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场商业化推进,小剧场潜力被低估

  当商业元素不断渗透,当满足消费的功能不断加强,转身后的小剧场俨然已经不是曾经的定位,从先锋实验到平易近人,更吸引观众,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孕育新IP的基地。小剧场资源似乎到了集合、整合的最佳时期。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委员会成立,资源疏通之下,小剧场勾画的不仅仅是一张全国剧场合纵连横的演出版图,更有提振文化消费,实现跨领域对接乃至文化创业的产业版图。

应对需求 小剧场潜力激发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首都戏剧舞台,成为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历史上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应该是北京人艺1982年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编剧,林兆华导演。当时一年一部,甚至几年一部,北京人艺从1982-2002年的20年一共出了13部小剧场话剧,但是从2002年到现在,人艺一家已经出了30多部。2004年之后各种民间创作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崔宁说,就西方艺术概念而言,小剧场戏剧原本主要指话剧,但是到国内现在已经有多种艺术门类得以在小剧场呈现,现代舞、室内乐等都被包容进小剧场艺术。涉及题材更加广泛,表演形式更加开放,给观众传达信息更加丰富。

  “近年大院团做了不少大制作,多半评奖之后就收藏,最让人尴尬的事实是演出不少,但对观众口味的不多。也难以寄望类似‘下基层’一样的阶段性演出能培育出真正的观众,能满足真实的消费需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说,小剧场则不然,以旺盛的原创力、灵活的表现形式活跃在演出市场,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其中不乏有思想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培养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戏剧观众群体。北京现在每天有150多个演出场所能进行商演,其中90%以上都是民营机构,以繁星戏剧村为例,不仅有话剧还做小剧场戏曲,震撼了戏曲界,戏曲的近距离表演方式一路走来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

  “委员会的成立意在为小剧场建立一个公平的创作运营平台,平衡各地文化需求,包括创作、演出运营。北上广深有先天优势,相对而言,其他地区发展需要内部的平衡,发达地区的经验和资源向其他地区输送,使得其他地区在输血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造血功能,目的是在全国发展起来小剧场艺术。”崔宁说。

资本看好 小剧场盘子被低估

  邵泽辉出身北大信息管理,一直担任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成为第一任副主任,并将负责集中整合北京地区小剧场创作和演出资源。“我并非出身戏剧专业,身边的同学多从事投资和互联网。我听到他们的反馈是文化企业已经越来越受到资本关注,越来越多被互联网思维启发,产生新的运营方式和整合模式。加入互联网和金融网络,实现资金资本和内容对接。”邵泽辉说。“戏剧小剧场这个行业整合起来,和各家都能对接,这个盘子几十亿、几百亿并非不可想象。”小剧场大有可为,同时打开新的思路,不在既有运作方式上打转,资本运作和科技手段结合,加之创作才华。很多小剧场团队和创作者都开始跨领域发展。

  哲腾文化出品、著名导演饶晓志的小剧场话剧《你好疯子》电影已经拍摄完毕,小剧场作品出身的《驴得水》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演进了大剧场,目前也开始着手电影改编。“可以说经过了小剧场的检验,市场反馈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很多投资者是看好这样直接的信息反馈的,他们已经在采集类似的数据。很多投资者或者影视公司已经开始主动对接戏剧行业。”北京后浪文化运营总监田旭透露,今年李伯男工作室也将有两部话剧版权的电影投入拍摄。“小剧场戏剧到了整合的最佳时机,当相关资源被盘活,资本力量被带动起来之后,北京乃至全国的小剧场戏剧都会获得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在国际戏剧节的演出,在戏剧舞台上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傅维伯说。

  三拓旗剧社已经在阿维尼翁拿到了自己的一个剧场,中国的小剧场演出已经走到了世界顶尖的戏剧盛会并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商业票房的文化输出显然更值得骄傲,也更实惠。不仅如此,三拓旗同时也成为国内其他小剧场戏剧登陆国际市场的一个平台和渠道。

  文化消费大势是小剧场发力的大背景,也必将成为小剧场发展的新方向。已在小剧场领域深耕多年的繁星戏剧村2015年完成890场演出,第一次实现非票房收入超过票房收入,“这释放了一个新的信号,小剧场完全可以成为各个行业产业文化‘+’的结合点,目前繁星戏剧村正在跟房地产协会合作做房地产的文化+,给小剧场协会发展的启发是应该更多地进行跨协会的交流。”繁星戏剧村副总经理胡治国说。

分流专业学生 小剧场关系文化创业

  就在全国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前,上海已经挂牌成立了小剧场艺术专业委员会,涵盖舞蹈、音乐、曲艺、杂技、戏剧等多种门类,用小剧场的“小”、便利贴近观众。

  “小剧场的审批其实一直是个难点,主要涉及消防和基本配置,目前上海正在讨论出台一个小剧场标准,有了这套标准,未来小剧场的经营和建设有望快速发展起来。”张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上海已经商业化运作的小剧场有25家,作为社区的小剧场有121家,未来五年计划商业小剧场要新增40家。“这个数字提出的依据来自去年上海演出行业协会做的小剧场调查,同时对比伦敦、纽约等基本同体量城市,他们的小剧场数量在300-500家,而上海不足50家,这一研究课题的成果已经被纳入上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上海大力发展中小剧场建设。”该计划其实有更深远的背景,目前上海有12所重点院校开设艺术表演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3000名,有原创力、有才华,又是实验性的戏剧缺少实验基地,毕竟大剧场8万-10万元的场租一定是刚出校门的创作者不可能承受的。

  文化部市场司副巡视员付燕梅表示,大力发展中小剧场不仅仅是满足文化需求,也是在解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剧场建设的同时,对于艺术专业院校学生毕业创业还有专项补贴支持,鼓励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进入艺术市场,尽快发挥其能动力。上海和北京率先成立这样的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全国范围内更多更广阔的合作,让小剧场的市场生命力更强大,最终反哺艺术并实现良性互动。

发布0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1999-2019 音响网™®
 咨询:400-6787-160 0755-26751199(十二线)

触屏版电脑版

  • 音响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