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二、三强并立
|
|
【音响网资讯】
很多人隐隐约约都知道,这三家历史上是有关系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相关当事人也讳莫如深。笔者这里就我当年的记忆,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说一说。细节处由于笔者也并非当事人,可能不一定对。
轻骑兵最初的创始人,就是今天轻骑兵的董事长程建军以及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以及漫步者的另外两个老板张文生与肖敏。这几位自北京理工大学出来以后,创立立了最早的轻骑兵,于1994年推出了最早的木质2.0音箱RDS-1000。但是后来由于至今我们不清楚的分歧,二张一肖自轻骑兵出走,并于1996年注册了漫步者品牌。轻骑兵则属理工大学下属的中北高科机电公司的产品品牌。
冲击波则又是另一回事。建立冲击波的这一群人,最初是轻骑兵的北京总代理。也是轻骑兵最大的代理。简单的说,冲击波的前身,和轻骑兵之间的关系,就有如今天雪马与漫步者的关系。在轻骑兵发生分裂的时候,冲击波也另起门户,建立自己的独立品牌来生产音箱。
老实说,创始人不同身份,真的是大大带入了这三家企业的风格里,使得同样的北派风格下,这三家在经营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轻骑兵是这里面资格最老的,也是唯一的国企。它的产品直到今天整体上依然偏保守,可以说,轻骑兵是现在还唯一可以明确归为“北派”的品牌了。而从市场反应来说,轻骑兵的反应动作总是显得缓慢,直到今天依然不能完全摆脱。这一点使得轻骑兵历史上不断出现创造了机会却又放过的情况。后来轻骑兵的地位被后起的漫步者超过并非没有原因。
不过轻骑兵作为资历最老的厂商之一,又背靠大学的资源,在产品设计方面依然有很强的力量,渠道力量在业内也数一数二,所以即便在轻骑兵最低潮的时期,也依然是别人不能轻视的一个品牌。
而漫步者的三个创始人,是以搞设计起家的。所以从历史来看,漫步者的绝对设计能力,也许并非很强,但他有很强的设计前瞻性,总能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及时拿出合适的产品,这点确实罕有能比。像历史上,创新在国内推出2.1音箱后,漫步者是麦博之后第二个推出此类产品的国内品牌,而轻骑兵推出B1三分频音箱后,漫步者是第一个跟进的,并且利用轻骑兵产能不足缺货的实际迅速成为了此类产品的第一品牌;后来的独立功放、中高档2.0更不用说了。难怪有位业内的资深朋友说过“不是漫步者太强,而是别人犯了太多的错误,而漫步者总能抓住这个机会”。
而冲击波则是一群渠道商起家,所以论渠道能力,冲击波实际上是这三家中,可能也是国内最强的。不要看冲击波现在已经不起眼,但是直到2003年为止,冲击波的渠道依然不亚于漫步者的规模。实际上,在冲击波问题重重的今天,依然是僵而不死,和超强的渠道能力有很大关系。
不过也正因如此,冲击波对自己的渠道能力太有自信,也太依赖渠道和轻视设计与宣传,所以历史上冲击波却曾强大一时,但最后却留不住设计和宣传方面的人才。像业内几个著名的设计师,原本就是出身冲击波,却终于弃他而去,到2002年以后,已经明显可以看出冲击波在产品设计上与漫步者和轻骑兵的差距。而历史上,2003年是冲击波最后一次在宣传上发力,当时出身自公关业的媒介经理辞职后,冲击波就此从媒体上彻底消失了。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极为刻薄的话,但我觉得相当有趣——“冲击波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成功的把自己从一个一线品牌做成了二线品牌”。这句话我觉得可以很好的概括了冲击波在产品和宣传上的失败。
漫步者和轻骑兵,我们后面还要不断提到。下面,先来整体说一下冲击波的兴衰,因为后面提到的机会不会太多了。
其实,冲击波在2000年之前,和漫步者、轻骑兵真的是北派鼎足而三的。到2000年左右,除了这三家之外,国立退出零售市场,其他北京品牌大多已经被挤入杂牌,并且在之后的两年内逐渐死去。
在当时,冲击波在设计方面也搞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子弹锥(就是相位锥),而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防弹布单元的对箱1000SII也是冲击波的作品,实际上,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大品牌同类的中档2.0箱里,冲击波这款是最好的。但是冲击波轻视宣传的特点,在这个时候已经暴露出来,以致后来很多人记得漫步者1900TB和轻骑兵M3,却不记得冲击波1000SII。甚至最早的防弹布2.0的桂冠也给戴到了漫步者头上。
2000年,冲击波经历了它历史上第一次大变动,冲击波创始人之一的林东由于和刘维卡等其他几人意见分歧,带了一批人另立门户,成立了“北京金豪迈公司”,与冲击波争夺渠道。
大家应该记得金豪迈S1这款产品,实际上,这款产品本身就是林东等人从冲击波带出来的一个高档产品设计方案。而在S1上市后,冲击波自己其实也曾推出这个方案的产品,型号我不记得了。但是,大家只记得金豪迈S1,冲击波的那款产品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冲击波和金豪迈的内斗,最后以两败俱伤告终。金豪迈在上市初期,曾以“冲击波换代产品”的名义进行品牌宣传,结果被冲击波告上法庭并败诉。赔付了赔偿和罚款后无疾而终。而冲击波的渠道和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更主要的是,金豪迈的分裂,带走了一批冲击波最为优秀、最具前瞻眼光的设计人员,冲击波产品开始流为大路化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这里重复一下上面,金豪迈S1的设计师,也是冲击波1000SII、漫步者1900TII、轻骑兵V23SE、爱国者C200这四款经典产品的设计师。而金豪迈S1则是这五款产品中,DEBUG个人最为赞赏的一款产品,其资质可想而知。可惜冲击波和金豪迈的兄弟阋墙让这个设计就此湮没,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虽然经过了这场风波,但是冲击波的市场地位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毕竟它当时国内最强的渠道还是别人比不了的。但是冲击波自己却出了问题了,正如有位朋友所说的,“漫步者跑步,轻骑兵走路,冲击波却在原地打转”。今天回头去看,漫步者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踏步向市场第一品牌开始前进的,而与此同时,冲击波却放下自己多媒体音箱零售的主业,转去搞所谓的“多元化”,从OEM业务到汽车业务再到房地产,大量的资金被抽出来到这些多元化的业务上,而用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宣传上的钱一下子变得很少。
在当时的市场上升期,由于零售业务有足够的收入,这些问题并不成其为问题,但是随着主业被逐渐抽空,一旦市场出现减缓乃至停滞,资金断裂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
这种事情在几年后已经有了苗头,2003年冲击波重新回头试图扩大自己的零售市场,著名的2103“系列”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但是这一次冲击波发现来得太晚了,新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漫步者、轻骑兵的领导地位已经形成,后来的麦博三诺也在急速上升中,冲击波再想回头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2004年推出SB2000音箱,几乎是冲击波的最后一次正式的露面,这以后冲击波逐渐开始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仅仅靠强大渠道体系的遗留,保留了一个尚称得上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从几年来的市场来看,冲击波几乎是在逐年萎缩,现在作为一线品牌的时候几乎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现在回过头去看,冲击波的兴衰,笔者个人以为几乎可以算作盲目多元化,忽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的一个典型案例。
木质音箱的始祖,轻骑兵的首款产品RDS-1000。轻骑兵早期的产品一直使用RDS编号体系,现行的字母编号方式,是从1999年左右开始启用的
1994年之后的三年时间,是名副其实的乱世。这个时期,有轻骑兵、漫步者这样的知名品牌,但却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一线品牌。大量的新品牌批量涌现,这里面有些后来就逐渐消失了,如上面有朋友说的丽歌,也有些延续至今又以“新上市”的面孔重新出现,如奋达、慧海等等。
大量品牌的涌现,是因为随着木质有源音箱成为市场的主流,有源音箱本来就不高的门槛变得更低——塑胶箱的生产需要一套生产线设备,而木质箱几十个人手工就可以生产。而当时不断迅猛增长的市场规模,使得任何一个品牌都形不成绝对主导的地位。
更主要的是,这些今天叱诧风云的品牌,当时还处在原始积累的襁褓期,如漫步者,直到1999年还缩在今天中关村硅谷电脑城后面的一栋二层简易小楼里,无论哪一家也都没有绝对的资金实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线品牌。
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当时不起眼,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漫步者推出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连续做十年的R1000TC,轻骑兵则更换了全新的型号编号系统并且延续至今。但总体来说,这几年的市场微观上是群雄并起的乱世,宏观上却是波澜不惊。
直到1998年,一件大事发生了。
页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更多相关:
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