半年就在海口、烟台、海拉尔等地举办过城市音乐节,分别为当地或直接或间接带来约1亿元、15亿元、89.25亿元的文旅收入。
除了音乐节,知名艺人的演唱会带来的城市收入同样不容小觑。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五月天”的北京演唱会期间,鸟巢周边5公里的住宿预订量上涨2400%;
无限音乐节期间,举办地北京温榆河公园周边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增长16倍。
TFboys在西安的演唱会直接带动了4.16亿元的旅游收入。
周杰伦在海口4场演唱会带来近10亿元旅游收入——这还只是直接的旅游收益,如果算上零售餐饮消费,这个数字会更加可观。
音乐节“掘金”
当然,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并不是完全透明公开的,我们只能猜测,主办方最终还是能通过品牌冠名和政府支持等非主要收入达到盈利——否则音乐节也无法像现在一样遍地开花。
而音乐节作为年轻人聚集的重要场景,多个品牌纷纷加码音乐节营销。
元气森林、隅田川、蜜雪冰城、汤达人等品牌主办自己的音乐节;爱玛、喜力、燕京啤酒等品牌合作音乐节主办方;王小卤、熊猫精酿等品牌也在寻找在音乐节露面的机会......
品牌在音乐节营销的成本亦不容小觑。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高规格的知名音乐节IP总冠名赞助费用达到八位数,该音乐节部分非总冠名的品牌合作费用,也高达七位数。而业内某知名茶饮品牌主办的音乐节,其预算也已超千万。
总而言之,高昂的票价,昂贵的举办成本,叠加政府和品牌的“双重护航”,形成了现在特殊的音乐节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