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菱杰音响针对KTV行业发过《谁是未来KTV的主流顾客》、《KTV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两篇行业的分析文章。今天,小编再和大家分享一篇针对KTV行业的《KTV行业大洗牌,路在何方?》。
“唱吧融资数亿,将在线下开200家分店”、“9158成功上市,线下KTV即将在杭州开业”、“唱吧与9158争相收购线下连锁KTV,欲打造全新K歌体验”,线上K歌的两家巨头都在今年曝出了要走向线下的新闻,如重磅炸弹一般引爆了传统的KTV。
如果这些线上K歌企业真的全力进军线下,传统KTV企业是否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如果他们的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和老牌KTV持平,加上他们线上数亿的用户流量,有没有可能直接摧枯拉朽地“解决战斗”?很多老牌KTV对此嗤之以鼻,但就笔者和行业内人士的沟通中发现,他们在内心里仍存在着畏惧,甚至已经有KTV向9158和唱吧抛出了橄榄枝“求收购”。
那么,到底是什么削弱了传统KTV的竞争力?
一:品牌价值在消失。
近几年可以发现,麦乐迪、糖果等老牌KTV的品牌价值已经消失的所剩无几,北京的消费群体更关注像伊贝莎、酷姿等新贵,而上海的用户则无比钟情于台北纯K。不久前台北纯K在北京三里屯开业,当天门庭若市、直到现在还一唱难求。
为何KTV的品牌价值如此“不保值”?世界最著名的“战略营销家”艾·里斯说过,每个品牌的价值来自于差异化,比如麦当劳的“快捷方便”、苹果的“酷”、IBM的“专业”、小米的“发烧”,而KTV的品牌差异化在何处?麦乐迪、温莎、好乐迪等店并不能在用户脑海里植入深刻的印象,只不过前期硬拼服务、价格、装修尚能留存一部分客户,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后其产品价值就消失殆尽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品牌认知,现在年轻消费群体对于最老的那些品牌毫无认知度(比如在北京只有70后、80后的人才记得糖果原来是家KTV)。很多传统KTV对于品牌定位的不重视,导致其不论前期投入再大、开业后生意再火爆,总会面临巨大的发展瓶颈。在这方面,主打“酷炫时尚+私密舒适”的钱柜和台北纯K,以及“年轻性价比”的米乐星就做的还不错,并且,唱吧和9158的品牌定位也非常好。
(台北纯K引领了KTV立麦风潮)
二:忽视用户体验。
用户去KTV是为了体验的,这听起来是废话,但并不是所有KTV都真的注重体验,绝大部分甚至很多大牌KTV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最直接能体现的就是点歌,去年笔者因为团建去了一次国贸的温莎,点歌系统又笨又慢、中途卡死了2次(听说后来换了90后系统,不过还没有试),过几天又去了一次大歌星,那个笨重的PC开机就直接蓝屏了。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坐飞机订酒店打车都通过手机操作了,而很多KTV仍旧用着老旧的点歌系统舍不得更新。从经营者的角度是能被理解的,每次更新系统甚至歌曲都要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成本,但如果只满足于现状,那么经营走下坡路则是必然。唱吧、9158等“互联网模式KTV”的来袭,难道KTV经营者还不去积极的拥抱互联网产品吗?
三, 娱乐行为单调
量贩KTV始终是年轻人的天下,最早一批90后已经快25岁了,很多KTV却还没有摸准他们的脾气。上个月某专业咨询机构做的调查显示,80、90后贡献了81.1%的消费、但是77.3%的年轻用户表示去KTV的频率正在降低,33.9%的用户表示唱腻了、而47.2%的用户表示有其他娱乐项目,而只有3.3%的用户表示是用了唱吧等线上K歌软件。再结合百度最新出炉的90后报告,54%的年轻用户更注重线下消费的娱乐性、37.5%的人则喜欢具有社交属性的消费娱乐。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年轻的用户并不再以去KTV消费为一种时尚,反而 “一进入KTV就感觉和整个时代脱节,仿佛回到了20年前”。是的,外面的世界充斥着游戏、社交、电影、球赛等各种内容精彩丰呈的新娱乐,而KTV内还是一帮人对着话筒声嘶力竭,相比显的有点空洞乏味。
是否可以有新的娱乐方式?其实更多年轻人是把KTV当做一个Party的场所、而并非单纯的去唱歌(唱歌更像是70、80后的一种寄托)。现在90后变成消费主力军后,KTV是否考虑过向多维度的娱乐模式转型?比如在KTV里看看电影、球赛直播、打打游戏什么的?最近有个90后公司开发了一套“一起唱”智能点歌系统,里面更注重的是多维度娱乐,虽然在音乐方面可能略有逊色。正因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本身就是90后,笔者觉得他们的产品更能理解年轻人K歌心态的一种转变。
(一起唱点歌系统页面展示)
传统KTV正经历着不小的冲击,他们品牌价值在慢慢消失,但用户体验并没有做到极致、娱乐方式又过于单一,这时候互联网巨头的进入,对他们的生存产生不小的威胁。有经验的KTV从业者是如何应对的呢?
有些KTV选择了“主题风”,为了凸显出品牌的差异化。比如北京的伊贝莎、酷姿等,再比如上海的王子公主奇遇记(原自由港KTV)全木质装修突出了古典风,前者抢夺了麦乐迪等KTV的白领客户,后者挤占了好乐迪在年轻用户心中的地位。但这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品牌定位,一旦选错反而适得其反。北京某家KTV曾转型卡通形象主题KTV,却因为周边都是金融圈的白领客户反遭唾弃。再一个就是持久性的问题,上海的V-Show主打高端时尚路线,但其装修和风格并没有随着时间去升级换代,导致生意日渐下滑。这种做法过多依赖了品牌定位的艺术以及装修风格的投入,并不是每个KTV都能承受的。
(王子公主奇遇记主题KTV内装饰风格为复古童话风)
另有一些KTV则在不断丰富周边消费,比如重庆的台北纯K在大厅里有一块区域给用户玩桌游,南京大歌星在大厅里播放球赛和电影,上海V-Show甚至有个网吧区让用户打“英雄联盟”。这些KTV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却并没有真正深入影响到用户在KTV的消费体验,只能算是微创新。
同时,也有一些KTV反应了过来,从体验的本质入手去提升和改变。麦乐迪在2012年推出了手机点歌软件,台北纯K在2013年也开始应用此技术,随后大歌星又出了一款手机App、不仅可无线点歌还可以录歌分享,这些手机App形成了一定的用户口碑并促进了用户消费。但麦乐迪的手机App后来不再更新,纯K的App也并没有再添加新功能,大歌星强力推广了一段时间的APP后也不再发声、甚至不堪负债开始全国陆续关店。KTV的经营者想自己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手机App等)去提升店内的用户体验,这是一件难度非常大且门槛相当高的事,往往吃力却不讨好。连这些财大气粗的老牌KTV都不得不放弃,别的店就更没有机会了。很多中端KTV开始选择和雷石的“90后”、视易的“魔云”点歌系统合作,希望在K歌体验方面有所改观,但这些传统点歌系统真的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吗?在唱吧和9158等数千万用户的互联网产品面前,他们的产品很可能不堪一击。
在整个KTV行业大洗牌的情况下,到底路在何方?
一: 传统KTV应“重新定位”
正如艾·里斯那本《Repositioning重新定位》中写的一样,时代在变、KTV也要随之变化。卡拉OK能从日本到台湾再到大陆,本身就是从“酒吧的点唱机”到“私密包厢的K歌娱乐”的转变,只不过现在“K歌”不再让用户为之疯狂罢了。那KTV的从业者是否应该转换思路呢?在欧美并没有出现KTV、而大陆却异常火爆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中国的音乐产业比国外发达(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中国并没有适合年轻人聚会娱乐的私密场所,KTV正是承载了这一需求
现在年轻人的娱乐需求并非唱歌这么简单了,那么KTV的自我定位也要改变。重新定位,意味着对自己价值的重新审视,去思考KTV到底能用来做什么。逆势而为、不做任何改变,还是迎合潮流,把KTV变成一个更酷更有意思的聚会娱乐社交场所,这是所有KTV从业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题。
二:从单调的娱乐模式,转型为泛娱乐、云娱乐、消费娱乐。
目前KTV是以唱歌为主、衍生出其他消费的商业模式,从最早的按包厢小时计费到后来酒水消费,转变并不是很大,而这种简单的商业模式目前受到了挑战。
首先是泛娱乐。很多人去KTV的原因并不是单纯为了唱歌,另外很多人不去KTV的原因是因为那里只能唱歌。新模式下的KTV必须要拥抱泛娱乐,开辟其他的主流娱乐方式:比如在KTV里看直播球赛、玩游戏、K歌比赛等。泛娱乐模式能让用户耳目一新,不再把KTV当作一个“录音棚”而是一个真正的“Party House”。
其次是云娱乐。什么是云娱乐(Cloud Entertainment)?就是让娱乐不局限于陆地上,而是飘到云端,让所有人能看见、讨论及分享。比如跨包厢之间可以看到互相在唱什么歌、甚至发起挑战,再比如社交网络里的好友可以听到你的K歌直播并留言点赞,再比如把你在KTV里唱过的歌分享到朋友圈让朋友们打分。这一系列把KTV内的娱乐分享到云端让用户间主动去评论互动,再在社交网络引发第二轮关注和分享,这本身就是用户所热衷的、也是KTV经营者喜闻乐见的。
最后是消费娱乐。KTV经营者最关注的还是场子里的消费,而不是大家唱歌是否好听。同时经营者也会发现,一个包厢越是爱唱歌、他们的消费可能反而越少,倒是那些喝酒玩骰子的能带来巨大消费。所以,关注娱乐本质上是关注能带来消费的娱乐,台北纯K的酒吧式装修就是关注消费娱乐的一种形式。还有一些带有惩罚结果的游戏、能和别的包厢互赠酒水的功能也是消费娱乐,让用户能攀比炫耀的比赛也是消费式娱乐。
目前来看,唱吧的线上线下互动更注重“云娱乐”,9158的互赠礼物及一些赌场形式的小游戏更偏向“消费娱乐”,而一起唱系统的体感游戏是“泛娱乐”、球赛直播和竞技游戏等功能则是“消费娱乐”的体现。
三:开放的心态
有经验的KTV从业者,一直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经营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本身无可指摘。然而KTV已不是一个新行业了,它经历了数十年却没有变化,目前已到了一个不得不变的临界点。在这种大趋势下,很多经验变成了羁绊、很多知识变成了禁锢,如果不转变、就很可能意味着消亡。路在何方?能否顺势而为、完成华丽转身,取决于心态是否开放。只有寻求改变、期待合作的开放心态,才能看清行业的局限性、找到共同利益的合作者并利用机会一鸣惊人。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秉着开放的合作心态、敏锐的产品嗅觉、坚定的转型策略,个体才能存活的更长久,活的更美好、更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