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消费:引导文化产业升级
【新常态】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小小的折扇,是可携带的流动的艺术品,又因文人雅趣而美称“雅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苏州雅扇,没有一味地复古,而是加入先进的纳米新技术和现代人的审美,解决“藏与用两难”的境况,让宫廷雅扇又回归现代生活。《怀袖雅物》的主编赵羽,希望借此将苏州独有的苏扇、苏绣、桃花坞、苏州评弹、苏州园林里的瘦石、苏州乡土中浓郁的人文与精雅的审美相结合,让东方文人墨客的生活精粹融入现代生活,营造中式风雅慢生活场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视觉需求和精神享受。
与赵羽一样,“手作之美”展览的策展人成琳也看到了“小众需求”带给手工艺的机会。“手工艺精工细作,产量有限,不可能卖出大路货的价格,在工业时代受到极大冲击,但随着人们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手工艺将向着艺术品方向发展。”她认为,利用互联网,可以弥补手工艺品销售的短板,实现点对点的订单式消费和定制服务,让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再放光彩。
“中国消费结构的第一次升级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升级是彩电和冰箱消费,第三次升级是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应该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先要实现消费“升级版”。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趋势,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远远低于10%~12%的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增长潜力很大。
“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释放,必将使市场竞争逐渐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也必然要求文化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内生性要求引导文化产业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彭翊注意到,近日,宋城演艺以增资入股方式入资京演集团旗下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今后将在人才培养、艺术生产、剧目创作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着手联合推出大型歌舞《中华千古情》。彭翊预测道:“通过宋城演艺和京演集团首次突破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发展模式,可以预计2015年,文化产业的并购重组将更多、更深。”
2.小微文化企业: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常态】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北京“创亿谷”孵化器需要一个新标识,在重庆的猪八戒网下单,最后选中一个湖南小伙子的设计。距离千里,彼此不曾见面,却做成了一单生意,皆大欢喜,这得益于猪八戒网新推出的“虚拟园区”服务。从名字看,很草根的“猪八戒网”,没想到自己会做大,会从一个小微企业变为一个服务全国小微企业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小微企业的一单生意,是一个创意,更是一个就业的机会、一个创业的梦想和成果。
按照经济新常态的判断,2015年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高增长,而经济增长每回落一个百分点,就会影响到1000万人就业,再加上明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压力并存,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巨轮的稳定和航向。为此,李克强总理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化“压力”为“动力”,让“包袱”变“财富”。
“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思维活跃,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市场需求,船小好掉头,迅速决策,往往一个点子和创意就能出奇制胜,占领市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2015年文化产业的新趋势,除了“高大上”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大手笔”,更有众多创业公司的创新崛起。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中国传媒大学2010级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生李典和几个同学创办的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公司就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有人说这是一家互联网上的“黄牛公司”,有人说这是大数据催生的新事物,不管怎样,李典的创业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当作成功案例激励着创业者。他们的成功就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从观众购票行为中分析出观众的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观众喜欢的剧目。
李典是幸运的,但在创业热潮中,许多人并没有熬过“前三年”的痛苦蜕变。“创业易,成活难”,小微企业占文化企业的80%以上,散、小、弱,需要有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存活率”,让他们“进得来、经营好、留得住”;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和渠道,为小微文化企业保驾护航。有时一个政策就能扶持一片小微企业,一个导向就能造就一批小微企业。比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不到半年,全国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近60%,今年1到8月份,新注册市场主体超过800万家,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其中互联网和文化类企业是创业的热点领域。
“世界知名品牌香奈尔在22年时间中,先后买下了七座顶级手工坊,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前卫结合,不仅把上世纪末的宫廷式奢华融入自身品牌,还让那些受人尊敬的百年手工坊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中绝地重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谈起欧洲小微企业的“精致”,“以细节堆砌完美,一件首饰、一个纽扣,耗费工匠们一生的心血。希望中国的小微文化企业也能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耐住寂寞,精益求精,做成百年老店”。
3.跨界融合: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新常态】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以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如意宝相纹”为核心图形,选用夺目的“国韵黄”和“珍珠白”,APEC水立方国宴瓷器让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惊艳”了,也让业界震惊了,这不是老面孔的仿古瓷,而是立足中国传统融入现代设计的精美时尚瓷器。大家不禁发出疑问,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许多陶瓷的知名企业,可为什么这套瓷器却出自华江文化这个非陶瓷公司?华江文化总经理陈绍杻的回答是,虽然华江文化不是直接的生产商,但却是“集大成”,通过“集成创新”,整合起每个环节上全国最好的生产商,从创意设计到技术攻关的全程参与,帮每个生产企业提升,共同打造出中国精品。
“这不是一套餐具,而是一套思想,是通过设计型企业去整合并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宋慰祖高度评价华江的探索,设计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等要素,是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物品和服务的创新办法,要从单纯的外观造型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化,以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
跨界融合,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正在路上:
“以前是两头在外,研发设计和市场都在国外,中国只是中间的生产,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河北承德华富玻璃器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成告诉记者,过去80%~90%的玻璃产品出口,现在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设计,提高竞争力。为此,他们公司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玻璃艺术馆,收集了世界上最全的玻璃艺术品,就是要给设计师以文化和艺术的灵感,创造出新的艺术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要从最没有设计、最没有文化的行业入手,通过设计和文化提升整个行业的价值,为中国制造业做出示范。”北京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展示专业主任枣林正尝试着和中国五金行业协会合作,把粗笨的五金件做出“花样”。他说,在江浙一带,许多制造企业一年的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但都是贴牌生产,现在都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增强自主设计是必经之路。
“要让文化创意和传统制造企业能无缝对接,版权是核心纽带。”中华版权代理中心衍生品事业部副总经理吴玥认为,当前中国的版权贸易呈现不健康的“哑铃型”:一头的文化创意公司,文化和设计能力比较强,另一头,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更是强大到堪称“世界工厂”,但弱在中间的版权交易环节对接不畅。吴玥强调,版权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基本战略资产,积极探索对创意作品版权的保护和价值发掘方法,对于实现文化创意企业资产增值、延伸产业价值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